「董元奔史論164」華夏一統說鮮卑(隋時期第一篇)

楊堅的母親是鮮卑族嗎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按】《董元奔史論》以歷史時序結撰,每篇2000字左右。本篇為“隋時期(581-619)”第一篇,原創權益受受平臺維權機制及國家維權監管系統全網保護。

「董元奔史論164」華夏一統說鮮卑(隋時期第一篇)

(插圖一:隋文帝楊堅畫像)

我國古代有四次大一統時期,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第二次是隋唐時期,第三次是元朝時期,第四次是清朝時期。隋唐時期不僅是我國古代繼秦漢時期之後的第二次大一統時代,而且它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即它為第三、第四次大一統時代奠定了民族基礎。

元奔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秦漢大一統時代是漢族主導的。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匈奴都採取了驅逐的措施,秦始皇對南越、傣、夜郎、氐、羌等邊疆少數民族採取了民族壓制的措施,漢武帝對西域諸族採取了就地安置和控制的措施,漢光武帝對匈奴採取了內遷雲中郡加以控制的措施,總之,秦漢時期並不倡導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血緣融合,基本上是能驅逐就驅逐,能控制就控制。隋唐時期就不一樣了,隋唐開國的最高統治者都具有鮮卑人血統,隋唐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是鮮卑人二百多年間主導的,是他們主動接受並融入漢族文明乃至最終使自己的民族標識消失了的結果。元朝和清朝的大一統模式效法隋唐,所不同的是蒙古族和滿族沒有使自己完全融合從而消弭在漢族之中。

蒙古人建立元朝,滿族人建立清朝,這是歷史常識,沒有人質疑,但是歷史上和現實中卻常有人質疑隋唐特別是唐代最高統治者的民族基因,許多人認為隋唐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大一統時期。

元奔這裡就從兩個方面梳理一下這個問題。

「董元奔史論164」華夏一統說鮮卑(隋時期第一篇)

(插圖二:唐高祖李淵畫像)

首先,我們扒扒隋唐開國皇帝的出身。

隋文帝楊堅曾被古代史家確定為漢族,據說他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十四世孫,不僅楊震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即便是楊堅的父親楊忠也是地地道道的的漢族人。但是,歷史上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為楊堅是楊忠與鮮卑人所生,也正因為如此,楊堅才能進入鮮卑人政權北周的上層統治集團,日本著名中國史專家布目也持這種觀點。其實成書於初唐的《隋書》就說楊堅系鮮卑族普六茹氏,統治隋朝時間比楊堅更長的隋煬帝楊廣的母親則是鮮卑貴族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之所以後人說楊堅、楊廣父子是純粹的漢族人,那應該是宋明時期儒學思想因追求漢族文明取代前代少數民族文明以實現復興所杜撰出來的。

唐高祖李淵的情況跟楊堅類似。李淵的父親李昞在鮮卑人政權西魏、北周中位居三公。李昞如果不具備鮮卑血統是不會得到鮮卑皇帝重用的,這我們姑且不論,據《隋書》介紹,李昞的妻子也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女兒,李淵就是她所生,就是說,李淵和楊廣同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外孫,二人是姨兄弟關係。統治初唐的時間比李淵長得多的其子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竇氏是北周皇帝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的女兒,妥妥的鮮卑人。基於同樣的原因,宋明時期的史學家總是說李淵、李世民父子的純粹的漢族人。

「董元奔史論164」華夏一統說鮮卑(隋時期第一篇)

(插圖三:北魏孝文帝遷都中原)

其次,元奔理理鮮卑人統一天下的過程。

晉室南遷,西晉滅亡之後,從東晉直到南朝陳時期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南方漢族政權始終有北伐驅逐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以恢復西晉版圖之志。所謂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起初是匈奴人劉氏建立的前趙和後趙,不久就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了。北魏於登國元年(386)由鮮卑拓跋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後來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延五年(439)統一了北方,北魏遂開始與南朝對峙。永熙三年(535)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東魏和西魏的皇帝依舊是鮮卑拓跋氏,東魏和西魏掌權的大臣高歡、宇文泰都是鮮卑人。後來,天保元年(550)高歡與鮮卑族婁氏之子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七年後宇文泰與拓跋氏之子宇文覺篡西魏建立北周,開皇元年(581)楊堅篡北周建立隋。以上這些朝代更替都是在鮮卑貴族之間的更替,如同同一時期南朝宋、齊、梁、陳之間是在漢族貴族之間更替一樣。唐取代隋當然也是鮮卑貴族之間的篡位或政變。

