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今天看的一個問題——博士和博士後有啥區別?有人的回答是:

1。博士是學位,博士後是工作(經歷)

2。其選定教授的關係看,前者是師生關係,後者是合作關係

3。博士後是博士畢業之後進入博士後流動站繼續

跨學科

研究工作,除批准的特殊情況外,申請人不得進入授予

其博士

學位的單位同一個

一級學科流動站

從事

博士後工作

(即理論上,一個人是不能在同一個導師下面讀完博士,繼續留下做博士後或者換到本單位的其他老師下面)。

你可能會非常好奇,都讀完博士了,從專業化程度來說,不是應該繼續在本學科深入下去嗎,為何必須跨學科呢?

《Range》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帶來新的啟示,因為這就是講學習方法和路徑的書,而且主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

通才為什麼能在一個越來越專業化的社會中取得成功

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關於通才和專才的辯論,一直也沒有停息過。而且這個話題也是各大辯論賽的熱門選項,比如2002年的全國大專辯論賽。

正是由於重要,也普遍,因此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很多家長信奉越早開始越好,於是有家長從幾個月就開始教孩子讀英語繪本,送去早教機構,為了“

贏在起跑線

”。

而與此同時呢,這個市場需求巨大,所以很多具有商業眼光的人開始佈局母嬰市場。這種案例在周圍並不少見。

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今天午飯時間,大家一起閒聊,聽聞我的一個師姐(國外的博士學位,國內的博後經歷)不做科研,去做科普了,主要針對孩子培養;相對於科研這條“不歸路”,她在新的領域玩得挺開心。

我同事開玩笑說,我們去轉行,估計也能適應很多工作。這好像是個悖論,畢竟很多人的印象裡博士的路是“

越走越窄

”的。

而《Range》這本書的作者愛潑斯坦(David Epstein)是不是可以給我們解惑呢?

書名“Range”可以翻譯成範圍,指涉獵領域的範圍,也是一種思維的

廣度

作者發現,那些在某個領域做得出色的人,

並不一定

在早期就開始進行了狹窄的專業化訓練。

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裡面有個十八世紀威尼斯唱詩班女孩們(福利院的孩子)的故事。

figlie(唱詩班裡的女孩)大多數時間是勞作和家務,其實沒有很多時間學習音樂(平均一天一個小時)。

另外,也沒有名師,只是大的教小的,小的教剛開始的,但是她們裡面出了不少享譽歐洲的演奏家,而且很多人多才多藝,同時會多種演奏樂器。

比如佩萊格里納 (Pelegrina della Pieta) 被送到腳手架的時候只裹著破布,她開始學貝斯,接著學小提琴,然後是雙簧管,這一切都發生在她當護士的時候。

但是在她60多歲的時候,牙齒掉了,吹不了雙簧管。於是,她又改彈小提琴,直到七十多歲還繼續表演。

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另外一個相似的例子是打網球的

費德勒

費德勒從小什麼球都玩,包括游泳、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等;費德勒的父母,也完全沒有把他當天才兒童定向培養。

12歲,他才選擇了網球;但是並不專注,一直到16歲,費德勒才開始真正的專業網球訓練,比起其他專業選手,他早已輸在了起跑線。

但是,早期的各種嘗試, 讓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愛的,他37歲仍然在打球。

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與之相對的是

老虎伍茲,

他10個月大的時候就喜歡玩高爾夫球杆;兩歲開始打高爾夫;17歲就獲得了世界冠軍。一生職業就只打高爾夫。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她也確實得到了成名早的好處;可是她也用自己一生的故事詮釋了成名早的好處並不一定能一直延續到晚年。

對於普通人(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張愛玲的才華,沒有

伍茲

那麼早找到所愛的幸運,或許也有傑出的,卻更像是

佩萊格里納和費德勒

的經歷。

想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傑出人才,都要訴諸一定時間和方法,因此有了“一萬小時”理論和“刻意練習”——這些都不是捷徑。

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既然都需要“刻意練習”,需要積累,那不就是越早開始越節省時間嗎?

裡面可能存在一個誤區,

越早的選擇是不是一定是你內心想要的

?如果不是,那麼急匆匆的開始,可能導致離內心真正的需求越來越遠;當你某一天幡然醒悟時,只能捶胸

頓足

或者放棄。

“虎媽”為孩子lulu選了樂器,而她十三歲的時候說那是媽媽選的,不是我,所以我不練習了。

其實,有些時間是沒法省略的;必須自己去尋找。就如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學會走路。最開始的時候,父母牽著,會少跌跤;但是總有一天你必須自己一個人摸索著前進。

每個人在確定進入某個領域發展之前,都需要一定的探索和嘗試期;所有別人說的都只是參考。

通才在專業化的世界裡更容易成功?研究告訴你普通人的進階之道

有的人說那個孩子數學成績特別好,可以解複雜的數學題目。為何到社會上就表現平平呢?

考試有特定的規則和套路,不熟悉的題,多做幾遍,就會了。而現實裡,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並沒有明確的規則可以參考或者直接模仿,因此你所具有的“廣度”經驗或許會成為解決問題的助力。

比如在進行公司發展戰略定位的時候一個只在專門部門呆過的人還是一個在各個部門之間流動過的人更能做出長遠規劃呢?

以前的科學家往往都有自己的藝術愛好:愛因斯坦愛拉小提琴,錢學森愛聽音樂和攝影,俗稱“換腦子”。

那麼如何成為“通才”呢?愛潑斯坦在書中也給出了幾個建議。

1.Don’t feel behind 不要害怕自己落後,

或是讓孩子從小盯著一門樂器、一種體育專案、一個很窄的專業領域,卯足了勁的練。每個人進步的節奏不一樣,孩子應該從小盡可能多地嘗試各種專案,拓寬自己的廣度,學習更多開放式的技能,而非在早期急於求成,才更有可能在未來獲得成功。

2. Be willing to learn and adjust as you go,願意學習和調整,跨領域。

即便你進入新的領域,那些有過的經歷、做過的研究和思考,也都是相通的,不要輕易浪費。

3.Remember that there is nothing inherently wrong with specialization,

專業化本身沒有什麼問題

。即便如此,安排一些時間去做主業之外的事情,保持“刻意的業餘”。

作者引用了一句話作為結語“It is an experiment, as all life is an experiment。”這是一場實驗,正如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場實驗。我也希望在這場實驗裡,你可以儘可能地去體驗更豐富的人生,找到內心真正想要的,不在乎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