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我的外婆

最近在讀《唐宋八大家文鈔》,讀到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是柳宗元為種樹人郭橐駝寫的傳記。

圬者王承福傳

》,是唐代文學家

韓愈

為泥瓦匠王承福所作的一篇傳記。

我早就想為外婆這個平凡、普通的農民做一篇傳記。

外婆一生沒有什麼傳奇經歷,平凡得不值一提。

外婆一生養育了四個子女,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我媽媽是大女兒,三姨媽比我大十歲,最小的舅舅大我四歲。舅舅是我小時候的玩伴,伴我一路長大,現在都還影響著我。

外婆於二零一八年去世。舅舅總是特立獨行,很有個性,在外婆的墓碑上刻著,母陳氏,生於民國二十年,卒於二零一八年。我們都覺得不倫不類。舅舅堅持,外婆生於舊時代,卒於新世界,首尾呼應,邏輯自洽,沒毛病。

舅舅認為,外婆最得意的是,有兩個孫子輩讀了研究生。於是,在外婆的墓碑上也刻上一筆,長孫子,張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么孫女,陳某,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舅舅認為,這兩樣東西,是錢買不來的。如同有錢人炫耀財富,有子孫會讀書,需要向世人展示聰明和才華。

如同魯迅寫他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婆家度過。

十歲時,一個星期天,我一個人去外婆家玩,舅舅他們也不知道去哪裡了,外婆一個人在家裡。

我在舅舅的房間裡,翻箱倒櫃,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忙得不亦樂乎。

外婆留我吃中午飯,我答應著。

過了一會,外婆說,飯做好了。兩盤菜,一盤炒子雞,一盤炒雞蛋。子雞是現宰殺的,用菜園的青椒炒的,雞蛋是用自制的豆瓣醬炒的,非常可口。

可惜,當年沒有海天醬油,不然,會更加美味可口。

米飯是當年剛收的早稻打的新米,我光吃白米飯,就可以吃飽。

看得出來,外婆很重視我這個小客人的到訪。

我神情自若,隨意吃飯,挑好的雞塊吃,因為是子雞,沒有多少肉,反而炒雞蛋吃得多。

外婆沒有吃飯,一直坐在飯桌對面,看我吃完飯。還時不時糾正我,說漏掉飯粒,浪費糧食,會遭雷打。我吃完飯,與外婆道別,外婆囑咐我路上小心。

四十年過去了,這一幕如同昨天。

外公,本來姓左,從江北逃難到江南,被太爺爺收留。在太爺爺家做放牛娃,後來表現優秀,擊敗許多競爭對手,入贅外婆家,改姓陳。

外公本來以為可以繼承一大筆田地財產,結果新世界的到來,打破了他的美夢。淪落為地主崽子,黑五類。

我讀大學後,每次問母親,為什麼母親和兩個姨媽沒有讀到高中。母親平靜的說,黑五類的子女,沒有讀書的指標名額,只有成份好的貧苦農民和大隊幹部的子女才有資格推薦去讀書。

舅舅因為年紀最小,趕上改革開放好時光,才能讀上書。

外婆六十多歲時,還在田間勞動。農村裡的一些老奶奶,專門幫別人除草,摘棉花,主人每天供兩頓飯,一塊錢工錢。

外婆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性格堅毅,不怕被生活的困難嚇倒,因為經歷過大風大浪。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

我多次詢問外婆,有什麼遺憾和不如意,外婆說沒有。

正如蘇東坡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說的一樣,“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外婆,是沒有讀多少書的農民,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都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

外婆的人生感悟與蘇東坡差不多,雖然外婆沒有聽說過《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人生道途的坎坷乃是一種必然,唯有一顆平靜的心,才能定人生一切風波,得而不喜,失而不驚。

本文為紀念外婆而做,以蘇東坡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結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紀念我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