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孤獨的美食家》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雙十一”脫離了原本的意思,變成了一場大型消費+囤貨狂歡現場,囤書、囤糧、囤紙巾、囤貓罐頭……這個雙十一,你囤了什麼?

上週,商務部發文鼓勵民眾根據需求儲備一定量的食品,幾乎是立刻,微信裡的各大家族群就吹響了集結號角,組團去超市搶購物資,米麵油論車買,貨架瞬間搬空,似乎不是為了應對風險,而是為了發洩囤積的慾望。

長輩們如此積極地響應號召,你也千萬別大驚小怪。想想過完年返工時,爸媽恨不得把雞鴨魚肉,麵點臘味塞滿整個行李箱,彷彿你不是回去開始新一年的工作,而是要跟著貝爾去冒險。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左:商務部呼籲搶購糧油的民眾要冷靜

右:由於爸媽在行李箱塞了現殺的活雞而“社死”的網友

沒有人想過,倉鼠可能也是人類的本質,囤糧彷彿刻入了人類的基因。你橫豎睡不著,在這條基因仔細看了半夜才看出來,

囤積其實源自對飢餓的恐懼。

從史前時代開始,怎樣“橫掃飢餓”是所有生物一來到地球就要學習的必修課。成年人的崩潰只在零食吃光的一瞬間,飢餓,是那句能將你從夜半美夢中喚醒的魔咒。

吃飯要積極,囤糧有必要,人類的歷史也是與食物相遇、共存的歷史,更是與自然鬥爭、妥協、勝利的歷史。馴化物種、貯存食物,是生存的一大必備技能。今天我們就從遠古人類開始說起,囤糧這件事,是怎麼刻入我們基因裡的。

01

科學囤糧,統共分幾步?

想囤糧,得有兩個大前提:一是要有糧,二是要有足夠的空間儲存。滿足這兩個前提,花費了人類近兩萬年的時間。公元前20000年的時候,地球極其不適宜生存,早期智人不得不與嚴寒、乾旱作鬥爭。

他們的一大食物來源是狩獵,獵捕大型動物後,用它們的骨頭與皮毛建造遮蔽寒風的居所,把肉儲存在地洞裡——這可能是最原始的“囤糧”形式。除了狩獵,還有采摘,然而,

由於沒有過上定居生活,囤糧效果不怎麼樣

,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捱餓的機率相當大。

轉機來自氣候的改變。公元前10000年後不久,冰河期結束於一波驚人的全球變暖,從“乾冷”轉變為“溼熱”,從“冰河期”進入了“間冰期”。氣候的變化自然導致植物和人類的數量開始增加,僅僅是狩獵和採摘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要。因此,隨著新石器革命的開始,人類得以走出用狩獵和採摘獲取食物的低產狀態,主動進行耕種和畜牧,大大改善了物競天擇的被動狀態,也擁有了更穩定的食物來源。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和當代人一樣,想囤點兒什麼的時候,總得先想想有沒有足夠大的地方。處於冰期中的早期人類過著遊牧生活,居無定所。後來由於氣候的變化,大型動物的滅絕,不得不重視採摘這項工作。當早期遊牧部落開始系統性地採收野外植物,他們也逐漸開始了定居生活。

公元前12300年左右,今天被考古學家稱為人類通往農業道路上“不可回頭的關鍵點”的納圖夫文化已經出現了規模相當大的定居點,也

首次出現了馴化品種的動植物

,比如狗,比如小麥。

狗在相當早的時候就被人類馴化了。和今天一樣,在納圖夫人的時代,狗也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一些考古證據表明,狗在納圖夫人的時代由野狼進化而來,它們身形縮小了,基因也因被馴化而改變,因為人類會控制它們的繁殖。馴化狗,能幫助人們打獵、陪伴老人和病人,或用作警衛犬。除了狗和其他的動物,馴化植物也是農業增產的一大重要步驟。

與採收野谷不同,種植種子的目的是增加植物的數量,從而收穫大量的穀物。野生和馴化品種的關鍵區別在於穀穗。野生穀類的穗十分脆弱,成熟時能自動破裂,將種子撒到地上。馴化品種則不是這樣,它們的穗仍然完整,需要透過脫粒分離出種子。所以,馴化品種離開了人的管理就無法生存,因為它們無法靠自身播種。

——《史前人類簡史》

正是人類的定居和馴化動植物的開始,逐步促成了食物的富餘,繼而人類可以擴張自己的聚落規模,也不用全員參與到食物的採集和生產中,一些人可以專注於生產群落需要的其他東西。可以說,

