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面前,顏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

文|逆北

他被擊敗了,但不是被什麼人而是被命運;他被殺害了,但沒有被征服。最勇敢者往往是最不幸者。成仁比成功更值得羨慕。

——蒙田《關於人吃人》

01安史叛軍長驅直入,唐玄宗慨嘆河北無忠臣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唐。短短几個月時間,黃河以北的二十多個郡就被安祿山的叛軍所控制,當然,這其中更多的是郡縣官員懾於叛亂者的兵鋒,擔心遭遇屠城之難而被迫選擇投降。可是,不管其出發點如何,安祿山的大軍在叛亂初始就如入無人之境,此後竟直抵唐帝國東都洛陽城下,其原因無疑和唐朝地方官的“不抵抗”做法有很大的關係。

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和愈發糜爛的局勢,唐玄宗哀嘆道——“河北二十四郡,竟然沒有一個效忠朝廷的忠臣”。

唐玄宗這種說法,其實也是在迂迴為自己的錯誤開脫。安祿山蓄謀反叛已久,河北郡縣的很多官員,都早已被安祿山換為自己的親信,皇帝身邊的重臣張九齡等都曾經提醒過他小心處置,卻被玄宗當做耳旁風。現在大難臨頭,玄宗自食其果,似乎也沒什麼好推脫責任的。

可是,話也說回來了,這些屈服於叛軍淫威的河北地方官,畢竟過去吃得是唐朝的俸祿,他們中有很多人,從祖父甚至曾祖父一輩就效忠於唐廷。這批地方精英的沉默和不作為,可以說是唐帝國多少年來推行“忠君愛國思想教育”,所蒙受最大的恥辱。

國難面前,顏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

所幸,就在這個危急關頭,有一對兄弟的挺身而出,挽救了河北士人的集體榮譽感,也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他們,就是顏杲卿和顏真卿。

02顏杲卿的起義在河北掀起保唐高潮

顏氏兄弟出身名門,文化素養極高,書法寫得漂亮。但是,他們可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在安史叛軍席捲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域時,二人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一面假意敷衍安祿山的命令,一面暗中積蓄實力,整肅內部,準備在叛軍的屁股後頭點起一把火,給處在安祿山重兵集團威脅下的關中解圍。

其中,當哥哥的顏杲卿,時任常山太守和地方團練使,靠近安史叛軍的巢穴,所以其動向尤能引起安祿山的注意。不過,安祿山認為顏杲卿曾為自己在范陽的老部下(范陽戶曹),顏杲卿能夠做到太守一職,有自己的提攜之功,所以從個人關係來看,顏杲卿即便不能算是安祿山的親信,也應當對安祿山“忠心耿耿”。

國難面前,顏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

(顏杲卿像)

不過,安祿山很快想錯了,顏杲卿可不是這麼認為的,他覺得自己能夠在官場中一步步升起來,都是靠著祖輩仕唐的恩蔭,即便安祿山提拔過自己,那也是因為安祿山自己就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不然,安祿山哪來的資格去控制河北地方的人事系統呢?

因此,面對安祿山的叛亂行為,顏杲卿打心眼裡反感,可是,自己手中缺乏精兵良將,常山地方承平已久,城郭不夠堅固,也不足以抵擋叛軍兵鋒。更何況自己本身就處在敵人的老根據地附近。顏杲卿忠心於唐,但是雙方客觀實力的對比,讓他有些猶豫,自己倘若反戈一擊,是否能挽救風雨飄搖的唐帝國?

局勢的複雜化,很快讓顏杲卿放下了猶豫和觀望,因為安史叛軍已經佔領了洛陽,直驅潼關城下。潼關一旦失守,長安就會因為無險可守而成為安祿山的嘴邊食。恰在此時,顏杲卿的兄弟、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也派人來催促顏杲卿起兵反正。

時間不等人,顏杲卿決定立即採取行動,在和長史袁履謙的談話中,他似乎已經預感到了自己這麼做會迎來怎樣的結局。朝廷自顧不暇,根本沒多餘兵力支援河北,而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雖然負有迂迴范陽敵軍的責任,但是其兵力單薄,距離常山遙遠,短時間內也無法給顏杲卿提供有利的支援。

