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畫為什麼貴?文人和商人之間的博弈,商人輸得徹底

一幅字畫要多少錢

中國歷史悠久,古代的名家字畫和青銅瓷器,在今天都是價值連城的古董。

在明清兩朝,已經發展出了成熟的藝術品市場,而且跟今天的的拍賣品市場還不大一樣。今天拍賣市場上的熱門,是青花瓷、青銅、紫檀傢俱等,古代格調最高的卻是字畫。

至於那個時候收藏界的行情如何,南京大學的葉康寧老師做過專門研究,從嘉靖年間到萬曆年間,一副字畫的成交價大概在幾十兩到幾百兩銀子不等。

像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價格一般在一千兩左右,還不一定是真的。最熱門的畫家是唐代王維和東晉的王羲之。

古代字畫為什麼貴?文人和商人之間的博弈,商人輸得徹底

一幅畫一千兩銀子,在明代是什麼概念?古代沒有物價指數,最好的參照方法就是用米價來參照。明朝官員的俸祿就是用米價來定的,摺合成銀子。

明朝初年,一品大員的月俸祿約60兩銀子,一年收入還買不起一副《清明上河圖》。到了明中期,三品大員的年收入不過250兩,九品官員的年收入不到50兩,只能買一副普通畫。

老百姓的收入怎麼樣呢?嘉靖年間,一個能養活一家人的工匠,一個月的收入在一兩到二兩之間,所以古代的字畫對當時的人來說也是天價的。

那為什麼在明代那個時候會出現收藏品市場呢?普遍的說法是,明中期的貿易和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帶動了士大夫的奢華生活。

古代字畫為什麼貴?文人和商人之間的博弈,商人輸得徹底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明朝的政策失敗。因為明朝的紙幣嚴重超發,民間忍受不了,拒絕使用大明寶鈔,自發地使用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因為紙幣被拋棄,朝廷不能再製造通貨膨脹,金融秩序迴歸穩定狀態,經濟蓬勃發展,貿易流通。

推動字畫市場的另一個原因是文人階層的心態,稱為“製造風雅”。如果說宋代文人的風雅還比較從容,那明代文人對於字畫收藏的態度就有了刻意的成分,像是一個階層的集體行為。

其中包含著兩股文化力量:一股是掌握至高權利的皇家,另一股是新興的商人階層。

文人對此的設定是一套自己的偏好標準,就是風雅。風雅又是很難領會的,解釋權全在文人手裡。他們對規則的解釋完全來自階層的審美,比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就有不同的定價標準。

古代字畫為什麼貴?文人和商人之間的博弈,商人輸得徹底

關於畫也有一套定價標準,內容上,山水畫最貴,其次是竹子畫,接著是樹木花鳥,最後是人物畫。同樣的尺寸,山水畫要比花鳥貴上幾倍。

這個定價機制來自於文人的價值觀,山水畫不是簡單的風景,而是他們精神世界裡的投射,代表心目中的終極真理。何況畫面上既然有山水圖景,必然就有蘊含哲理的山水詩。竹子和蘭花代表高潔,格調比普通的題材要高。

《清明上河圖》能夠賣到和一流山水畫差不多的價格,一來是當時北宋的畫相對稀少;二來是工筆的大型長卷屬於加分項;三來是上面的人物是小人,和城市景觀結合起來,也算是一種境界。

士人手上的政治牌很少,又時常被宦官和特務機構打壓,精神世界是憋屈的,只好在生活領域裡地爭一爭影響力。

古代字畫為什麼貴?文人和商人之間的博弈,商人輸得徹底

明代文人的風雅標準要對付的另一股力量,是因為經濟繁榮而暴發起來的富商階層。商人的社會地位比文人和官員都要低,他們雖然態度恭敬,但是在附庸風雅的時候掏了更多的銀子出來買字畫,讓文人們有一些掃興。

當時的文人寫文章,挖苦有錢人家裡請客,用十五六兩一副的金盃、金盤吃飯,用梅花紋的銀盆洗臉,客房裡的被褥全是蜀錦絲綢,簡直是俗不可耐。

那文人該怎樣在商人面前建立優越感呢?他們宣稱真正的風雅之士要懂鑑定。文人鑑賞文物書畫有固定的活動,就是“雅集”。商人倒是認認真真地想辦法混進這些雅集活動,爭取能在文人的詩文裡被提上一句,自己也跟著風雅起來。

所以在明代的出版市場上,文人寫的有關書畫鑑定的書非常暢銷,因為那是當時的“上流社會入門手冊”。比如董其昌總結書畫的收藏和鑑賞,要每隔十來天進行一次,看畫不能在燈下、下雨天或者酒後,不能讓俗人和婦女看到。

古代字畫為什麼貴?文人和商人之間的博弈,商人輸得徹底

文人們看到商人在亦步亦趨地模仿自己,又搞出了一套隨時改變標準的對策。一般來說,畫當然是歷史越久價格越高,像晉代、唐代的畫始終比其他時代的畫要高一兩倍。

可之後的三十年裡,市場裡出現了一次大轉向,元代畫家的價格漲了近十倍,宋畫卻無人問津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商人們在大批地買進宋畫以後,文人開始製造輿論,說宋畫不如元畫,使得宋畫貶值。

這類事情在古今中外是不斷上演的:每當較低的階層去模仿較高階層的時尚,高階層就會放棄掉原來的時尚,重新制造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