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真能治天下?

北宋開國名將,著名政治家趙普曾對趙太宗說:本人讀書確實不多,只能讀一讀《論語》,我在幫太祖皇帝(趙匡胤)打天下時用去了半部,如今幫陛下治天下還可以再用半部。

這便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半部《論語》真能治天下?

半部《論語》真的能治天下嗎?這話歷來被很多人討論,有些人說此中有斷章取義之嫌,過於誇張,也有人說這就是那些落魄的儒家書生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說法而已,不必在意。

其實兩種說法都各有道理,趙普說的這句話,無論當作信史還是野史來看都不重要。我們暫且把這個故事當作信史來說吧,這半部《論語》治天下只能說明大家沒有具體搞明白背後的意義,大多數人只不過是著重於字面意思而已。

半部《論語》真能治天下?

我們換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也許會簡單一點,也就是說《論語》在整個華夏文化中的地位是什麼樣的。《論語》可謂是一本不是智謀的大智謀之書,何意呢?因為它談論的是人性的根本、問題的根本。

如果你把《論語》只看成是一本武功秘籍,想著看了就能掌握一項強大的技能,那半本能治得了天下,如果看完一本豈不是天下無敵了?再給你一本兵書,豈不是完虐任何勁敵都輕而易舉?

因此說,就算有的人看完了四書五經,也不一定能頂得上趙普的半部《論語》,二者的根本關鍵區別就是:

功力

。看看秦平之戰時的趙括就瞭解了,如果單純的看書就能無敵於天下,那麼他又怎會落得一個“紙上談兵”的笑柄呢。

到底什麼是功力呢?

對於世事的洞察,對於學問的領悟。

半部《論語》真能治天下?

治理國家與治理企業大體同理,很多相通之處,法家、兵家的思想能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但如果遇到問題想要治本,必然要用到儒家的東西。

比如法家,強調的是“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其思想之所以在歷史封建王朝可以獨步天下,是因為從形式上它代表了所有平民百姓。把法律視作強有力統治的工具,從形式追求天下之民無貴無賤,無高無低。

再看兵家,我們無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小說中都經常看到,很多大將在出徵的時候都會殺個人祭旗,為什麼會是這樣做,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在整體戰爭之中,誰都沒有特別,誰都可以殺掉,“

勇不可獨進,怯不可獨退

。”讓大家要有集體概念。

這兩個例子講的便是用眾之法。你說法家、兵家的思想算不算道呢?也算,但與儒家在“道”層面上差的還是太遠。

半部《論語》真能治天下?

因為儒家講的是如何在人性最深處來看問題,把問題的根本講明白了,解決方法自然就有了。比如儒家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一個企業,如何才能讓員工努力工作,把工作當作事業去做?如果用法家、兵家的思路可以做到,可如果用儒家的內容讓大家都能培養成務實的秉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動力,結果將會完全不一樣。

再說“思無邪”,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如果總賺錢放在第一位,總想著抄近路,打擦邊球,而完全沒有社會責任感。“思”便有了“邪”,如此怎麼會長久呢?從根本上註定的不長久,所有“術”上的東西講來還有什麼意義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半部《論語》真能治天下?

綜上所述,半部《論語》能不能治天下呢?能,也不能。它的確是大智之書,可仍然要看具體人的功力以及領悟力如何。就像給你一本《降龍十八掌》,你光學會招式了,內功到不了境界,倒不如學點簡單的防身術來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