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9年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位於西安北郊北康村西安樂百氏食品有限公司基本建設過程中(圖一),發掘了一座戰國晚期墓(編號:99SXLM34),出土鑄銅陶模具、陶器、銅器、鐵器、漆器、石器等一批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的器物。其中鑄造鄂爾多斯式青銅飾牌及其他器物構件的25件陶模具的出土,是本次發掘的重要收穫。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一 墓葬形制與葬式葬具

此墓為一座帶壁龕的豎穴墓道土洞墓,墓道開口距地表1。7、深5。1米,呈口大底小的K方形。墓道內填五花土,上部填土經過夯打其上口長4、寬2。7,下口長2。5、寬1。3米。墓道寬於墓室,墓室長3、寬1。04米。墓室北壁前端有—壁龕,寬0。84、高0。65、進深0。52米。墓葬方向90。,為正東西向,墓室在東。墓室上半部被一東漢墓(99SXLM33)的墓室打破,所幸未傷及墓底的人骨架及隨葬器物,也未被盜擾。葬具為木質單棺,已朽。棺長2。2、前端寬0。8、後端寬0。65米。內葬一人,右側身屈肢葬,頭向西,骨架已朽,成年男性,年齡不詳(圖二、三)。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二 隨葬器物

此墓隨葬器物非常豐富,計有陶模具、陶器、銅器、鐵器、石器、漆器等41件。其中陶器擺放在壁龕內,銅印、銅環、銅座漆器、鐵刻刀等放在棺內墓主頭前,鑄銅模具、礪石等器物擺放在墓主人身體兩側及腳下。另外。在墓室口內右角放有數塊已朽的動物骨骼。

1。陶模具25件。為鑄造銅飾牌及其他器物的母模。泥質,有紅陶和灰陶兩種。由於燒製時火候和烘烤面不同等原因,有的模具表面呈青灰色或灰黑色。

人物紋飾牌模1件(99SXLM34:28)。菱形,圖案雕刻而成,為革帶或其他器物上的裝飾件。泥質紅陶,表面灰黑。底板呈不太規整的菱形。邊長6~7釐米。上有4個凸出的支釘。底板左薄右厚,底部凹凸不平,有6個較深的手指按痕。圖案呈橫向的菱形,兩道麥粒狀繩索紋圍成菱形圖案,中有2人。其中右邊一人佔據整個畫面的主要位置,為一中年女性,頭纏一圈帶有兩飄帶的頭巾,面帶笑容,和藹可親。上穿圓領窄袖衣,下著百褶長裙,側身摟抱著左邊一人。左邊一人似為一稚氣未脫的男孩,身穿緊身衣褲,坐於地上,左腿前伸,右臂屈向胸前,左臂下伸手撐地面,身體靠向母親胸前,腿邊放有1個玩耍的毛球。整個圖案佈局主次分明,人物表情自然豐富(圖四、九)。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動物紋飾牌模4件。形狀各異,圖案雕刻而成。底板為手製,厚薄不勻,有的背面凹凸不平。

