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提到讖緯,大家可能會想到古代的封建迷信,並且對其持否定態度。但是,說到漢賦,大家可能都會持褒揚態度,漢賦作為漢代的主流文學題材,在當時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高的藝術水平,成為繼《詩經》、《楚辭》以後的新的文學形式。看到這,你可能不禁驚訝,不會璀璨的漢賦和這迷信的讖緯有什麼關係吧?

沒錯,漢賦的繁榮發展與讖緯的流傳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或者說漢賦的輝煌還有讖緯的一份兒功勞。有的朋友可能對讖緯這門古老的學問不是非常瞭解,所以在說讖緯與漢賦的關係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簡單瞭解一下讖緯到底是什麼。

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讖緯是興盛於漢代、流行於魏晉南北朝的一種學術思潮,但若究其起源的話,恐怕要到先秦時期。先秦時期的“讖”和“緯”還是相互獨立的兩種學問,《說文解字》雲:“讖,驗也。”《四庫全書總目》雲:“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由此可見,讖是帶有預示性質的書,可以預示即將發生的事的好壞。而對於“緯”,《說文解字》雲:“緯,織橫絲也。”,《釋名·釋典藝》雲:“緯,圍也。反覆圍繞以成經也。”《四庫全書總目》雲:“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我們都知道“經”在先秦時期指的還是諸子學派的經典著作,到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才專指儒家經典,因此“緯”指的就是解釋那些經典著作的書。

簡單舉個例子,秦始皇時期總是有一些方士被派到海外去尋長生不老之藥,史書記載,有一次方士在海外得到了“亡秦者胡也”,回來就把秦始皇嚇一跳,以為自己要被胡人滅掉,於是抓緊練兵備戰。但是估計到他死都不知道,這個胡指的並非是胡人,而是他的小兒子胡亥,說秦王朝斷送在任用趙高的胡亥手中一點兒也不為過。所謂一語成讖,即是如此。

當然,這些都是漢代以前的讖語。讖在發展過程中,結合了齊國人鄒衍的陰陽五行思想,進入漢代,又與漢代經學相結合,也就形成了完整的“讖緯”。在漢代,讖緯的發展與當時的政治狀況息息相關,對當時的文人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突出表現在漢賦的創作上。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讖緯與漢賦發展演變之間的關係。

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讖緯之學與漢賦發展的階段性聯絡

讖緯之學作為一種政治文化思潮,在漢朝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可以用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中的一段話來論述讖緯的作用:

其一,是把西漢二百年中的術數思想作一次總整理,使得它系統化。其二,是發揮王莽、劉歆們所倡導的新古史和新祀典的學說,使得它益發有證有據。其三,是把所有學問,所有神話都歸納到“六經”的旗幟下,使得孔子真成個教主,“六經”真成個天書,藉此維持皇帝的位子。

足可見讖緯之學影響之大,那麼,讖緯之學在漢代又有著怎樣的具體發展軌跡呢?它與漢賦的發展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一、漢初—哀帝

漢初至武帝時,讖緯之學處於萌芽階段,並未在士大夫群體中獲得廣泛關注,其中的小高峰為漢高祖劉邦繼位之時。一介平民,成為天子,迫切需要用讖緯來進行合法性的解釋。如《春秋·演孔圖》:“卯金刀,名為劉。中國東南出荊州,赤帝后次代周。”這種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後來文景時期,黃老之學佔主要地位,社會逐漸穩定,讖緯之學在上層社會也就衰落了下去。

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昭帝之後,社會趨向混亂,民間紛爭迭起,讖緯之學開始用其符瑞災異學說發揮其諷諫功能。而考察西漢時期的漢賦,可以發現,在西漢現存的十一篇賦中,武帝之前的僅有三篇,餘下皆為武帝至哀帝時產生。此外,武帝之前的三篇賦:賈誼的《服鳥鳥賦》、《旱雲賦》,孔臧《鴞賦》均描述讖緯題材時只是用以抒發個人情感,與政治無關。而武帝后的八篇,,除《蜀都賦》、《核靈賦》兩篇外,其餘都是在具體政治語境之下敘述讖緯題材,突出其諷議的作用。如《長楊賦》中勸諫天子節儉之句:

