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唐詩宋詞,並稱雙絕,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瑰寶,也是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文學形式,它囊括永珍,只有留心感悟,就能體會到裡面的經世哲學,其現實價值不亞於半部《論語》,凝聚了中國人的才情和智慧……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作品裡,最為網路裡常見的一句便是: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該句摘自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意思是說: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

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

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閒愁。

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一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便寫盡了別緒離愁,“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描繪了什麼是感情。

所隱含的世道變遷和人心,不過就是一個“情”字。也就是說,腦袋裡看透、想透了一切,可心裡卻還是不能自拔。現實風暴使得頭腦想清楚了,理性分析,可心卻依舊無法抗拒。因為腦是理性,心是情緒情感。腦歸腦,心是心。人是有情眾生,人是有生命情感的人。人活著就是唯心。

哪怕西方哲學講理性,是腦。

儒學陽明心學都是講生命情感的,是心。

但情感力量發自於心,人最終是由生命情感的心主宰。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現實中,如果你在某個時間段內喜歡一個人,那一定要趁你們聯絡還有,感覺還在,相約再見一面。

因為慢慢的你會發現,一路走來,風景無限,過客匆匆,有些人你去不刻意見一面的話,這輩子都見不到了。

因為你也不知道啥時候會微信一刪,一別兩寬。理性會佔據所有,否定了感性認識。

受我們傳統文化意識影響,成全他人或家庭、世俗倫理道德觀念才是最為被人接受的觀念和理念。

活著,就需按照世俗標準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也就是這種成全被同行人當作犧牲小我,成就大義的沉穩,堪稱正理,卻被後來者評判為懦弱的藉口。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人必須活在眼前,活在物質裡,活在世道人心中,必須活在俗世紅塵。

而人類的感性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沒有很實際應用價值,只是一種感覺導致的心理狀態,被世人稱為自私狹隘而唾棄。

別說想看看,就是想起都有點疑惑,值不值得去想起或真的認識此人嗎?

以前真的無話不談嗎?

為何記憶淡薄,心中一片空白?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這是人活當下的必然潛在心理決定,既然沒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會否定了過去一些風輕雲淡的人。

求得心理解脫,放下執念,豁然開朗。

畢竟佛家提倡的不過就是對萬事萬物的追求放下和減少。因真正為自己活的人都是孤獨的,雖說孤獨是生存常態,但背離世人所能理解的言行最終都會被社會淘汰和孤立……正如一句為什麼現實生活中總是提倡人要從善,卻沒有人敢說出真正的原因。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

比如很多哲學或某某領域大咖們的心靈雞湯不過就是一句“大夢初醒一切空空”做了人一生所有努力之後,得來無畏精神的解讀。

其實人活著,何來值不值?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方寸之間,何來對錯,何來成敗得失之論?

不過就是一個願意而已。

賀靜解讀詩詞裡世道人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