A,馬紋飾牌模1件(99SXLM34:21)。長方形,為銅帶扣的模具。底板長9。4、寬7、厚2-2。5釐米。上、下、左邊中部各有一長方形小凹槽,背面附有較薄的一層草拌泥。圖案長7。8、寬5。6釐米。泥質紅陶,表面青灰。圖案為淺浮雕式,為1匹奮蹄奔騰的駿馬,馬前肢內屈,後肢翻轉向上,後蹄與馬鬃接,馬尾向下彎曲,上框有“S”形相連的鳥喙狀裝飾,邊框飾麥穗狀的繩索紋(圖五、一O:1)。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B。雙羊紋飾牌模1件(99SXLM34:22)。。豎長方形,中間向兩邊分叉,似為弩機上的裝飾件。泥質紅陶,表面青灰。底板呈不太規整的長方形,中間分叉,長7。7~7。9、寬6。2~6。7、厚1。4釐米。底板兩側及中間分叉的左邊各有1個小長方形凹槽。圖案為淺浮雕式,長6。4、寬4。7釐米。呈三角形佈局,在兩個相向的三角形內對稱分佈著2只奔跑的綿羊。綿羊頭上有彎曲成圓形的粗大椅角,嘴巴張開,前腿內屈,後腿一條向後伸直,一條翻轉向上。邊框飾麥穗狀的繩索紋(圖六、一〇:2)。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C,雙馬紋飾牌模1件(99SXLM34:15),為2個頂尖相連三角形組成的裝飾件。底板整體呈不太規整的長方形,下面中間開叉,上面有凸起的“人”形澆鑄口,左右兩邊各有1個長方形的小凹槽。底板長8。6-8。8。寬6。7~7。1、厚1。3-1。5釐米。底部附有一層厚0。6~1。4釐米的草拌泥,紅陶質。圖案為淺浮雕式,泥質紅陶,表面紅中有黃,因磨損,部分圖案稍模糊匚圖案呈等腰三角形,左右對稱,各自獨立又互相對應。圖案為一雙馬,中間為1個馬頭,兩邊各一馬身,藝術構思奇巧獨特。馬屈兩腿翻轉,似作奔跑狀(圖七、一O:3)。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D。鷹虎搏鬥紋飾牌模1件(99SXLM34:35)。呈不太規整的橢圓形,右下角殘缺,但圖案完整,應為某種器物上的裝飾。底板通長5。2、寬約4。2,1?0。5-0。6釐米。底板背面也有草拌泥痕跡。圖案為橢圓形佈局,高浮雕式,泥質紅陶,表面灰黑。通長4。1、寬約3釐米:主題圖案為一展翅的雄鷹與兩猛虎搏鬥:雄鷹雙翅展開,怒目圓睜,伸頸張嘴鉗住虎身、同時鷹的雙翅又被兩虎分別咬住。虎首上方還有2只向兩邊彎曲的鳥首蛇身怪獸。整個圖案佈局緊湊,構圖對稱,雕刻非常精細,鷹虎形象寫實性強(圖八、一O:4)。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泡飾模10件。泥質紅陶,有圓形和橢圓形2種。

A。圓形泡飾模1件(99SXLM34:32)。底板呈不太規整的橢圓形。通長4。5、寬約4、厚1。1-1。2釐米。上有3個對稱的方形小凹槽,—端留有長方形澆口。泡飾徑2。4、中間厚0。9釐米。圖案雕刻而成,分為兩圈。第一圈由繩索狀邊飾在中心圍成一葵形;第二圈亦由繩索狀邊飾圍成,由於磨損較嚴重,圖案模糊不清(圖一一:1)。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B。橢圓形泡飾模1組(9件)(99SXLM 34:34)。形制相同,出土時倒扣在一長方形陶底板下,呈龜形排列。據現場觀察,泡飾模原來附著在陶底板上,因此泡飾模應為一版組合式的泡飾模具。底板已殘。長12。8、寬7。2、厚2。6釐米。泡飾模呈橢圓形,頭部稍尖,底部平整,面鼓起,素面。長3。1、寬2。1、中間厚1釐米(圖一一:2)。

器件模10件。泥質紅陶和泥質灰陶,模製,可分為車馬器、器物配件以及單件器物等。

A。車馬器5件。

車書模1件(99SXLM34:17)。泥質紅陶。喇叭狀,實心,末端平直,上刻有十字交叉線,中心有小圓孔。杏體有一圓箍,無轄孔和轄。通長5、徑6。4釐米(圖一二、一八:1)。衡末模1件(99SXLM34;29)。泥質灰陶,圓柱形,頂端有四稜箍,末端中心有一細深孔。稜箍部分稍殘。通長11。6、徑3。2釐米(圖一三、一八:2)0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蓋弓帽模1件(99SXLM34:16)。泥質紅陶。上端似花瓶,喇叭口,束頸,鼓腹,有八稜。體為圓柱狀,偏上部有一帽鉤脫落後形成的小圓孔,下端有兩道細凹弦紋。通長9。9、頂端徑2。8、下端徑2釐米(圖一四、一八:3)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棒形飾模1件(99SXLM34:19)。泥質紅陶。圓柱狀,上端稍細,頂部殘缺處露出了中間的鐵芯。陶模中加鐵芯,應為加固模具之用。通長10、底端徑1。5釐米(圖一八:4)。

