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鴻舊文】費解的民族魂之四

乏善可陳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文明倒退,第一次秦滅六國,導致中國人的思想境界從百家爭鳴的高峰墜落,兩千年來,幾無建樹;第二次蒙古滅宋,鐵騎踏過,仁人志士屠戮殆盡,中國人氣節和創造力不復存在;第三次文革十年,消滅禮儀人倫,中國人獨立人格喪失,淪為精神空虛的行屍走肉。匪夷所思的是,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居然沒有反思。

微小尚存

一個國家民族魂的精髓,不單單是在於氣節和傳統道德,更是體現於文化發展及文明層度。而文化的發展是朝著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進行的,它既能夠提升人,同樣也能讓人墜落,全看該種文化本身呈現什麼樣的面貌,具有怎樣的性質。

當封建王朝覆滅,新思想開始啟蒙的時候,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這是一個解放思想壯舉;作為後果,就是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學生能回答得出什麼是四書五經這樣簡單的常識問題。

給小學生談國學,就是在說天書,對於他們來說國學更是一頭霧水,而恰恰,民族魂就在這些國學中蘊含。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美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無用。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成了鏡花水月,岳飛的“精忠報國”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像是一句空談。《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詩900餘首,陸游有6000多首,這只不過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個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去愛慕中華大地的浩瀚詩海。

當然,並不是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裡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紅採芙蓉”“嫋情絲吹來閒亭院”這樣情韻滋養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時,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傳統的道德模式正在流失,九零後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詩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身上覆制,甚至強化,學琴就要過級,下棋就要當常昊,為的只是考學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他們唯美的形狀。而對於歷史的傳統,風箏、長命鎖、大門檻、八仙桌更成了難以觸及的遙遠,沒有了質感,成為了蒼白無色的文物。

【濮鴻舊文】費解的民族魂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