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的這個配方,方名寓意“寒解”,為什麼卻放在“溫病方”裡

對中醫藥的發展稍有了解的人應當對此有所耳聞:明清時期溫熱類疾病大行其道,促進了中醫藥在溫病方向的發展研究,羽翼傷寒,也讓那個時代湧現了許多醫家豪傑,如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可謂時勢造英雄。

當然,明清時期及近代史,又是華夏大地不得不與工業化的新世界交流的時期,一個就算“閉關鎖國”也不能夠阻撓歷史洪流的時期,還出現了站在中醫前人肩膀上、又積極學習西方醫學的醫學楷模,如張錫純、惲鐵樵等等。張錫純老先生的心血之作很厚、很沉,從氣勢上就先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暗示我們學醫此事須躬行,放下虛妄方可成。

在近代中醫史上,張錫純先生可謂是聞名遐邇的名醫,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卷溫病方》中共收錄了十個方,十方當中有“五解”——清解湯、涼解湯、寒解湯、和解湯、宣解湯,針對不同的病機和病程階段,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其中的寒解湯,看看這個“寒”指的到底是什麼。

張錫純的這個配方,方名寓意“寒解”,為什麼卻放在“溫病方”裡

寒解湯方名裡的“寒”作何解?是不是治療的症狀有寒象呢?張先生設定此方為“治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或頭猶覺疼,周身有拘束之意者”,其舌象當“苔白欲黃”,其脈當“洪滑”。如此看來,高熱、心中煩熱、口渴、頭痛、脈洪滑這些症狀,並不是寒證啊,這可是熱證呀。所以這個方劑的“寒”字,應當不是從症狀取之。

再來看看這個方劑裡的中藥,用的是簡單且常見的四味藥:生石膏一兩(搗細)、知母八錢、連翹一錢五分、蟬蛻一錢五分(去足土)。乍一看,四味藥都沒有這個“寒”字,似乎不因藥取“寒”,但諸位看官再仔細瞧瞧呢,四味藥皆屬於清熱藥,為寒涼之品,張錫純先生是想用寒涼之品解除患者熱證之患啊,正是遵循《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熱者寒之,熱者寒之”的樸素治法啊,想來很多人可以明白方名所謂何意了。

張錫純的這個配方,方名寓意“寒解”,為什麼卻放在“溫病方”裡

那麼寒解湯的妙處又在何處呢?張老先生認為此方須得有發表之功,卻用大比重的石膏、知母和輕飄飄的連翹、蟬蛻,不擔心連翹、蟬蛻之功難以發揮嗎?原來張老先生是從患者的脈證(脈洪滑而渴)認識到陽明腑熱已成,本應為白虎湯治療,但又因為除此以外患者頭還有點兒疼、周身有被束縛的感覺,還有些許表熱流連於太陽經,所以應當側重清裡熱、輔助清表熱。

要清陽明胃腑的實熱,就須得用足量的石膏、知母,一擊即中,避免留“灰中火燼”復燃之嫌,不給熱邪反撲的機會,也不盲目加大劑量以免傷胃之正氣;要解表熱就須得用辛涼之品,可透散、可清解,量還不可過大否則就會入中腑而去。有病則病受,當在表確有些許熱邪時,功效合適、劑量得當之藥必達其所。石膏、知母作為清肺胃實熱的經典藥對,清熱祛除病因,生津緩解渴症;連翹、蟬蛻則善走表,可“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從太陽之表“作汗而解”。

張錫純的這個配方,方名寓意“寒解”,為什麼卻放在“溫病方”裡

中醫治病如同警察查案,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病邪的來龍去脈和人體陰陽失調的細緻程度,需要極強的專業能力和邏輯思維,二者都一樣,辦的都是“生命案件”啊。如果不像張老先生等先輩一般細緻分析患者的多般症狀,從中抽絲剝繭般找到患者病情的病因、確定當前病程的主要機理、把握之後的病勢走向,我們是不能以方套症、執方欲加的。

古有云“秀才學醫,籠中捉雞”,聽起來簡單吧?可曾出走傳統文化土壤的當代中醫學者,能達到“秀才”的水平少而又少。醫學不是簡單的事情,中醫不是養生的賣點。道阻且長,但我輩必敬畏生命、不忘初心,必精益求精、躬身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