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李吉甫識士

唐憲宗時代,河北趙縣出了個李吉甫。他先是當太常博生,深得皇帝的信任,不久就

故事:李吉甫識士

調到信州任刺吏。雖說他官越做越大,可脫不了農家人耿耿於懷直的脾氣,辦事大公無私,人稱“拗相公”。

拗相公的老家有個叫吳武陵的書生,讀過幾天書,粗通文墨,他得知拗相公在信州做官,就找上門來,一口一聲要去京城趕考,沒有盤纏路費。

言外之意,是想叫拗相公資助。拗相公沉吟半晌,吩咐手下送他五丈布、三丈帛。吳武陵當時沒說什麼,走後卻留下一封信,信中把相公臭罵一頓,說他不講同鄉情分,這些東西根本不夠他路上開銷。

故事:李吉甫識士

拗相公看罷,氣得臉色煞白。拗相公的老母得知此事,便開導說:“鄉親們有事兒求你,能辦得到就辦,何必動怒生氣的給吳武陵送過去,拗相公只好依言照辦。

幾年以後,拗相公升到了宰相的職位。這一年,朝廷舉行大考,放27個進士做官昊武陵也來應試。

考試結束後,主考官攜花名冊來到相府。一見面,相公就問:“河北的吳武陵考得如何?”吳武陵其實已經落選,但主考官聽宰相這麼發問,暗自慶幸有了一個拍馬屁的機會,趕緊介面道:“吳武陵已經高中了。

拗相公正要問話,門外有人傳言,皇上聖旨到。拗相公忙整衣出去接旨,主考官趁此間隙,趕緊要來筆墨,在花名冊上填上武陵的名字。

故事:李吉甫識士

一會兒,拗相公回進來,對主考官說:“我知道吳武陵是一個粗人,他怎麼能考中進士呢?”這下主考官可懵了:“吳武陵不是宰相您的同鄉嗎?吳武陵現已榜上有名,我—”

拗相公見主考官面有難色,再一看墨跡未乾的花名冊,明白了,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故事:李吉甫識士

第二天,相公召來吳武陵,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恕我直言,依你的學識水平,實在不宜作父母官。你還是到我的府中來吧,做個幕僚,我管吃、管住,你在這裡還可以多讀點書。怎麼樣?”

吳武陵聽罷,臉漲得通紅,但很快就冷靜下來,後來他發奮圖強,成為拗相公的得力助手。

俗話說:“知音難覓,伯樂難求。”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像鞠詠、吳武陵這些後生,如果沒有王化基、李吉甫這樣的好老師、好同鄉,是很難有大前途、大發展的。

故事:李吉甫識士

由此看來,我們的“推薦者”除了有大公無私的心胸外,還得有識人、知人的本領,還要允許別人犯錯誤。

這便是故事留給今人的啟示,亦即薦人之道——怎樣才能做到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