Get了“囤糧”這一基本技能,人類的文明才真正開始發展。

02

如果你是碳水愛好者……

如果說定居生活滿足了囤糧的前提之一:要有足夠的空間,那麼培育小麥等植物就滿足了另一大前提:

要有糧

。農業的發展也促成了新技術的發展,例如燒製陶罐以便儲存糧食、製作磨和臼以加工穀物等等,還會讓人類組成更大的定居群落,無需全員參與農業生產,社會分工和財產概念也隨之產生。

到了公元前7000 年左右,在從土耳其西部到今天巴基斯坦的廣闊土地上,都有農民在種植小麥和大麥。然後,透過巴爾幹人,農業從安納托利亞傳播到了地中海沿岸,並慢慢進入中歐,那裡最早的農耕村落出現在公元前5400 年左右。在公元前5000 年,定居性農業是世界上四個地區主要的生活方式:中東、埃及、印度北部及中國的長江與黃河流域。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

今天我們囤糧,有一個特點:

主食絕對不能少

。超市裡第一個搶空的貨架一定是大米or白麵,第二個大概是泡麵。前一秒你能在手機上看到鼓吹低碳低糖的精緻博主,下一秒你就會開始檢查家裡的米麵是不是又不夠了。碳水,無論多少人嫌棄它,費盡心力地想擺脫它,卻始終是囤糧是繞不開的一環。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歷史上那些發現並培育穀物的人類,是每一個碳水愛好者要致謝的物件。納圖夫人發現了小麥種子的自我繁殖能力後,會把每次的小麥收成留一部分作為種子,並且使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播種。慢慢的,這些原本是野草的種子就被馴化為小麥、大麥和燕麥,逐漸成為人類的主要食物之一。

小麥、大麥這樣的野草,還有玉米的野草親戚,穀粒都長在莖稈的頂部。成熟後的莖稈會“倒伏”,種子就會掉到地上,待發芽後能長出更多植株。一個相對常見的單基因變異使小麥和大麥的莖稈不會倒伏,於是種子就留在了植株上。在野外,不會折斷的莖稈是演化上的死衚衕。留在植株上的種子無法繁衍。但對採集者而言,留在莖稈上的種子是意外之喜。而對農業來說,這是夢寐以求的。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

小麥被人類馴化的路徑如今已經清晰而有跡可循,另一種至關重要的食物——玉米,植物學家們卻仍在爭論它是如何被馴化的。我們如今已經知道的是,玉米最早是由中美洲的古代民族馴化的。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然而,玉米究竟是古代美洲人歷經重重困難馴化的,還是它其實來自一種更容易被馴化的野草,我們不得而知。無論如何,到了公元前6000 年左右,古代的中美洲民族已經建立起被後世土著美洲人稱為“三姐妹”的耕種體系:

大豆、南瓜和玉米種在同一塊地裡,形成共生關係。大豆和南瓜的藤蔓把玉米的莖稈當成支架,而大豆有固氮功能的根部則提供了玉米所需的營養。“三姐妹”的共生關係也延續到了鍋裡。大豆和玉米組成了具有完善營養的一餐。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

03

雜交玉米引發的農業革命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實現大米自由,不能不提到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貢獻,他畢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和推廣,讓全世界的無數人不再被飢餓的陰影籠罩。

從馴化植物到改造物種提高產量,人類經歷了太久的時間,太多的飢餓。雜交品種的秘密在於DNA,而最早的轉基因作物,很可能就是從野草馴化而來的玉米。從古代中美洲到神秘的瑪雅文明,到“五月花號”登陸後的北美殖民地,再到20世紀中葉,

玉米已經成為10億人的主食

玉米也常被視為相對健康的碳水食品,現在你點上一份輕食沙拉,裡面就會放上一些玉米粒。美國是世界上玉米產量和出口量最高的國家之一,這離不開20世紀中葉,玉米雜交技術引發的農業革命。撬動這場革命的,是一位農民出身的銷售員:羅斯威爾·加斯特。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乾旱對於美國內陸農民而言是巨大的打擊。加斯特從農學家亨利·華萊士手裡買了一些雜交玉米的種子回家培育,發現產量確實比普通玉米高,於是打算推銷出去。6年過去了,他每天開著車四處奔波,卻幾乎無法賣出去,甚至會遭到農民的揶揄和敵視。後來,他只能孤注一擲,免費發放這些能夠提高產量的雜交玉米種子。

