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宋)蘇軾

思陵山中,武陵橋畔,紅梅林下作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學小桃紅杏色,閒識。

尚餘孤瘦雪霜姿。休把閒心隨物態,何礙。灑生微暈沁瑤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吟籟。只看綠葉與青枝。

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很多人說這首詩是

蘇軾

在黃州讀了

石延年的《紅梅》

一詩有感而作。

其實不然,首先就是因為黃州沒有思陵山,也沒有武陵橋。那麼這首

《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蘇軾

在哪裡所作?

在廣西桂平的西山腳,經過上下寺(李公祠)的橋上有感而作!

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桂平西山,又叫思陵山,思靈山,而這上山必經之道上的橋,就叫武陵橋!

說是橋,其實就是橫跨過山下流下來的一條澗水的幾塊青石板,邊上有圍欄!如今是濃蔭遮蔽,清風習習,聽著流水潺潺,確實有些像《桃花源記》說的那樣。但是在北宋年間,蘇軾來的時候,這裡是桂平的新城和老城的必經之地。

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真的是神奇的一年!

(嘉佑,是宋仁宗所用的第九個和最後一個年號)而他在位的這個時代,是一個重視文化教育的時代。

嘉佑二年這年的科舉考試,堪稱

千年科甲第一榜

這一年的科舉“殿試”參考人數是400人,登科人數388人,落選的比例只有3%。這場科考,幾乎網羅了同時代裡的優秀人物,出了

“一名將”、“三文豪”、“九宰相”。

裡面出現的很多人物的名字,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如今讀起來每一個名字讀起來都一點不陌生。比如

唐宋八大家裡的蘇軾、蘇轍、曾鞏,以及北宋理學創始人二程(

即程顥和程頤)

兄弟。主考官是歐陽修!

也就是說,這年的科考裡,絕大多數人在如今人的眼裡,都是學霸級別的存在!

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歷史就是這麼神奇,

桂平

也在這年把郡治從西山上搬下山建新城!可能冥冥中,

桂平

蘇軾

的聯絡也註定了!

在北宋嘉佑二年以前,桂平郡治所在地還在西山的半山腰上。據

《桂平縣誌·紀地篇》

載:

“舊城在西山之半,至宋嘉佑二年始移建平地,距西山東五里,當左右兩江之會······”

也就是說,在宋仁宗嘉佑二年,桂平城才從山上搬到平地(也就是如今桂平老城的地方)築石夯土圍城。

很多人都知道蘇軾去過

貴縣

,也就是如今的

貴港

,並留有

東湖

南澗

石刻,這些在

《貴縣縣誌》

《潯州府志》

裡都有記載。但是

蘇軾也到過桂平,

並且也上了如今著名的

桂平西山

,很多人就存懷疑態度了。

很多人說蘇軾在謫貶儋州和北歸途中沒有停留桂平的理由和時間,更有人說,蘇軾“枉道”(多繞路)去貴港是為了去看梁詔(著名的孝子),其實,文章開頭那首

《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

就是很好的證明!

蘇軾一生為官路上少有平坦,大部分都在謫貶的路上一遠再遠,他自嘲一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同時也為人們留下諸多詩篇,他樂觀闊達的人生觀,也讓後人景仰!

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蘇軾為什麼會到桂平?

其一,“枉道”貴縣。

民國《貴縣誌》記載:

“甘露亭在縣東一里,宋梁詔母墓也碧林亭在梁詔廬墓側,蘇軾易亭名曰甘露,林曰瑞松,書以贈之。裡遭兵燹先嚴首倡修葺改亭為祠”。

“薰風亭在縣東郭,宋梁詔讀書處,今廢。宋梁詔讀書樓蘇軾南遷留署今名,蘇軾南遷詔使二子往謁,軾留語為署今名。按東郭即縣東一里登龍橋孝子裡,薰風二字乃東坡題詔二子讀書處”。

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蘇東坡從惠州貶至儋州,從惠州上梧州,在藤縣和弟

(蘇轍)

