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活力和藝術

作者在開篇就講了:本書是對那些想要閱讀書的人增進理解力的人所寫

首先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一本什麼型別的書,它屬於一本工具書。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高效準確地完成對不同書籍的閱讀目的。 這個問題是我自己總結的,可能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節奏的加快,快餐文化,飯堂文化的盛行,閱讀可能更像是一種消遣而且不需要思考的活動。然而我個人認為:對於某些書,要獲得更為高雅的樂趣,必須進行一番深層次的思考。而且還有一句話我覺得作者可能並沒有表達清除就是:閱讀者的閱歷會影響嚴重他的審美感受和閱讀品味。也即: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可能作者希望站在更為理性和適合所有人的立場闡述他的方法論和原則。我們完成我們的閱讀的目的,有必要對閱讀這項活動找出它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

此外作者提到了一個觀點“太多的資訊就如同於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對理解力的一種阻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目前的媒體為了降低閱讀者對於事物的思想的理解難度,精心設計了一套讓讀者可以輕易理解的方式方法從而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獲得一切。

主動閱讀————發球人和接球人的默契配合藝術

作者是這樣說的: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就是一種捕手和投手的關係。作者的藝術在於:能夠熟練掌握任何球的技巧——比如說快速球、曲線秋、變化球等。而閱讀者的藝術在於:能夠準確的立即每一種發球的技巧,能夠準確得到作者的意圖和傳遞資訊。然而,如果您是一位不願意主動閱讀的人,那麼當然您不會對於這些發球技巧有所興趣。因此再次重提:這是一本為了增進理解力的閱讀者準備的書。然而當發球人和接球人的理解力水平不在一個層次的時候,就會出現:接不住球或者隨便怎麼發球都可以接住這兩種局面。對於第二種當然是挺好的。因此作為閱讀者要儘可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

上面這段話告訴我們,對於一本我們有時候不甚理解的書有可能作者和我們理解力不在一個層次。近來網上對於曹操越來越多的出現一種正面的聲音。其實就反映出這樣一個道理:理解力和對於問題的認識不在同一層面。其實這並不是說我們比別人笨,只是離開具體的環境,無法理解當時人的行為,當然還有其他的方面因素,這裡就不列舉,當你沒有歷史上得當事人或得得資訊以及它的環境背景時,你是無法理解他的行為的。離開具體背景的評判一個人用於是不恰當的。

“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蒙田

由於每個人的理解力不可能從小就那麼強。因此我們的閱讀需要被指導,我們需要輔助。很明顯在中國這個方面的事一般交給老師。這也就是閱讀理解為什麼出現在語文試卷。當然我們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閱讀理解試卷的問題是如何設定的,為什麼出試題的老師可以提出這些問題,然後大多數人可以知道何謂正確答案。當然作者探討的是指導型學習和自我發現的學習之間的差異,很明顯我們人類會自我發現型學習也有指導型學習。這兩者對於我們作用都很重要,只是隨著指導型學習的減少,我們必須更多的自我發現型的學習

其實看完這章,我覺的作者想要表達無非就是一個意思: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所讀的好書,閱讀時有技巧的,然後他的這本書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