……於是上帝眷顧高祖,高祖奉命,順斗極,運天關,橫鉅海,票崑崙,提劍而叱之……逮至聖文,隨風乘流,方垂意於至寧,躬服節儉……惡麗靡而不近,斥芬芳而不御,抑止絲竹宴衍之樂,憎聞鄭衛幼眇之聲,是以玉衡正而太階平也……

二、王莽、劉秀時期

王莽劉秀時期正處在西漢東漢的過渡期,政權更迭頻繁,統治者需要運用讖緯來為自己的行為提供理論支撐。《隋書·經籍志》載:“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於世。······言五經者,皆憑讖為說。”王莽之後,憑藉圖讖稱帝起家的劉秀更是十分重視讖緯之學,《後漢書·儒林傳》載“帝以(尹)敏博通經記,令校圖讖,使蠲去崔發所為王莽著錄次比”,可以說這一時期讖緯之學達到了頂峰。但是由於這一時期戰爭頻繁,民不聊生,所以傳世的賦作並不多。其中可以評點的即為班彪《覽海賦》、《遊居賦》 ,杜篤《論都賦》、《眾瑞賦》,這些都是歌頌劉秀復漢的賦作,並且其中都有讖緯思想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東漢出現了以《論都賦》為首的“京都賦”系列,其主要內容就是闡述都城優劣和以讖緯歌頌漢朝,足見此時讖緯之興盛。

三、明帝—漢末

經過明、章二帝的大力推進,以章帝建初四年《白虎通》成書為標誌,從國家的層面確立了經、讖牽合互釋的思想綱領,併成為了整個東漢時期的基本思想特徵。在這一時期,讖緯之學與漢賦的聯絡更加緊密,諸多型別的賦作中都融入了讖緯的觀念。

如上所說的“京都賦”系列當中就有諸多此類賦作,如傅毅《洛都賦》、崔駰《反都賦》、班固《兩都賦》和張衡《二京賦》等,即為典型。

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此外抒發個人情志的辭賦中,也時常融入讖緯觀念。班固《幽通賦》、張衡《應間》、蔡邕《釋誨》。如《釋誨》中:

……若乃丁千載之運,應神靈之符,闓閶闔,乘天衢,擁華蓋而奉皇樞,納玄策於聖德,宣太平於中區。計合謀從,己之圖也; 勳績不立,予之辜也……

在描寫山川景觀、宮室殿堂中融入讖緯觀念,是明帝之後賦作的又一個特徵。李尤《函谷關賦》、班固《終南山賦》、張衡《溫泉賦》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是其代表,如《函谷關賦》:

大漢承敝以建德,革厥舊而運修……天閔群黎,命我聖君,稽符皇乾,孔適《河文》。中興再受,二祖同勳。永平承緒,欽明奉循……

由於統治者的認可,當時的諸多儒生都是儒讖兼修,所以此時漢賦中出現的讖緯內容比較多,也可以看出讖緯傳播更加深入了。

讖緯之學對漢賦創作內容的影響

讖緯雖然在學術思想等方面價值較小,但是其留下的文學財富對當時漢賦的創作者們還是十分有用的。《文心雕龍·正緯》中這樣評價讖緯之學:

若乃犧、農、軒、皡之源,山瀆鐘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號,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

摯虞也在《文章流別論》中說:“圖讖之屬,雖非正文之制,然則取其縱橫之義,反覆成章”,那麼,在漢賦創作中,哪些領域具體受到了讖緯之學的影響呢?

一、受命而興,讚頌君王

上文提到,在西漢東漢兩位皇帝初掌大統之時,讖緯之學中就會造出諸多讖語來表明他們掌權的合法性。如對於漢高祖劉邦,《河圖·稽命徵》有:“劉受紀,昌光出軫,五星聚井”, 《春秋·漢含孳》中說:“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季,天下服”,這些記載都是企圖論證劉邦掌權的合法性的。

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而後世的賦作也大多借鑑這些語句,如杜篤《論都賦》,敘及劉邦受命滅秦:

天命有聖,託之大漢。大漢開基,高祖有勳,斬白蛇,屯黑雲,聚五星於東井,提幹將而呵暴秦。蹈滄海,跨崑崙,奮彗光,埽項軍,遂濟人難,盪滌於泗、沂。劉敬建策,初都長安。