國難面前,顏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

至於距離常山最近的太原尹王承業,雖沒有投降叛軍,但其態度難以捉摸,關鍵時候,是否能夠和顏杲卿方面並肩作戰,還在兩說之間。因此,顏杲卿打響反擊安史叛軍的第一槍,很有可能招致對方殘忍血腥的報復,把對方的火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當然,顏杲卿這麼做,無疑也會給潼關的備戰爭取必要的時間,如果唐玄宗能夠抓住這段時間增強關中的防禦,顏氏這麼做也是有意義的。

但是,後來的事實顯示,唐玄宗沒有閉關堅守,從容等待外圍唐軍的支援,而是輕採了楊國忠盲目出擊的建議,將潼關拱手讓與早已急不可耐的叛軍。

顏杲卿佈置人事已定,立即假傳安祿山命令,將其派來監視自己的李欽湊等人從土門要隘誘出,先用酒肉和歌舞招待,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在酒席宴上將其處決。安祿山在潼關城下遭遇哥舒翰迎頭痛擊,自感兵力不足,派高邈等人回范陽搬兵,結果其也被顏杲卿偵知伏殺。

顏杲卿消除了肘腋之患,立即派人到河北諸郡活動,動員地方官員殺死安祿山所派的監視者,共同保唐。在顏杲卿的號召下,響應者果然不少。曾經被叛軍降服的河北二十四郡,竟有十八郡(包括顏杲卿的常山在內)反正,給安祿山的後方造成了巨大的震動。據說,連安祿山的老巢范陽城內,都有將領試圖歸順唐廷。如果不是其被安祿山親信察覺,安史之亂恐怕能提前幾年結束了。

國難面前,顏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

03常山獨力難支,顏杲卿等慷慨赴死

顏杲卿的及時起義,讓安祿山不得不從潼關前線抽調主力回援,唐玄宗君臣似乎能鬆口氣了。河北地區燃起的復唐烽火,也讓一度慨嘆河北沒有忠臣的皇帝本人找到些許安慰。

但是,顏杲卿等人的處境,此時卻急轉直下。因為河北的不少郡縣雖然宣佈保唐,可是其力量有限,城內基本是缺乏訓練的“團結兵”(也就是唐朝的民兵組織),而且又是各自為戰,沒有抱成團,所以根本不是安史叛軍的對手。以顏杲卿死守的常山為例,城中能戰者只有區區萬餘人,這怎麼能是安史叛軍的對手?曾經和顏杲卿約定共同對抗叛軍的太原尹王承業,此刻也作壁上觀,拒絕支援危在旦夕的常山。諷刺的是,唐廷還以為是王承業率先反抗叛軍,竟然給他加官進爵。

常山外援斷絕,內部不支,距離顏杲卿打響反抗安史叛軍第一槍僅八天時間,安祿山手下將領史思明的主力,就攻克了城池,將顏杲卿諸人俘獲,押送洛陽。

顏杲卿等人到了洛陽後,毫不畏懼,更不為安祿山的威逼利誘所輕易屈服。安祿山原先還想當著眾人的面,用自己提拔過顏杲卿來指責對方“恩將仇報”,自己還能裝著“高尚一把”,結果反被顏杲卿罵了個狗血噴頭。道理也很簡單,安祿山的一切,都是唐廷給的,現在安祿山吃著大唐反大唐,又哪來的臉去質疑顏杲卿呢?

國難面前,顏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面對顏杲卿的怒斥,安祿山惱羞成怒,將其折磨至死,顏杲卿的家裡三十餘口,俱未能倖免。然而,對於這一切,顏杲卿其實早有預感,他深知自己戰鬥於敵人的巢穴,自然要承擔最壞的結果,但是,他並不感到後悔——“大丈夫名不掛青史,安用生為!但使死而不朽,亦何恨也!”

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顏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後的尊嚴。他讓世人知道了,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有士人挺身而出,勇赴國難,即便是飛蛾撲火,以卵擊石,亦在所不惜。也許,正是這樣一種精神的存在,才讓中華文明持續千年,走到今天。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中華書局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