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鳧山羲皇廟,又稱伏羲廟、爺孃廟,位於鳧山山系主峰東鳧山西麓,是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這座建築年代久遠、“亙古今存”的精舍,歷經千年風雨,如今已是斷壁殘垣;然而,廢墟之上,一塊塊矗立如林的石碑,一個個或厚重或靈動或飄逸的刻字,把這一片土地氤氳得愈加古風古意。

據記載,從唐朝至清代,羲皇廟共遺存碑碣300餘塊,最早的有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公元931年)重修碑,至今仍矗立原址的有明萬曆四十五年《綱紀碑》、明萬曆四十七年《三聖碑》、清順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丁未年《通宇碑》。

《綱紀碑》又叫《重修羲皇獻殿記因序歷代帝王紀碑》(見圖1、圖2)。贔屓馱架,高9米,寬1。46米,厚0。4米,因鐫刻中國曆代帝王即皇統大綱本紀,所以碑額名曰“綱紀”,“山西按察司副使”鄒人潘榛篆額,進士第鄒縣知縣、河北束鹿人李鳳翔撰寫碑文,立於明萬曆四十五(1617)年。全文約2950字。歷數盤古、三皇五帝,尤推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正式從夏代帝王紀曆開始,一直截至當世明朝萬曆,共計載刻正統十三朝234名帝王年號及其在位時間,另附春秋、戰國、王莽新朝、五胡歸魏及遼、金之主。通史跨度之長,皇帝年號之清晰,在位時間之確鑿,接續時代之謹嚴,鐫刻文字之簡約,為當時通鑑志書所無,在中國碑刻群中絕世無雙,堪稱中國皇統第一碑。一通碑文,恰是一部簡明的中國史,向人們述說著華夏五千年的沿革和滄桑。《綱紀碑》現儲存完好,對研究中國社會歷史沿革具有珍貴的文物參考價值。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2綱紀碑碑文拓片

《建立三聖殿記碑》(見圖3、圖4),為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立,高2。4米,寬1。1米,厚0。4米,弧型碑頂,立於人祖殿後,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復聖六十二代孫顏伯廉撰文,溫而厲書,碑文為楷書。現儲存完好。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3建立三聖殿記碑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4建立三聖殿記碑碑文拓片

《建立王母閣殿杏祥碑》(見圖5、圖6、圖7),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歲次丁亥仲春立,立於王母列仙殿前,高 8米,寬1。4米,厚0。4米,碑頂為二龍戲珠石雕,碑體兩側雕有二龍戲珠圖案,贔屓馱架,如晦子題碑文,碑文為行草書,以贊山色秀美,稱頌西天王母之聖德。現儲存完好。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5杏祥碑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6杏祥碑側面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7碑文拓片

《玊上宮殿通宇碑》,又稱四稜方碑(見圖8、圖9、圖10)。位於玊極樓院內,玉皇殿後,清康熙丁未歲龍興年(公元1667年)立。此碑形體奇特,碑帽整體若傘蓋,上雕有蓮花,頂部託有一石球,宛若珍珠;碑座呈四方杯狀體,束腰雕有馬、羊、鹿、花等圖案;碑體為四稜方柱體,陽面為楷書玉極樓的碑文序,蓬萊山玄真洞正乙紫府雙口道人題撰;陰面為草書詩一首,字型遒勁有力,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詩末落有“虛昌道人親筆”,傳說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手跡。現儲存完好。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8玊上宮殿通宇碑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9通宇碑陽面碑文拓片

魯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築群鄒城市羲皇廟裡的碑刻

圖10通宇碑陰面碑文拓片

羲皇廟遺存的古代碑碣石刻,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藝術資訊和歷史記憶,成為社會發展重要的歷史見證,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技藝、雕刻藝術,特別是對研究歷代政治、思想、文化、民俗等具有珍貴的文物參考價值和借鑑價值。碑刻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碑刻實物,整理碑刻文獻,具有繼絕存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著其他歷史文獻不可取代的學術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