至於鮮卑人為什麼用漢族姓氏,這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77-499年在位)改革的結果。北魏孝文帝決心改造鮮卑人,完全採用中原漢族體制,除了官制、農耕文明之外,他還規定:鮮卑人要與漢人聯姻,鮮卑人要放棄鮮卑語改用漢語,鮮卑人要放棄鮮卑服飾和民族習俗改用漢族服飾和民族習俗,鮮卑人還要放棄鮮卑姓改用漢姓。說白了,孝文帝就是要把鮮卑族完全融合到漢族之中去。也就是從孝文帝開始,拓跋氏改稱元氏。至於鮮卑族的其他漢族姓氏,大多都是附會一個漢族古代名人,以其作為自己的祖先而已。不過,即便北魏孝文帝進行了這次改革,但是改革並不徹底,從孝文帝駕崩到隋唐之際的百餘年間,鮮卑人的民族標識依舊若隱若現,直到盛唐時期,鮮卑才徹底融入漢族。

「董元奔史論164」華夏一統說鮮卑(隋時期第一篇)

(插圖四:唐太宗畫像)

回到四次大一統問題。隋唐、元、清是三次少數民族主導的大一統,但是為什麼鮮卑人在完成了隋唐大一統之後把自己“弄丟”了,而蒙古人、滿人卻沒有“弄丟”自己呢?

元奔認為,這與這三個少數民族融入漢族的決心有關。鮮卑人於東晉中期離開與柔然、匈奴等少數民族雜居且爭鬥不休的蒙古高原南下中原,與匈奴人爭奪中原控制權。與匈奴人不同的是,

鮮卑人拋棄了自己的祖居地,決心要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這份永不回鄉的決心鑄就了鮮卑族徹底融入漢族的未來。而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不僅從未放棄自己的故土,而且還在統治中原期間加強對故土的經營,這也是元朝滅亡後蒙古人能在蒙古高原建立北元的緣故之一,也是清朝滅亡後溥儀能做偽滿洲國皇帝的緣故之一。

如今,所謂漢族早已不是秦漢時期的漢族了,不僅有諸如鮮卑、匈奴、柔然、羌、氐、吐谷渾、契丹等已經消失了的許多少數民族融入其中,而且有至今尚存在的少數民族融入其中。確切地說,漢族就是中華民族,現在尚在的其他五十多個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

而漢族走向中華民族的第一個重要階段就是第二次大一統的過程,也就是從東晉十六國時期隋唐之際。

【延伸閱讀頭條原創文章董元奔史論】南北朝“陳-齊周隋時期第一至二篇”:

董元奔史論(162)楊堅獲得三桶金

董元奔史論(163)陳後主柔而不昏

「董元奔史論164」華夏一統說鮮卑(隋時期第一篇)

(插圖五:作者2020年深秋在北京)

【作者簡介】

董元奔,1971年生,傳統文化學者,高等教育工作者,網路知名作家。世紀初在教育主管機關做文字工作,後辭職創辦江蘇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培訓機構,又在某高校創辦全日制特色系部,皆專事漢語言文學專業,十餘年間培養了四千餘名本科畢業生,培訓事蹟被《中國教育報》、《中國考試》雜誌、《新華日報》等多次作長篇報道,被《江蘇自學考試》雜誌兩次作封面人物介紹,事蹟還被以專有名詞形式載入《江蘇教育年鑑》。辦學期間一直居教學一線,並筆耕不輟,2016年結廬鬧市做自由寫作者,主要寫作文史論文、文化隨筆、詩詞等,已在主要包括網路在內的各類媒體發表作品約300萬字。

【說明】

1、正文插圖取自平臺免費相簿。

2、編輯:董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