賦中的“斬白蛇”“屯黑雲”“聚五星”等, 上文緯書中的諸多記載在此賦中都有提及。與劉邦相同,劉秀登基後也有諸多賦作引用讖語來讚頌他,同樣是杜篤的《論都賦》,其中有:

海內雲擾,諸夏滅微;群龍並戰,未知是非。於時聖帝,赫然申威。荷天人之符,兼不世之姿。受命於皇上,獲助於靈祗。

除此以外,還有傅毅《洛都賦》中也有這些內容,就不再贅述。

賦家不僅讚頌君王掌權的合法性,還會藉助於讖緯之學當中的符瑞災異之說來為君王的政策和政治歌功頌德。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類似,讖緯之學同樣認為天要顯示其對人世支配和控制的作用,必然要藉助於某種事物來顯現。因此,緯書中有很多符瑞祥兆的記載,如鸞鳳、麒麟、白虎、黃龍。朱草等。《春秋·感精符》就記載:“王者上感皇天,則鸞鳳至,景象見”,“王者德洽於地,則朱草生,食之令人不老”。

班固的《東都賦》就用這些符瑞祥雲來讚頌政治:

故下民號而上訴,上帝懷而降監,致命於聖皇。於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爾發憤,應若興雲。霆發昆陽,憑怒雷震。

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其中的乾符、坤珍就是祥兆,《後漢書·班固傳》注:“乾符、坤珍謂天地符瑞也。皇圖、帝文謂圖緯之文也”。以上部分可以看出,賦家借用了諸多讖緯中的素材來為己所用,不僅達到了其讚頌政治,讚揚君主的目的,而且大大增添了其文學性。

二、封禪、郊祀等活動

封禪是古代帝王“功成治定”之後祭告天地的典禮,是封建王朝的重要儀式之一。古代虞舜等都有巡視大山的蹤跡,而秦始皇、漢武帝和東漢光武帝都曾泰山封禪,留有銘功的石刻文。

東晉以讖緯之學為指導思想的會議記錄《白虎通義 · 封禪》就專門對封禪做了解釋:“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日,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封者,廣也,言禪者,明以成功相傳也。……刻石紀號,知自紀於百王也。燎祭天,報之義也,望祭山川,祀群神也。”又如緯書《河圖·真紀鉤》中同樣記載:“王者封太山,禪梁甫,易姓奉度,繼興崇功者,七十二君。”

漢代寫封禪的最著名的賦為司馬相如《封禪文》、揚雄《劇秦美新》和班固《典引》三篇,蕭統在編選《文選》之時將這三篇歸入到“符命”一類,這就可以看出這類文章與讖緯之學聯絡之緊密,創作者受讖緯之學影響之深。

讖緯只是迷信不可取?讖緯對漢賦到底有什麼影響?

經過“天人感應”思想改造以後,“郊祀”對於漢代皇室更加重要,被看成是一種天人交感的儀式,因此讖緯學家同樣重視。緯書《孝經 · 鉤命決》中記載:

郊祀后稷,以配天地。祭天於南郊,就陽位。祭地於北郊,就陰位。 后稷為天地主,文王為五帝宗。

在這一思潮的影響下,賦家創作出了諸多郊祀題材的賦。蕭統《文選》卷七“郊祀”賦就下錄揚雄的《甘泉賦》。該賦寫於永始四年(前12年)春正月漢成帝的甘泉祭祀,揚雄以待詔身份跟從漢成帝到甘泉助祭。此外漢賦中京都題材的,也有不少描寫到郊祀情景的。如張衡《東京賦》中敘述了東漢南郊祀禮。可見,讖緯之學在引導賦家關注郊祀領域上有著不小的功勞,賦家們也更多地從讖緯學的思想中開拓了寫作的思路。

結語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讖緯之學雖然是一種迷信思想,但是總的來說,這種思想還是關注於現實生活,為現實生活服務的。這一點與漢賦相同,因此他能夠與漢賦有著相似的發展軌跡。此外,讖緯之學在思想上和內容上都為漢賦提供了不少素材的借鑑,也算是漢賦繁榮發展的眾多因素之一,大家應該予以重視。

謬誤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文心雕龍》、《讖緯與漢賦》、《讖緯思想與兩漢辭賦創作》、《漢賦中的讖緯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