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發展史

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具有博大精深的繪畫哲理,無論在內容上、技法上還是形式上等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本章將宏觀地介紹中國山水畫的一些創作理論及一般的筆法、墨法、構圖形式等,從而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山水畫,體會出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

1 山水畫概況

南北朝

中國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繪畫形式,在南北朝之初就已經形成。雖然現在的人們再也無法見到這一時期的作品,但在這之前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以及晉代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摹本中,雖然山石樹木以背景的形式出現,但仍能見到其大概面目。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南朝畫家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這兩篇畫論揭示了山水畫最初的創作目的、方法與欣賞角度。

隋唐

隋朝的繪畫雖仍以人物畫和神仙故事題材為主,但山水畫也開始成為獨立的畫科。展子虔的《遊春圖》可以說是目前尚能見到的最早的一幅山水畫。作者巧妙地表現了春天的明媚,郊遊的人騎栩栩如生,勾線簡括生動,空間透視安排合理,能夠於咫尺之中具備千里之趣。

唐代的山水畫分為兩個派別。以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為代表的北派青綠山水直接繼承了展子虔的畫風,用筆工緻嚴整,畫面格局富麗堂皇,裝飾性很強;而以王維和張璪為代表的水墨山水是一種精勾後再以水墨渲染的方法,相對於重彩的勾線填色來說更適合表現大自然微妙的生動之處和情韻。後人把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所創的青綠山水列為北派,而把以水墨山水為主的王維定為南宗的始祖。

中國山水畫發展史

《遊春圖》隋·展子虔

五代

五代歷時雖短,但在山水畫史上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以水墨為主,尤其是以南北不同的風格形成了水墨山水畫的兩支主脈。

北方以荊浩及其弟子關仝為代表,形成了北方畫派。他們是北方人,多描繪北方峻嶺雄壯的景色。所畫山水場面浩大,氣勢雄偉,空間感很強。

南方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為代表,表現江南山水,被稱為“南派山水”。他們生活在南方,描繪的是平緩連綿的山巒,映帶無窮,林麓小溪,山村漁舍,全是江南丘陵山水的動人景色。

宋代

宋代是山水畫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山水畫的題材、內容廣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宮景臺閣,村野漁樵,各盡風貌。北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是李成、范寬。李成常以齊魯原野的自然環境為描繪物件,范寬長期居住在終南山,因此他的畫作中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氣勢逼人。其中范寬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郭熙早年師從范寬,其筆法挺健,蒼勁中極富陽剛之美。

北宋後期最為突出的則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為代表的、以點染為主的寫意山水。他們用水墨點染的方法充分發揮筆墨的融合,表現出江南雨景中雲山煙樹、迷濛變化的境界,墨色的暈染形成了含蓄、空靈的神韻,世稱“米氏雲山”。

南宋時成立了南宋畫院,繪畫藝術從內容到風格都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四大家。他們一改北宋時期的構圖和筆墨,創造了更為單純、簡化的形式,常使用對角線構圖,使畫面重心偏離正中,坐落在半邊一角,即所謂“偏角山水”。畫家以突出一個區域性的方法來加強描繪的力度,用筆更加潑辣,水墨的韻味發揮得更加充分。馬遠、夏圭更是因為構圖多擷取一角或片斷的不全之景,畫面中留下大塊的空白,而被人稱為“馬一角”和“夏半邊”。

中國山水畫發展史

《臨流獨坐圖》宋·范寬

元代

元代的山水畫不像宋代山水畫那樣寫實,而是注重寫意抒情,追求筆墨情趣,使中國畫的用筆用墨以及各類皴法、線條本身成為一種獨立的形式美,構成了中國繪畫的重要特色。另外從元代開始,棄熟絹而改用生宣紙來作畫。元代山水畫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代表,他們更加註重人的精神化,注重畫面意境的表達。這四家都善詩書,追求詩書畫印結合的書畫形式,但他們各自又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

中國山水畫發展史

《富春山居圖》(區域性)元·黃公望

明清

明清山水畫在明代總的狀況是以繼承傳統為主,門派眾多,文人摹古風重。明代山水畫早期以崇尚南宋畫院的浙派為主,畫風以南宋馬夏、李唐為主,兼有范寬的一面,代表人物有戴進、吳偉、藍瑛。中期則以吳門四家為主,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成就最高。沈周融合了諸家之長,創作出了多種風格的山水畫。文徵明師法沈周,他的山水畫有工筆、寫意兩種規格。唐寅的繪畫取法李成、范寬和南宋四家,兼採元人之法,集眾家之長而自成一體。而仇英的繪畫受到了文人畫家和民間畫工的影響,因此有一種雅俗共賞的趣味。繼吳門畫派之後,明代山水畫派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派別,如華庭派等,而且主要以華庭派為主,代表人物是董其昌等人。董其昌以其擅長的行書筆意融於畫中,深得各家精髓,出入各家畫法;筆墨松秀含蓄,靈逸瀟灑,富有韻味;意境蕭閒沖淡,幽遠靜美。

中國山水畫發展史

《廬山高圖》明·沈周

清代由於社會歷史環境等因素,繪畫領域開始出現倒退或者變異。當時被稱作“正統派”的“清初六大家”以摹古作為此時山水畫的一大傾向,以“四王”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以及吳歷、惲壽平為代表。此外還出現了一大批以藝術上敢破敢立、強調個性解放為主的“四僧”和“金陵八家”。四僧分別是石濤、髡殘、弘仁和八大山人。他們四人的特點都是因不滿當時的統治而削髮為僧,以繪畫描繪山林,抒憤解憂。但他們的繪畫都各有特點,這對後來的“揚州八怪”也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