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晉人寫經卷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唐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經卷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唐三娘子祭叔文、尼靈皈遺囑(傳)合軸

黃賓虹藏晉唐寫經

古物影:黃賓虹鑑藏初探

——以浙江省博物館藏黃賓虹捐贈歷代法書為例

文 | 劉叢

序言

黃賓虹幼年居浙江金華,見家藏古今名跡,即心喜之。晨夕展對,悟其筆意。弱冠返歙,為睹黃山世族舊藏,不惜遠道跋涉。遊學南京、揚州,蓄法書名畫三百軸,明代楮墨弋獲尤多,行篋往來,攜以自隨。及至清末,黃賓虹旅食滬上,睹歐美人廣搜唐宋古畫,自言“得以甄別選錄,臨摹章法”。又設“宙合齋”,購置元人逸品,參悟筆墨。後觀故宮名畫以萬記,採各家所長,出以己意,又歷數年。可知其藝術創作與鑑藏活動相伴相生。

憑藉其開闊的眼界、深厚的學問根基及獨到的藝術品位,黃賓虹收藏了數以千計的古物。將鑑藏活動放入黃賓虹的藝術成長史中,以畢生過眼、收藏為基礎,於其理論著述、書畫創作中體察其鑑藏理念、收藏取向、審美好尚、品評標準,從而追尋其藝術與鑑藏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潛藏的精神追求,是頗有意義的。

黃賓虹收藏的古代法書墨跡有晉唐妙品,而以明清兩朝為重,凡二百餘件(組),涉書家數百人。就藏品形制而言,以扇面、尺牘為主,高頭大軸不足半數。這其中又有成體系的專題收藏,如晉唐寫經、遺民墨跡、鄉賢手札與金石書家作品等。在歷代法書中,黃賓虹體悟“擔夫爭道”“留”字訣、文字蛻嬗、書法變遷之大因;在臨習所藏中,得筆酣墨飽、剛健婀娜、和厚之氣;在欣賞品鑑中,證實其以畫之墨法入書、以書法溢而為畫、碑帖並重等理念。黃賓虹又借其所藏,充實其學識,涵養其心性,倡存學救世,彰民族自信。

晉唐寫經

一九四六年,黃賓虹居北平,經反覆推敲考量,寫下《擬設歷代圖畫美術館意見書》一文。黃賓虹將展覽設以法書名畫為限,又細分品類,其言:

敦煌發見經卷,晉、魏、隋、唐,不乏真跡,中外周知。公私收藏,向多精品。元時叔季,諸大名家,雲蒸霞蔚,尤稱卓絕。晚近妙墨,亦宜兼收。品第古今,區分派別,觀摩集益,俾有遵循。

黃賓虹特別點出敦煌經卷、晉唐墨跡,不僅因其年代久遠而彌足珍貴,更因黃賓虹於此感悟到筆墨之法,認識到文字蛻變原委,進而意識到古物國粹之於中華文明閃耀世界的特殊意義。

(一)擔夫爭道

尊撰記敦煌獲經始末及審定時代文字,如蒙賜覽一讀,尤快。

昨由國光社寄奉《美術叢書》全帙百廿本,又舊藏謝賓連《季漢書》全部。此書前十年購進六十元,近可百元,意償經卷百元尾欠。

由上述黃賓虹致許承堯書信可知,黃賓虹多與其交流對敦煌遺物的研究。又曾於許承堯處購得一經卷,因財力有限,尾款以《美術叢書》和舊藏《季漢書》相抵。許承堯(一八七四—一九四六),安徽歙縣人,少時與黃賓虹同受業於汪宗沂。許承堯曾於甘肅任職,一九二四年返歙時,帶回購藏經卷數百件,並從中選取書藝極佳者及有紀年者四十件,庋藏於家中樓上,榜曰“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在浙博藏黃賓虹捐贈古書法作品中,有一晉人寫經卷,便鈐有許氏私印“歙許芚父遊隴所得”朱文印。由此可知該卷乃許氏舊藏,後歸黃賓虹所有。

