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古代很奇葩的一個流派—名家

名家是春秋戰國時代產生的一個學派,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並稱為“六家”。如果追本溯源的話,名家可以推究到上古的禮官。與其他政治學派不同,名家以研究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物件,名家並沒有統一的政治思想或者經濟主張。

名家之所以被稱為“名家”,改因其學士“思以其道易天下”,而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因此要想以其道易天下,就必須首先進行“正名”“辨名”。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

名家的發展,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後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係問題,展開論辯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名家的學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了兩個主要派別,即主要有“合同異”派和“離堅白”派。

所謂“合同異”,是戰國時期名家代表惠施的主張,他強調事物之間的同一性。認為“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意思就是大方面相同與小方面是相同是不一樣的,這叫做“小同異”,萬事萬物各方面都相同或者都不同,這叫做“大同異”。這是一種混淆同異的相對主義觀點。由此而衍生出來的著名觀點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等。

所謂“離堅白”,是戰國時期名家代表公孫龍的主張,他強調了一切事物的特徵相互分離的屬性。認為“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得其白,得其堅,見與不見謂之離;不見離,一二不相盈,故離。”意思是視覺看不到石的堅而只看到石的白,而看到石的白, 也就看不到石的堅;既然觸覺不能摸到石的白而只摸到石的堅,而摸到石的堅,也就摸不到石的白。見到白色的石頭,或摸到堅性的石頭,都是一個見得到而另一個見不到 ,或一個摸得著,另一個摸不著,這就是叫做“離”。不能見到的堅就離開了見到的白石,這也就是“一”(堅)不相盈於“二”(白石),因 而“堅”便“離”了。這是一種割裂事物整體屬性的分離某一屬性的詭辯論觀點。類似的觀點還有“白馬非馬”等。

名家代表人物有鄧析、公孫龍、尹文、惠施等。

鄧析:春秋末期鄭國人,是名家第一人。主要研究“刑名”之學,鄭子產鑄刑鼎後,鄧析認為不夠適用,因此私著“竹刑”對法律進行革新。並且他聚眾講學,招收門徒,傳授法律知識與訴訟方法,還以類似訟師身份幫助民眾打官司,改辯名之“律師”耳。

公孫龍:戰國時期名家代表人物,“離堅白”學說的代表人物。著有《公孫龍子》一書,著名論斷有《指物論》《白馬論》《離堅白》等。是詭辯論的始祖性人物。

尹文:戰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宋尹”學派始祖。其學說將儒墨道三者融合,以道為主。傳世有《尹文子》一書。

惠施:戰國時期宋國人,是名家“合同異”學說的代表人物。惠施沒有傳世著作,他的言行大都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莊子·天下篇》記錄了惠子的“雞三足”、“火不熱”、“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白狗黑”等二十一個命題。

名家到了秦漢時期,由於思想逐漸統一,其與主流思想契合度不高,自身理論艱深晦澀等原因,逐漸沒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