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一、鄴城:

鄴城,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由南北兩城組成。即鄴北城、鄴南城。鄴北城自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舊城基礎上開始營造。是為曹魏五都之一,後來為後趙、冉魏、前燕都城。東魏時,興建鄴南城,為東魏、北齊都城。

具體來說,鄴城城區,位於漳河以北,而漳河以南,向南十八公里,即今安陽市城區。即,

從北向南,磁縣縣城、臨漳縣鄴城、安陽市區。

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從北到南,三縣位置

商時期,宰相伊尹流放商王太甲於此地,時曰桐。

春秋時期,齊桓公修築鄴城;戰國時,屬魏,戰國初期,魏國為首要強國,鄴縣縣令西門豹治鄴的故事,非常著名。

漢帝國時期,鄴城是魏郡治所。

東漢末年,袁紹以鄴城為根據地,鄴城成為冀州州治。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自封為魏公,定魏國都城於鄴城。曹操在舊城基礎上,修建鄴北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位於漳水北岸。

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曹魏鄴城

據說,銅雀臺落成後,曹操大宴銅雀臺,文臣武將,群英薈萃,席間,武將射箭奪錦袍,箭法都很了得,許褚和徐晃,為了爭奪錦袍還打了一架,而文官們,則在曹操的兒子、天下第一才子曹植的帶領下,紛紛吟詩作賦,大展才華,而曹操也慷慨陳述自己繼續匡復天下的決心,並藉著酒意說自己並沒有篡漢之心,最大的心願就是身後墓碑上刻著“漢故徵西大將軍”,就知足了。在此次盛宴上,曹操說出了那番名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以此次盛宴為開端,曹操把銅雀臺作為詩歌和文學創作的樂園,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華的文人,在銅雀臺上創作了許多的傳世佳作,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學。

曹丕篡漢,遷都洛城,鄴城為魏郡郡治,併為曹魏五都之一。

西晉時期,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於314年改名臨漳縣。

後趙時期,335年,石虎遷都於此,復改為鄴縣。

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皆定都於此。

東魏時期,遷都鄴城,置司州,即,東魏皇宮位於鄴縣縣城,縣城加上外圍,為鄴縣。三級政區分別是:司州,魏郡,鄴縣。

東魏於漳水南岸,營建鄴南城,東西六里、南北八里,規模大於北城。534年,蕩陰縣、安陽縣,併入鄴縣,鄴縣面積擴大。安陽縣併入鄴縣,直到590年重置安陽縣,近六十年時間。

北齊代魏,仍定都於鄴城,鄴城之盛,至此為最,坐擁天下之精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繁榮的都城。

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鄴城

北周滅齊,改司州為相州,北周都城是長安,因此,鄴城不再是都城,但仍為相州州治、魏郡郡治。

北周末,權臣楊堅,在都城長安進行篡位活動,北周重臣、相州總管尉遲迥,威望素著,據鄴城起兵,反抗楊堅,

尉遲迥所管轄的相、衛、黎、毛、洺、貝、趙、冀、瀛、滄各州,其弟之子尉遲勤所管轄的青、膠、光、莒各州,全都跟隨尉遲迥起兵,其軍數十萬。北周的滎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東楚州刺史費也利進、東潼州刺史曹孝達,亦各自據其州,響應尉遲迥。尉遲迥又向北聯絡突厥,向南聯絡南陳,答應割讓江淮之地與南陳。

一時之間,聲勢頗盛。

北周大丞相楊堅,拜北周名將、鄖公韋孝寬為元帥,率軍討伐鄴城叛軍,又派心腹、大丞相府司錄高熲(JIONG,三聲)作為監軍,督戰各路人馬。

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韋孝寬

尉遲迥之子、北周魏安公尉遲惇,率軍十萬,駐於沁水東岸,韋孝寬率軍,隔河對峙,尉遲惇自作聰明,想引官軍渡河,半渡而擊之,遂後撤,引官軍來攻,孰料這一撤,想止住卻不容易了,韋孝寬趁機快速渡河,迅猛進攻尉遲軍,尉遲惇大敗。韋孝寬一路攻到鄴城城下。

尉遲迥、尉遲惇父子,集中全部兵力,共十三萬人,在鄴城城南列陣,尉遲勤也率兵五萬,自青州赴援。老將尉遲迥,久歷戎行,頂盔貫甲,上陣廝殺,其部皆關中子弟兵,全力隨他奮力作戰,韋孝寬大敗。