一九二九年,有人致信請教學書之法,黃賓虹覆信言:“前十餘年,敦煌所發見晉、魏人真跡寫經頗多,可悟書法變遷之大因。”對於晉人寫經之妙、書法有何種變遷,黃賓虹在與書友陳柱信中有詳細闡述:

書法中所稱擔夫爭道,爭中有讓,即畫中之布白法;爭而後有氣,氣愈足則讓處皆是力。晉宋畫已有如蟲齧木、自然成文之妙。晉、魏人寫經,最得斯旨。唐人有意讓勻,即為失之。宋至蘇、米,明爭暗讓,古法猶存。清代書家,知之已鮮,畫更無論。

黃賓虹還用了火車聯軸在鐵軌上行進的景象來解釋此論點。遠觀時,車行甚緩,緩而不滯,近看時則風馳電掣,迅速卻不浮動,圓轉自如,雖動而靜。且軌道四通八達,經緯錯綜,卻不相傾軋。作書便如行車,若徐若疾,往來如織。如此爭讓、布白、氣力運轉自如,自然成文,無意於佳乃佳,便是晉人寫經勝於後世之處。

(二)墨法永珍

一九三一年元旦,黃賓虹以其所藏《隋唐寫經》參加中國書版展覽會,可惜具體展出的是何種寫經已不得而知。今查黃賓虹舊藏有唐人經卷兩件,一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卷尾有王仁堪題:“中弢久愛此卷。辛卯三月將赴潤州,持此留別。忍盦王仁堪題記。”且鈐有齊縫印“楊守敬印”白文印。一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鈐“木齋審定”朱文印、“黃賓虹”朱文印。除上述兩件外,在浙博藏另一唐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後,有黃賓虹晚年觀款:“己丑古歙黃賓虹觀於武林,時年八十有六。”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〇年間,黃賓虹於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院講學時,曾借唐人寫經論用墨之法:

昔唐人寫經之墨色無變化,乃以畫家之用墨法應用於書法,常以濃墨蘸水,以筆調之,使其墨色活潑,飽筆書於紙上,初雖多沈墨團,但熟視之,則邊緣雖行潤出,其筆跡畢現,力透紙背,而墨能收斂,故甚古厚。雖存多年,望之猶似新作者。

黃賓虹認為好的墨色古厚且活,乃是以畫法入書法,濃墨蘸水、飽筆書之。今觀黃賓虹書法剛健婀娜之姿,樸厚生澀之氣,顯然得於此法。

黃賓虹又將此筆酣墨飽之作書法與宋元墨法、唐以前濃墨法、唐人淡墨法、破墨法等作一對比,以詳其意:

古法用墨作畫,當如作書,筆酣墨飽,庶可淋漓盡致,濃如點漆。宋、元舊畫,較之明清,墨色深處,異常黝黑。六朝、唐人寫經,紙上墨色,與近不同。唐人以前,畫用濃墨法,王維、李成始創渲淡,以分峰巒林木之明暗遠近,因有淡墨法。濃者純濃,淡者純淡,色素單簡,恆不適觀。於是以淡破濃,以濃破淡,濃淡之間,各自分明,互相融合,名破墨法。

黃賓虹對唐人寫經的評價十分客觀,認為從藝術角度看,此類經卷並不名貴。原因在於:“書家有筆法無墨法,謂之奴書。唐人寫經,多經生所作,故不名貴。古人善書者必善畫,以畫之墨法通於書法。”

黃賓虹常講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然而由黃賓虹對唐人寫經的評價可知,作書時,只講筆法並不夠,同樣需以畫之墨法入書法。黃賓虹心中的宋、元、明人法書逸品、神品,勝在“用濃墨,下筆時必含水,含水乃潤,乃活”。而經生書與嘉、道後“院體”書,只是外面停勻,全是做成,不言筆墨,失於自然。因此,黃賓虹又極推崇王鐸、石濤等人書法,以其善用墨,興會淋漓,富有天趣,與工匠描摹不同,非不能工,不屑工也。

