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子女一生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具有啟蒙作用,在早期教育中有奠基作用,對孩子的一生有終身影響。

有人說,嬰幼兒的頭腦像一張白紙,很容易塗上各種顏色,可見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長有意無意的向他們滲透著各種各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他們的心靈留下極為深刻的烙印,很難消失。家長實施的各種教育,他們終生不忘,成為他們一生成長的基石。

兒童階段,孩子們的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興趣廣泛,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善於模仿,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有驚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兒童時期,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加上孩子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有限,生活上和心理上對家長有極大的依賴性,由於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統關係,在朝夕相處的生活中,建立了十分真摯深厚的感情,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孩子十分信賴家長,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自然成為孩子效仿的物件,家長的教育成為孩子生活的準則,家長對周圍人和事的評價標準成為孩子道德評價的標準。甚至父母的作風、習慣、氣質、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等,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對於子女的德智體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特別是對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的形成,甚至可以說是起著塑型的作用。有人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孩子是家長的翻版。”都說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據科學家研究人的智力開發主要是在五歲以前,如果五歲以前智力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對孩子一生的智力發展都有不良的影響。

據科學家的估計,人的腦神經細胞大約有140億個,其中,百分之70到80%是在三歲以前形成的,這個時期將給人打下智力活動、行為發展的基礎。

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生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己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不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乎白痴,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在早期的重要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傑明布魯姆透過研究認為,如果把17歲時所達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四歲就獲得50%的智力,4到8歲又能獲得30%的智力,而餘下的20%的智力則是在8到17歲這個時期獲得的。

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視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國是世界胎教的發源地,這不僅是因為早期教育對於人的一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是一張白紙,可塑性強,畫上一個印記就印象深刻,經久不忘。在人的一生,我們經歷了成千上萬的事情,成億成億的資訊,很多是過眼煙雲,而小時候,家長對自己的教育的卻牢記心間。

正如宋朝思想家張載所說:“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皆不能忘。”

顏之推也說:“人生幼小,精神專注,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因須早教,勿失良機。”

我國近代愛國將領朱慶瀾先生說的就更明白了,他用染絲來證明早期教育重要的原因,他說:“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養活了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六歲進了學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歲以後,出了學堂到社會上,同人辦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認為,關鍵是第一道染缸,第一場染缸打上紅底子以後,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人就會變成“大紅”“硃紅”。即便是後來受到不良的影響,紅底子也不會很快變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後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原來的黑底子也很難退去,如果到學校和社會上遇上不熱心的先生和壞朋友,就會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他說:“六年裡看費力,將來受用不盡。”朱慶瀾先生批評舊中國的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他說:“絲白的時候,隨你愛怎麼染就怎麼染,兒子小的時候,隨你愛怎麼教就怎麼教,教小孩是極要緊,又是極容易的事,各人偏不在容易的時候去教,偏要等大了不容易教的時候去教,又費力,又無益,豈不是怪事嗎?”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起著打基礎的作用,是誰也否認不了的,誰也代替不了的。當然,這個基礎打的是好是壞,也由家庭教育負責。

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否則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做父母的必須向法官軍人那樣忠於職守教育,子女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由社會職能所決定的,家庭教育進行的如何,決定著兒童青少年一代的身心發展水平。

許多時候,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缺少的可能不是錢,不是房產,不是環境,而是家長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這絕對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秘密武器,走進家庭教育,不為別的,就是要尋找這一秘密武器。

當家長的真的要先好好想想自身的素質問題,不要每天和孩子較勁,要教育好孩子,先要教育自己,這是新的世紀新的時代家長必須具備的學習態度。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石,願我們所有的家長都能重視家庭教育,學習提高作為父母的教育能力。我會開啟家庭教育系列文章,願天下父母教育好子女,為我們中華培養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