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子七廟?

明朝正德十六年,頑童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剛從南方遊玩返京,誰知樂極生悲,他途中有次貪玩,獨自泛舟不慎落水,因此留下了病根,回京不久便疾發而崩了。朱厚照雖然是有明一代出了名的好色皇帝,但週歲尚未滿三十歲的他,並未留下一子半嗣。他的父皇明孝宗朱祐樘是明帝中少有的好男人,一生只偏愛皇后一人,朱厚照等於是獨生子女(他原有一個兄長早年夭折,不然皇位也輪不到他坐),皇位繼承成了麻煩事。

什麼是天子七廟?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好在孝宗之弟興獻王的次子,也就是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年已長成,於是在內閣首輔楊廷和提議下,選取朱厚熜入繼大統。封建王朝對法理極為重視,選取皇帝更是需要慎之又慎,敲定繼承人後,楊廷和以正德皇帝口吻起草遺詔,給予朱厚熜以名分:“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

武宗崩後,朝中議定朱厚熜繼位,便由太后下懿旨召朱厚熜來京嗣皇帝位,真空期三十七天由首輔楊廷和總攬朝政,直到朱厚熜抵達京師。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在明初訂立了《皇明祖訓》,他自謂“我自作古”,實際上明代禮法多沿襲周禮、漢宋古法,以摒除蒙元以來中華禮教不興的局面。朱厚熜到了京師,止步於郊外,如何進京,這也是有講究的。

當時的朝臣(禮部尚書毛澄根據楊廷和的授意)計劃以皇太子的禮儀規格迎立他,由東華門進紫禁城,居文華殿,擇日再登基。因為文華殿在明朝是儲君觀政學習的地方,可視為東宮,朱厚熜也不是傻子:我是來當皇帝的,不是來當皇子的。謹慎之下的朱厚熜選擇拒絕,最後在他強硬地要求下,從大明門入,這是天子五門之一,只許皇上在重大場合下才許走的,隨即在奉天殿即位,下詔書曰:“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朱厚熜是一個聰明人,他不怕跟朝臣們翻臉,因為這時候的大明是真的找不出更合適的皇帝人選,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一場由禮法引起的政治動盪,已在醞釀之中。

什麼是天子七廟?

首輔楊廷和

本朝成祖皇帝是以藩王身份從侄兒建文帝奪位的,其缺乏正統的合理性,向來為天下所不齒,只是前車之鑑方孝孺猶在,敢怒不敢言爾,所以關於皇位的禮法,一直是明廷的忌諱。同樣的,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也是以小宗入大宗,朝廷自然不希望他別立新支,而是繼嗣給明孝宗,以孝宗為皇考(父親),武宗也就成了他的“兄長”,依祖制兄終弟及,保證其皇位宗法意義上的合理。朱厚熜登基後不久,讓朝臣議定武宗諡號,並給已過世的興獻王以名分,這時候,雙方的矛盾被放大進而激化了。

朝臣讓朱厚熜改認自己親生父親為“皇叔”,這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起初小皇帝還準備以賞賜的方式打動頑固的朝廷,誰知道這群老迂腐根本不為所動。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一個新科進士張璁上書支援明世宗,他從武宗遺詔中找出論據“嗣皇帝位”,認為皇上這是“繼統不繼嗣”,繼承皇統,而非繼承皇嗣,這是兩條平行線,一碼歸一碼兒,不必非認孝宗為皇考不可。不過,雖然有了理論依據,但興獻王的名分問題依然懸而未決,雙方仍未達成一致。

但朝廷上下,卻由此引發了一場新舊官員政治勢力的角逐,即以張璁為代表的新派和以楊廷和為首的舊派的較量。中樞黨爭對國家政權的運作影響極大,撕裂了正常的政治生態,擾亂政務的有效開展,但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這一年,朱厚熜再提給父親興獻王名分的事情,楊廷和以辭官要挾,妄圖迫使皇帝妥協,但此時的小皇帝已漸漸坐穩了皇位,不怕離開了誰,於是順水推舟准許了他致仕歸故里。舊派一時群龍無首,禮部尚書汪俊就計劃以集體諫諍逼迫皇帝“就範”,然而此時的朱厚熜正是年輕氣盛的年紀,也不怕與眾大臣撕破臉皮,所有進言的臣子均被斥責罰俸。禮部只好做了一點讓步,同意追尊興獻王為“皇帝”,但需要在尊號前加上“本生”二字,意即興獻王還是隻能看作是朱厚熜的生父,而宗法上的仍要認孝宗為皇考。等於是換湯不換藥,說法好聽了而已,朱厚熜勉強答應。

什麼是天子七廟?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

同年七月,朱厚熜又著禮部給父母宗法上的名分,朝臣為之譁然,在勸阻不得後,以楊廷和之子楊慎為首的一眾臣子,跪在左順門前哭諫,希望皇帝能夠改變旨意,楊慎更是喊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日!”眾臣哭聲聲震闕庭,要是一般耳根子軟點的皇帝,沒準就慫了,可朱厚熜一個煉丹求長生的偏執狂,能被臣下拿捏了?

朱厚熜心想,朕堂堂天子,口含天憲,說出去的話就不容再更改!於是把鬧事的該下獄逮進錦衣衛,該停俸的著手停了,該打屁股的安排杖責……在一陣嗚咽中,沒有誰敢再多嘴了,果然對付讀書人還是暴力好使,道理有時候反而是講不通的。在長達三年的角力中,最終明世宗朱厚熜獲得勝利,順利欽定大禮,他給父親興獻王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生母改稱“聖母章聖皇太后”,九月改稱明孝宗為“皇伯考”,改稱張太后為“皇伯母”。

什麼是天子七廟?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此刻,朱厚熜還要解決最後一個問題,就可讓他父親含笑九泉了,那就是興獻王神牌安放之處。依周禮,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許設廟。意思是,皇家在太廟中設定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始祖神牌居中,萬世不祧,其下左三昭右三穆,以左為尊,依次擺放列祖列宗的神牌,超過七代意味著“親盡”,親盡則祧,把僅次於始祖的那一位拿到太廟後面的祧廟中安放。

而興獻王如果要進入太廟中接受供奉,則需要把朱棣的神牌拿走,(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祐樘、朱厚照,正好七位。朱祁鈺因土木堡之變被擁上皇位,朱祁鎮奪門之變後重新當上皇帝,不認可朱祁鈺的皇位法統。)你想想朱棣是何等人物,他對於大明的貢獻幾乎不下於朱元璋了,就是借朱厚熜十個膽子,他也不敢祧走朱棣的神牌啊!於是,他就改朱棣廟號“太宗”為“成祖”,既然朱棣也是萬世不祧之祖了,自然也就不用視作昭穆,這樣一來就給興獻王騰出一個位置來。獻帝(興獻王)神主供入太廟,“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奉於太廟之左第四,序躋武宗上”。至此,雲歸雲,土歸土,一切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