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與道的關係

動物是有道的嗎?

萬事萬物的狀態,大多是“用道”,而不“知道”。庖丁解牛,說過“官知止而神欲行”,就是說,你不用去分辨,你跟環境是一體的,你知道的動作該往哪走。但在這之前,你要做大量的分解工作,用感官指導行為,不斷建立聯接。

矛盾壓力,促使人進化出大腦皮層,思維分別心一步步壯大。

動物是沒辦法學會開小車這樣複雜的事情的,而且對於動物來說,車是沒什麼使用價值的。

一個人學開車,一般用的是分解法,把之前的“對立”不斷磨合,建立直覺反應,然後把這些動作串起來。當你學會開車時,其實跟庖丁解牛是一個性質。

假設先有一個矛盾前提,你直接入道可以嗎?應該是不行的,你得用慾望把矛盾化解,然後再回到“道”。當然,這裡講的是,狹隘的“物質之道”。

打個比方,一個島上有10個人,地裡能產5000斤糧食,生活平靜滿足。現在環境惡化,只能收1000斤糧食,得決定誰死誰活,這就產生了分別。

有幾條路可以走:1。擴充套件食物的類別;2。競爭廝殺一批;3。侵略外部。

總之,最後會回到一個平衡上來。到目前為止,人類能存活下來,那麼從結果來講,人就是合道的。

這個過程中,道、德、仁、義、禮,使用哪種層次的手段,來達到分配的目的,在於當時的矛盾需要哪一種結構。當不適合“仁”的時候,你去提倡“仁”,那就是假仁。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德仁義禮,都是道的子子孫孫,是人對道的領悟,進而因地制宜,“用道”的表達。

人之一生,如果童年是安樂的(至少媽媽的懷抱是溫暖的),那麼這種初始就是一種“道境”。

隨著長大成人,煩惱痛苦接踵而來,社會分化帶的衝突壓力,導致之前的“道”的失效,“欲”這個工具開始發揮作用,這時是失道的。

當學有所成,業有所成,會感受到另一種平靜。特別是人到老年,會有一種安寧感(知天命)。不再掙扎、異想天開。就是老子的那種“安時處順”。

從這樣一個流程來看,人都有一個道體,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有道——失道——尋道——歸道。在這個過程當中,慾望會穿插整個過程。

有句話說“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沒有了欲,沒法成佛,欲是認識道的必經之路。

失敗會刺激欲的持續或者加劇,成功給人領悟,這是外在的對立關係。

欲向右,延綿不絕。欲向左,立地成佛。這是內在的對立關係。

欲是一個契機,滿足欲可以得生存,看懂欲可以識真相。

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道體不斷受到汙染,依賴越多,汙染越嚴重。

但是,脫離生存,談道,沒有一點意義。生存是道之用,越講生存,越世俗,越難證悟“虛靜之道”。能迴歸平靜就不錯了,再從平靜迴歸到“道”,難度很大。

根是萬物的起點,回到起點就是回到靜。

又要講人生三境界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