相見,繼而過龔州(平南),達桂平(潯州)停留幾日,再到貴縣,但是,那時候跟隨的是他三兒子

蘇過

,並非

《貴縣誌》

所說的“二子”。

《貴縣誌》缺乏嚴謹,相比較《潯州府志》則清晰得多:

“薰風亭在縣東郭,宋梁詔讀書樓,蘇軾南謫詔使三子往謁,軾為署今名”

也就是說“枉道”貴縣,那是要經過桂平(潯州)的。

為什麼去貴縣?因為梁詔的孝名!在古代的儒家核心思想中,“仁義禮智孝”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此孝子,蘇軾去謁拜正常不過了。

其二,蘇軾是一個隨遇而安,喜山樂水之人。

蘇軾從龔州(平南)過來到桂平(潯州)歇腳停留,再正常不過了。一是補給,二是從水路要經過,他是在桂平城的南門碼頭“南津渡”上岸,《潯州府志》載,清代乾隆十七年到任的

知府胡南藩

在南門碼頭上建近暉亭的時候,是在宋遺古樓遺址上覆建的,因為

“有宋遺古樓址遺蹟”。

在北宋時候,一般城池外都會有類似迎客送客之所,供歇腳之用。送別的人在此送客,迎客的人在此迎客,一般停留時間不長,建亭或者樓多見。

那時候在那裡是可以看到西山的。從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到

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四十年時間,桂平城也安定有模樣了,蘇軾上碼頭歇腳,抬頭看到西山,一定會有想去遊的念頭,況且,有非常充足的理由。那就是第三。

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程頤像

其三,西山舊城有蘇軾故友痕跡!

四十年間,雖然桂平城已經搬下山,可是,山上的遺蹟還是很多而且清晰可見的。蘇軾逛桂平舊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看舊友

二程(

即程顥和程頤)

兄弟的讀書處!

文前已經說過,嘉佑二年是神奇的一年,

二程(

即程顥和程頤)

兄弟

蘇軾

同一科,三人相差不過三四歲,一定會在登科後有相識相聚,所以

蘇軾

一定會知道他們兄弟二人在西山讀書的事情。

1097年,蘇軾已經是快六十的老饕之人,人老了思舊,其時

二程(

即程顥和程頤)

兄弟

的老大

程顥

已去世

程頤

則被貶四川,到了故友曾經生活的地方,他怎麼能不去看看呢?這也是他登山的理由,更是他從惠州去儋州途中“枉道”的最大理由。

到了山腳,快要登山上臺階的時候,走上武陵橋,看著道上的梅樹,他觸景生情,想起自己和老友的際遇,恰好也讀到

石延年

《紅梅》

,雖然那時候

武陵橋畔

的紅梅樹上花沒開,但是,一點不影響

《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

的脫口而出。

蘇軾:你不知道吧,其實這首《定風波》是我在廣西桂平西山裡寫的

那時候的

西山武陵橋

畔是有紅梅樹的,因為在隋唐時候,有

紅梅迎賓,風柳送客

的習慣。桂平城在山上,而武陵橋是上山的必經之道,所以,栽梅樹迎賓是正常。而送客的風柳則是在如今的官橋坑上的

官橋秋柳亭

旁。

現在,武陵橋畔的梅樹林沒有了,秋柳亭的柳樹也沒有了。

所以這是一首寄情抒懷的詩。“

詩老不知梅格在,吟籟。只看綠葉與青枝。

”梅花開不開沒關係,只要能看到綠葉和青枝,也是很滿足了,不能求十全十美啊!

上山後,

蘇軾

一定參觀過

暢巖和姚翁巖

,因為那是和他有相同經歷和心境的人啊!不同的是,

“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

只是惆悵一會,他還是會積極面對人生的挫折的,不然他怎麼能等來赦返北歸的日子呢?

一首

《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

足以讓他釋懷!不然他去貴縣幹嘛?不如直接過麻垌看完白石山,出社步到玉林沿南流江一路出海到海南得了!

悠悠千年過去,滄海桑田裡,湮滅了太多的痕跡和故事,大文豪蘇軾來桂平登西山,恐怕你都不會信了!

這裡是桂平!發現桂平之美,感受桂平之美!

我是威記!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