鄴城的男女百姓好事,出城觀戰,為尉遲軍叫好,高熲見之,遂想出一招損招,他和韋孝寬整頓敗兵,突然向圍觀的百姓衝去,亂砍亂殺,百姓大亂,衝亂了尉遲迥人馬,尉遲軍散亂,官軍趁勢進攻,殺敵無數,尉遲迥只得退回鄴城。官軍反敗為勝。

就憑高熲這陰損一招,日後他被楊廣所殺,不冤。

尉遲迥退到北城固守,韋孝寬縱兵攻城,尉遲迥在城樓指揮,射殺官軍,但仍是遮攔不住,官軍如潮水般登城,尉遲迥眼見大勢已去,憤而自殺。尉遲惇、尉遲勤等,逃出城去,向山東青州方向逃跑,但都被官軍追擊生擒,處決。 尉遲迥從起兵到失敗,共計兩個多月。

後來唐時期,尉遲迥的從孫尉遲耆福為庫部員外郎,經他申請,唐為尉遲迥平反。

長安是西部中心,鄴城是東部中心,因此,楊堅平亂後,為徹底消滅反對勢力,防止復燃,遂下令將鄴城焚燬,徹底剷除了東部中心,此後,全國只有一箇中心,就是長安。燒燬鄴城之後,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及鄴民,遷至安陽城,鄴城被譭棄。590年,鄴縣改為臨漳縣,不再重要,重置安陽縣,以安陽縣城為相州州治,

自此,安陽城取代鄴城,成為河內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二、安陽:

鄴城位於漳河以北,安陽位於漳河以南。

鄴城雖然輝煌一時,說起來是安陽取代了鄴城,但實際上,安陽比鄴城的歷史更早,

從更早的歷史來看,安陽興盛於商王國時期,武王伐紂,安陽才殞落下來,此後,安陽以南的陪都朝歌,即今淇縣一帶,成為衛國都城,取代了安陽的地位,到了戰國時期,魏國崛起,鄴城又取代了朝歌的地位,一直興盛到南北朝結束,楊堅毀鄴城之後,安陽雖然取代鄴城成為河內地區首府,但只是普通的地區中心而已,不復上古時期的輝煌了。

且說商王國時期,前1300年,商王盤庚在位期間,將都城從“奄”(位於今山東省境內)遷到“北蒙”(今安陽),改稱“殷”,

史稱“盤庚遷殷”

,此後,殷成為商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王國在殷,共傳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近代,殷墟遺址,出土了十餘萬片甲骨文、上萬件青銅器,包括著名的後母戊鼎、五十餘座宮殿遺址,發現有宮殿區、王陵區、平民區、鑄銅遺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場等等。

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後母戊大鼎

商王國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歷史上的首個王國。

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殷墟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安陽一帶,先後屬衛國、晉國、魏國、趙國。“安陽”之名,始於戰國後期,秦昭王在位期間,秦軍攻佔此地,改名安陽。

秦王國升級為秦帝國,實行郡縣制,今安陽一帶,始置安陽縣,秦末,屬河內郡和邯鄲郡。河內郡位於黃河以北。

自戰國至南北朝,鄴城是河內一帶的首府,安陽敬陪末座,默默無聞,還一度被併入鄴縣。

楊堅廢鄴城之後,安陽重新成為河內地區的首府,當然,只是普通的地區中心而已了。隋帝國隋煬帝在位期間,實行郡縣二級制,廢相州,存魏郡,治安陽,領安陽等十一縣。

隋末,魏郡滑縣一帶,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起義,是隋末農民起義的主力,也就是說,瓦崗寨,位於黃河以北。

話說古都:鄴城與安陽

瓦崗英雄

唐帝國建立,改魏郡為相州,領安陽等八縣。唐太宗分天下為十道,

相州隸屬於河北道

唐後期藩鎮割據,相州屬魏博節度使管轄。

宋時期,

相州隸屬河北西路

,並置彰德軍。岳飛是相州湯陰縣人,亦即,

岳飛故鄉,位於黃河以北。

金時期,相州升級為彰德府,領安陽等四縣。

元時期,彰德府隸屬於中書省。

明清時期,彰德府領安陽等六縣、以及磁州。

1912年,民國成立,安陽城仍為彰德府治所。1913年,改彰德府為安陽縣。1949年,安陽縣升級為安陽市。

1986年,安陽市擴大,濮陽市下轄的內黃縣、滑縣,劃歸安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