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頭痛

《傷寒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頭痛的病因、病機、證治進行了系統論述,按六經循行部位及特點進行論治,將頭痛分為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少陰頭痛、厥陰頭痛,並描述其具體症狀及治療方藥,現總結如下。

太陽頭痛

1。太陽中風證

原文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本證為外感風寒,太陽受邪,營衛不和,衛強營弱,腠理不固,風寒束表,衛氣外洩,營陰不得內守,致營衛不調,發為頭痛,發熱,惡風,汗出,鼻鳴乾嘔,不渴,舌苔白,脈浮緩或虛弱等症。治療上以解肌散邪,調和營衛為原則,應用桂枝湯治療。方中桂枝辛溫,祛風解肌,治衛強,為君藥;芍藥酸寒,益陰斂營,治營弱,為臣藥;桂、芍相合,調和營衛;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益氣補中,又益陰和營;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併為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散中有補,滋陰和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是治療太陽中風表虛證之主方。

2。太陽中風兼水飲證

原文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本證為水氣內停,太陽經氣不利所致,既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的太陽經氣鬱而不宣的外證,又有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鬱氣結的內證,從其內、外證綜合分析,產生氣結陽鬱的根源在於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則水不行而氣必結,氣結則陽必鬱,以上諸證便可發生。治療上採用健脾利水,宣通氣化之原則,應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用桂枝湯去辛熱之桂枝以防傷及表部氣津,以芍藥益營氣以補益太陽脈絡及胃絡之營血不足而導致的筋脈攣急疼痛,白朮、茯苓補氣健脾滲溼,姜、棗補血和營,與芍草合而能補陰。

3。太陽傷寒證

原文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本證為太陽受風寒外襲,毛竅閉塞,衛閉營鬱,太陽經氣執行不暢,發為頭痛,發熱,惡風畏寒,腰痛身疼,無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症。治療上以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為原則,應用麻黃湯治療。麻黃味苦辛,性溫,用於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辛溫,用於溫經散寒,透營達衛,助麻黃髮汗;杏仁降肺氣,散風寒,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加平喘之功;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防止大汗傷津耗氣。諸藥配伍,肺氣宣,毛竅通,營衛通暢,表邪得解,諸症悉平,是療太陽傷寒表實證之主方。

4。太陽傷寒兼裡熱證

原文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本證為風寒束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兼有內熱,常見頭身疼痛,發熱畏寒,煩躁,無汗惡風,脈浮緊等症。治療以發汗解表,兼清裡熱為原則,藥用大青龍湯治療。由麻黃湯麻黃劑量加倍,減杏仁劑量,加石膏、姜、棗而成。麻黃味苦辛,性溫桂枝辛溫,溫經散寒,透營達衛,助麻黃髮汗;石膏甘寒,清解裡熱,與麻黃配伍能透達鬱熱;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表;大棗甘溫,生薑辛溫,佐桂枝以解肌。諸藥配伍,一是寒熱並用,表裡同治,側重於“邪在表者,汗而發之”;二是發中寓補,汗出有源,祛邪而不傷正。

陽明頭痛

1。陽明腑實證

原文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

本證頭痛為陽明腸腑邪熱燥結,燥屎結於腸道,腑氣不通,濁邪燻蒸清陽所致,臨床上頭痛以前額為甚,痛連目珠,伴有腹脹滿不大便,身熱汗出等裡熱熾盛、腑氣不通的症狀。治療以通腑洩熱法為原則,方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方中大黃瀉熱通便,盪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並能軟堅潤燥,為臣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阻,腑氣不通,故以厚朴、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並助黃、硝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洩,共為佐使。

2。陽明中寒證

原文197條: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不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

本證為寒邪侵襲陽明,胃中濁氣不得通降而上逆於頭,清陽失展所致。臨床上見頭痛,無汗而嘔,手足厥冷,咳嗽,小便不利,脈浮緊等症。治療以溫陽散寒,通經達氣為原則,方藥應用理中湯或桂枝人參湯。理中湯中以乾薑溫運中焦,祛散寒邪,恢復脾陽,為主藥;輔以人參補氣健脾,振奮脾胃功能;佐以白朮健脾燥溼;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補脾和中;桂枝後下解散表寒,助溫中焦之陽。諸藥合用具有溫陽散寒,通經達氣之功效。

少陽經膽氣鬱熱證頭痛

原文265條: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本證為外邪侵犯少陽,並從少陽之氣化熱形成,致使少陽樞機不利,臨床上見頭痛發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症。治療以和解少陽為原則,應用小柴胡湯治療。柴胡味苦微寒,以昇陽達表為君;黃芩苦寒,清熱除煩,養陰退熱為臣;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散逆氣而止嘔;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復傳入裡為佐。邪在半里半表,則營衛爭,故用姜、棗之辛甘,以和營衛為使。諸藥配伍,使樞機通利,頭痛自除。

少陰頭痛

原文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本證為少陰陽虛,表裡證不解,臨床常見頭痛劇烈,遇寒加劇,四肢厥冷,嘔吐不渴,身體疼痛,神疲乏力,舌質淡,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沉細無力。治療上以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為原則,應用四逆湯。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熱、振奮陽氣、祛散寒邪為主藥;輔以乾薑溫中散寒,協助附子回陽之力;佐以甘草溫養陽氣,並能緩和姜、附之過於燥烈,共成回陽救逆的方劑。

厥陰肝寒氣逆證頭痛

原文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本證為肝寒犯胃,濁陰上逆。臨床上見頭痛陣作,以巔頂痛為甚,遇寒痛劇,嘔吐清水,手足逆冷,舌質淡,苔白,脈沉緊等症。治療上以溫散寒邪,降逆止嘔為治療原則,方藥應用吳茱萸湯。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既能溫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是為君藥;重用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用為臣藥。吳茱萸與生薑相配,溫降之力甚強;人參甘溫,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以益脾氣,合生姜以調脾胃,並能調和諸藥,是佐使之藥。諸藥配伍,溫中與降逆並施,寓補益於溫降之中,共奏暖肝溫胃,化飲降濁之功。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

原文142條: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澹語,脈弦,五日澹語不止,當刺期門。

本證為太陽受邪,營衛失和,經氣為邪所虐,少陽膽氣為邪所客而不利。臨床上症見頭項強痛,發熱,頭暈目眩,胃脘部堵塞滿悶不適,四肢關節煩疼等。治療以和解少陽,兼以解表為原則,方藥應用柴胡桂枝湯治療。方取小柴胡湯、桂枝湯各半量合劑而成。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辛散解肌,以解太陽之表;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清火解鬱、暢達樞機,以治半表半里之證。同時配合針刺期門,以解太陽少陽之邪。

小結

《傷寒論》中六經病變相關條文將頭痛作為關鍵症狀進行辨證,細察之,即可看出,三陽經頭痛多伴有發熱,為實證,頭痛部位清楚,治療以驅邪為主,兼用和解之法;三陰經多無發熱,多伴虛證寒證,頭痛部位除厥陰經外部位不甚明顯,治療以溫陽補虛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