他勸說農民在一半地裡種上雜交種子,在另一半地裡播撒普通玉米種。他所要求的回報只是從雜交種子獲得的額外收益中分一杯羹。十年前,富足的農民也許會對這樣的建議一笑了之。但現在,受到大蕭條重創的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

在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災中,

加斯特的雜交玉米不僅活了下來,還非常高產而抗旱

,不到十年,美國玉米種植區超過一半的土地都種上了華萊士和加斯特的高產玉米。除了雜交玉米,加斯特還推廣氮肥,以提高土地產量。

他相信,老式的作物輪種法限制了農民土地的產量。加斯特再次使用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手法:在通往某個農場的道路旁,他在小山上標了字母“N”,表示那裡使用了氮肥。深綠色的“N”出現在農村的各處田地上,合成肥料就此推廣開來。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

隨著雜交種子、化肥和其他農業創新的使用,農民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了糧食生產的自然侷限。即使二戰後出現了嬰兒潮,美國的農產品增速仍然超過了人口增速。

面對瘋狂搶購糧油的民眾,商務部後來又做出了迴應:供應完全有保障,真的不用搶。沒錯,大規模的糧食危機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似乎不容易設想了。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從投石狩獵到農業革命,“糧食史”就是人類向大自然求得生存空間的歷史,

人類的故事就是一個關於鬥爭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從未終止過。從曠野走入都市的我們,仍在繼續書寫。那些沒有殺死人類的——冰期的嚴寒、獵物的滅絕、前所未有的乾旱、饑荒、蕭條——都讓我們變得更強大,並一次又一次地實現飛躍。

21世紀,世界的改變將超過此前所有時代的總和,而我們又在面臨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史前人類簡史》的作者史蒂文·米森猜想,改造基因是否會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推向新的極端,還是會反過來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從而保護多樣性?

沒有答案。我們也許不知道人類的故事將走向何方,但我們至少能知道自己來自哪裡,如何走來。囤糧不是最終的答案,飢餓也只是各種危機中的一種。

觀念和技術幾十萬年來不斷演變,不變的是人類抗擊困難的意志和對美好世界的追求。

人類的鬥爭仍在繼續,如果想戰勝新的逆境,正如戰勝饑荒、戰勝糧食危機那樣,那麼我們都需要了解自己的故事。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彩圖版人類簡史》

[美]帕梅拉·D。 托勒 著,王晨 譯

點選封面限時兩本包郵哦~

這本匯聚了500餘幅插圖的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彩圖版人類簡史》

,呈現了人類文明全史的生動畫面。在主體文字之間,更插入豐富的特寫故事、知識說明框等,提供多維度的資訊入口。

書中不但有一般歷史書籍對各文明、各國政治變遷的刻畫,更注重各時代各文明的交流,以及技術、商貿、社會生活等維度對歷史的塑造;在亞歐主流視野外,也沒有遺漏南美和非洲;在勾勒歷史大事件之餘,也呈現了小小個體物在其中的命運乃至對歷史走向的影響,是真正的多維度歷史寫作。

作者帕梅拉·D。 托勒(Pamela D。 Toler),是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作家和演講人,世界史學會及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成員,她雄心勃勃而又饒有趣味地記錄了人類萬年間的故事。那些鮮活的影象、親歷者富有感染力的表述,將這部好看又精彩的“另類”歷史書變成了一部動人的全息“紙上紀錄片”。翻開它,你能看到那些或遠或近的故事如何在眼前展演。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本書綜合了歷史學家和科學家的最新發現,將其打造成引人入勝的一體化敘事,並展現了數十億個體生命如何共同締造了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

其中一些個體名聞遐邇,如尤里烏斯·愷撒、成吉思汗、喬治·華盛頓和亞伯拉罕·林肯,他們的決定改變了歷史的方向。

另一些只是捲入了非常事件的平常人,比如阿尼奧洛·迪·圖拉(Agnolodi Tura),黑死病奪走了他家鄉一半人的生命,他不得不親手埋葬妻兒。或者像愛麗絲·哈里斯(Alice Harris),這位在剛果的傳教士用照片揭露了有史以來對人類犯下的最恐怖罪行之一。

從馴服火到煉出鐵,從佛教的誕生到耶穌的受難,從羅馬的陷落到工業革命,從民主的初創到民權運動的勝利,從印刷機到計算機……本書將由內而外地向我們展示歷史。它生動而直接,並且總能令人驚詫。

——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和古典學教授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囤糧,是怎麼刻入人類基因的?

《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彩圖版人類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