車軸模1件(99SXLM34:31)。泥質紅陶。圓柱狀,實心,上有3個間距相等的寬凸稜,一端還刻有2個三角形小槽。通長10、徑1。4釐米(圖一五、一八:5)。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B。器件模4件。均泥質紅陶。

圓環模1件(99SXLM34:27)。底板呈瓢形,上有一圓環,底板周圍有3個對稱的長方形小卡槽,瓢把處有長方形澆口。通長6、底板徑5。2、厚0。6-0。75,圓環徑3。7釐米(圖一六、一九:1)。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弩機懸刀模1件(99SXLM34:20)。呈刀形,體扁平,上端呈半圓形,有一穿孔。孔徑0。55釐米。孔下內側伸出一卡稜,其下變得細長。從陶模兩面對稱的裂縫來看,該模具曾經斷為三截,經嵌入鐵條修補後,仍在使用。通長10。2、厚0。8釐米(圖一七、一九:2)。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鼎足模1件(99SXLM34:24)。獸蹄形,稍殘,內側平直。通高7。4釐米(圖一九:3)。

魁鬥形器模1件(99SXLM34:18)。呈半橢圓形,上面平整,下面弧形外鼓,一側正中殘留有把柄痕跡。長9、寬6、最大厚度1。6釐米(圖一九:4)。

C。雁足燈(座)模1件(99SXLM34:23、30):泥質紅陶。燈盤殘缺,柄和底座斷開。燈柄和燈座內夾有一根細鐵棒。燈座由兩層足踏板和雁足趾組成。足踏板呈前方後圓形,第二層較底層稍小,形成一臺。雁腿及足趾雕刻精細,寫實性強。殘高14、長12。6、寬11釐米(圖二O)。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2。陶器6件。全部放置在壁龕內,泥質灰陶,儲存基本完好(圖二二)。

鼎1件(99SXIN34:5)。體形低矮,蓋帶乳丁,附耳,深腹,平底,三獸蹄形足,足尖均殘。腹中部有一折稜,素面。殘高11。1、腹徑17。4釐米(圖二一:1)。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盒1件(99SXLM34:1)0蓋較矮,圈足形捉手,盒身子口,深腹,圈足。腹中部有一折稜,素面。通高11。5、腹徑17、底徑8。2釐米(圖二—:2)。

壺1件(99SXLM34:2)0帶蓋,侈口,圓唇,細頸,廣肩,上折腹,下腹斜內收,底內凹。素面。通高22。8、腹徑19。5、底徑8。8,壁厚0。6-0。8釐米(圖二一:3)。

罐1件(99SXLM34:3)0直口,方唇,廣斜肩,腹斜內收,平底。肩飾按壓弦紋數週,上腹有凸弦紋五週,其上又飾豎向細繩紋。高32、口徑23、腹徑44。8、底徑21,壁厚0。8~1。2釐米(圖二一:4)。

盆1件(99SXLM34:6)□出土時扣在罐(99SXLM34:3)上,可當罐蓋使用。斂口,寬沿,尖圓唇,上腹直,下腹內折,圈足。上腹飾瓦稜紋兩週。高11。6、口徑28、腹深11、底徑13。6釐米(圖二一:5)0

缶1件(99SXLM34:4)。小口外侈,平沿,尖唇,短頸,廣肩,腹斜內收,平底。肩部施按壓弦紋數道,肩腹結合處有一折稜和戳點紋一週,腹上部飾豎向細繩紋。肩部陰刻2字(圖二三)。通高34。4、口徑8、腹徑40。8、底徑17。6,壁厚0。8-1釐米(圖二一:6)。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3。銅器3件。

鉤1件(99SXLM34:13)。鉤部殘。蘑菇形紐,身較細。飾高浮雕羊首。上有兩隻半圓形大彎角。通長4。4、高2。2釐米(圖二四、二六:1)。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環(鐲)1件(99SXLM34:7)。已殘斷。為細條狀,剖面呈橢圓形。最大徑5。5、環粗0。3~0。35釐米(圖二六:2)。

印章1件(99SXLM34:9)0鑄造。橋形紐,近方形。印文為陰文,為一“蒼”字,字外有邊框匸通高1。7、紐高0。6、印面長1。4、寬1。3釐米(圖二五、二六:3)。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4。鐵器鏽蝕較嚴重,打製。