(三)殘片足珍

黃賓虹深感古物罕見,遂盡力為國人蒐羅觀瞻,免為海外博物館攫去。但能力甚微,常常遇心喜之物卻力不能致:

古物藏,時流市肆,賞心愜目,尚為它省所不及。此次璽印奇字獲十數紐。宋、元、明人書畫,力不能致,亦得寓目,良堪自喜。惟以有限之輸入,供無厭之誅求,尤足自笑。

黃賓虹曾介紹石穀風購得一批敦煌舊藏晉唐文書和寫經墨跡。據黃賓虹考證,此批文書和寫經殘片年代上限為西晉,下限至宋初。石穀風以時序編排成冊,黃賓虹題簽曰:“晉魏隋唐殘墨。”石穀風回憶:“賓老說,完整的貴,買不起,這些殘片也足珍貴,建議購之。”在黃賓虹的收藏中,也有類似殘片,如寫經殘片、敦煌零什。

“力不能致”是黃賓虹收藏行為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也符合其當年的經濟狀況與收藏經歷,並因此形成了黃賓虹特有的收藏品結構,即以鄉賢遺墨、扇面尺牘小品居多,而名家巨跡則很少。

(四)文字考釋

一九四八年,夏承燾於黃賓虹處觀其收藏敦煌出唐人書遺囑一葉,夏承燾於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黃賓虹對此件文字的考釋:

“遺言”書作“惟言”,賓老跋引《詩》“其魚惟惟”,《齊詩》“惟”作“遺”為證。“甌”“人”二字同音“無”,賓老謂粵語亦同音。

夏承燾那日所見,即是黃賓虹收藏之《三娘子祭叔文、尼靈皈遺囑合軸》。由黃賓虹題跋可知,此件乃胡霜盦於一九四四年春贈於黃賓虹。

據餘欣《浙敦065文書偽卷考——兼論敦煌文獻的辨偽問題》一文考證,黃賓虹收藏之作系據《沙州文錄補》中S·2199錄文偽造。對於這件友人贈送的墨跡,黃賓虹的關注點並不在真偽,也沒有像收藏其他經卷一樣鈐上自己的名章,而是在一旁寫下了考釋性的跋文。

黃賓虹致許承堯書信中提及其收藏古物的目的:“僕近擬致力於搜輯東周金文,以經史子類為證,下及碑誌寫經別體字,以考其原委之變蛻。”於黃賓虹而言,晉唐寫經的價值,不僅在於筆墨藝術,更有助於體悟書法變遷,其中又以考證文字變蛻為重。

張大千論黃賓虹所長,曰:“識字第一,畫第二。”識字對於黃賓虹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可以從黃賓虹在成都女附中講演古代文化中找到答案。黃賓虹在演講中倡導時人應對我國秦漢以上古物尤為注意:

如河南出土之龜甲,敦煌發見之經卷,一一考釋,引起吾國人士鹹知讀古書者,非識古文字與明古物不可。於是細心研究,始知東漢學說、西漢學說猶有未盡。

黃賓虹認為中國作為東亞文明古國,古物甚富,為歐美人士所羨慕。研究國學、發揚國光,才能在西學東漸中始終樹立民族自信。

黃賓虹鑑藏晉、唐寫經,僅是其兩千件藏品的冰山一角,然而卻極具典型性與代表性。黃賓虹的收藏心態、對筆墨的品評體悟,對贗本的價值理解,無處不流露著一個書畫家、學人對於古物的珍視。如其所言:“修養途徑必賴多見名大家真跡。今言古物勝於古書,考古學發明,文化更有實據。”

黃賓虹不是純粹的鑑定家,“鑑賞”對黃賓虹而言,更多的是“賞”。面對一件藏品,黃賓虹首要關注的並非印章、款識、題跋、著錄等可以鑑定真偽的旁證元素,而是作品本身的筆墨、文字,以書畫的內部規律來感悟、證實書畫的本質。

圖文原載《書法》雜誌2020年第11期

  — THE END —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分享快樂,收穫成功。

     讓我們共同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