夾子1件(99SXLM34:10)。部分殘。為一鐵條折制而成,頭尖向上彎曲。長30、寬2、厚2釐米(圖二七∶1)。

鑿1件(99SXLM34:12)。鏽蝕嚴重。長條形,斜刃,柄部有朽木痕跡。殘長12、寬1。6、厚1釐米(圖二七:2)。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刀1件(99SXLM34:11)。僅存一段。扁平形,單面刃。殘長9。4、寬4、刀背厚1釐米(圖二七:3)。

5。石器

礪石2件。天然細紫砂石質。1件完整,另1件殘。打製而成,其上均有較深的磨痕。標本99SXLM34:25琵琶形,一頭大一頭小,面較平整,有兩道較深的磨痕,背面凹凸不平。長10。1、最寬處4。7、厚1。8釐米(圖二八:1;三O)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石器1件(99SXLM34:26)。青灰石質。薄片狀,殘甚。表面粗糙不平。殘長7。2、寬5、厚1。4釐米(圖二八:2)。

6。漆器

卮1件(99SXLM34:8)。竹木胎:器身已朽,僅存頂蓋上的銅紐、銅鑿及銅器座:紐呈“S”形,3件。鎏孔為圓環形,僅容一食指穿過,環上部向後平伸出一翹尾。座為圓形,中空,三獸蹄形足。高約15。4、直徑12。8、足高1。4釐米(圖二九)。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

三 結語

從墓葬形制來看,該墓豎穴墓道的寬度大於墓室的寬度,壁龕開在墓室內,這種墓型常見於關中戰國晚期秦墓“從出土陶器組合及器物形制來看,以鼎、盒、壺、罐、缶、盆為其組合,不見西漢早期常見的鉉。鼎、壺、盆等具有典型的戰國晚期器物特徵。其中鼎與咸陽塔爾坡秦墓Aa II式陶鼎相似,壺與隴縣店子秦墓M257:3J型陶壺和塔爾坡秦墓Aa II式陶壺相似,罐與塔爾坡秦墓A II式大口罐相似,缶與店子秦墓中M223:1陶缶及塔爾坡秦墓D式陶缶相似,盆與店子秦墓中M217:2A fl V式曲腹盆相似。店子秦墓中這幾座墓葬的時代為戰國晚期至秦代叫塔爾坡秦墓Aa II式陶鼎、Aa II式陶壺、A II式大口罐、II式陶缶的時代為戰國晚期叫另外,從出土的具有鄂爾多斯式青銅文化特點的飾牌模圖案題材風格來看,其中的馬紋飾牌與西伯利亞出土的馬紋銅飾牌上的圖案相同叫故其時代也應基本相同。西伯利亞馬紋銅飾牌的時代在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但從圖案的邊框紋飾來看,其麥粒狀繩索紋應是戰國晚期流行的裝飾風格。另外,出土的鷹虎搏鬥紋飾牌所代表的動物咬斗紋,也是戰國晚期鄂爾多斯式青銅飾牌上最為流行的圖案。綜合以上諸點,該墓的時代應在戰國晚期。

該墓墓主為側身屈肢葬,是關中秦人墓葬的一種通行葬式囪。殉葬的陶器、漆器等均為關中地區戰國晚期秦墓中常見器物,因此,該墓主人的族屬應為漢族。另外,該墓隨葬器物較為豐富,除一般的生活用具外,還有大量的鑄銅陶模具、工具及印章,說明該墓主人應是一名具有一定身份的鑄銅工匠。

該墓出土的具有鄂爾多斯式青銅文化風格的鑄銅陶模具等器物,在陝西還是首次發現,在全國也屬罕見,為我們研究鄂爾多斯式青銅文化、鑄銅工藝、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戰國時期的考古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出土的人物紋飾牌模的圖案不見於著錄;雙羊紋、雙馬紋以及鷹虎搏鬥紋飾牌模的圖案也與以前發現的同類題材的銅飾牌圖案不同。本次發掘出土的陶飾牌模豐富了其內容,對研究鄂爾多斯式青銅飾牌圖案的題材風格以及時代特徵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發掘:嶽連建 王紀元 雷立智 劉峰

繪圖:雷立智

攝影:嶽連建張明惠

執筆:嶽連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