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流年如夢,浮光掠影。今日又逢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腦海裡忽然悠起一些瑣碎印象。那個時候,居住村子裡,每每冬至時節,母親就會到菜園子裡,拔回幾個紅皮蘿蔔,懸掛在房簷下面。那紅皮蘿蔔經過嚴霜“摧殘”,成為“酒精”考驗的食材,生吃起來,真正是甜薄脆。“咯嘣”,咬上一口,“咯嘣咯嘣……”再也停不下來。

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時光真是不經用的東西,就像有些嬌嘀嘀的小姑娘,被人輕輕地數說了兩句,立馬氣乎乎地跑掉,任憑三請四哄,卻是再也不願回來。幸好有些東西是美好的,雖然飽經風霜洗禮,仍舊可以像美酒陳釀,泛起誘人滋味以供品嚐。或甜或酸,是鹹是辣,全看個人喜好。你所選擇的,就是你的命中註定。

北半球的冬至,白天最短,夜間最長。自然界裡的諸般現象,多像生命的律動,命運的輪迴,人生的起伏,記憶的浮沉。沉寂在腦海深處的,躲避在黑暗底層的,總是保留著最終的大多數,而能夠敞亮的,只佔一小部分。或許,就連上蒼也不忍,所以才會給予記憶自由選擇的權力。

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冬至習俗,當然最喜歡的是吃餃子。餃子又稱“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間廣泛傳播。以官家身份做醫家事業,張仲景的博大胸懷一般人難以企及,把儒家悲天憫人的思想闡釋得淋漓盡致。

有關冬至的記載,已經有悠久歷史,而歷史是神奇的,它願意保留大小事件和人物。在《逸周書•時訓》中有載:“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其中對大自然的觀察,何等入微,細緻處令人驚訝。人與自然,不說天人合一,至少完美和諧。

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今天閱讀的這首《冬至詩》,出自魏晉時期人李氏,事實上可算作無名詩,作者詳細情況一無所知。但詩中散發出來的人間煙火氣息,非常濃重,彷彿陽光下晾曬著的記憶,永遠那麼甜蜜,永遠那麼溫馨。

《冬至詩》

【魏晉】李氏

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陰律鼓微陽,大明啟修旦。

感興時來興,心隨逝化嘆。

式宴集中堂,賓客盈朝館。

本詩大量運用中華古典傳統文化概念,極其細緻地描寫氣候轉換過程中的相關景象,細數面對冬至節氣運轉時候的感懷寄興,以及人們在節氣裡款待賓客歡慶時刻的祥和氣氛,從而為我們留下一幅充滿了愉快歡悅的“冬至嘉慶圖”。

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首句

“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靈象,上天所顯示的景象,多指日月星辰的運轉,古人常用來占卜吉凶,晉張載《秋詩》寫道:“靈象運天機,日月如激電”,便用此意。四氣,指春夏秋冬四季各自的氣候特徵溫、熱、冷、暖,如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詩:“蓊鬱三光晦,溫暾四氣勻”。

在詩的開頭,詩人首先描寫眼前所觀察到天象和物候:天上的日月星辰,按照時序規則,正常運轉,慢慢地不停輪迴著,而人間氣候明顯,一年四季,循規蹈矩,各自變換,平衡過渡,以免產生差錯,導致天氣突變,災難降臨。

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二句

“陰律鼓微陽,大明啟修旦”

,陰律,指陰氣,“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駱賓王《晚泊江鎮》詩:“四運移陰律,三翼泛陽侯。”微陽,意陽氣初生。大明,指太陽,“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易·乾》),白居易《為宰相賀赦表》詩:“大明升而六合曉,一氣燻而萬物春。”

承接上端內容而來,如果說開頭是大而化之,那麼至此則是細膩地刻畫,一點點的把細節給展示出來:在充斥陰厲寒冷的空氣中,如果小心仔細地感受,便可以覺察到絲絲縷縷春陽氣息在孕育著,一元復始,旭日東昇,璀璨的霞光就會照亮整個天宇。冬天已經來到,春天還會遙遠嗎?

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三句

“感興時來興,心隨逝化嘆”

,詩人迴歸自身,感物寄興,抒發面臨季候變遷之時的心理觸動:看到景象的美好,心境自然而然生髮出愉悅,感受到四季交替,花木枯榮,油然而生喟嘆,禁不住追憶似水年華。

尾句

“式宴集中堂,賓客盈朝館”

,式宴,亦作“式燕”,宴飲之意,出自《詩·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唐代蘇瑰《興慶池侍宴應制》詩:“金闕平明宿霧收,瑤池式宴俯清流。”在最後,詩人用熱鬧的人間場景結束全詩,餘韻悠長,耐人尋味。

冬至讀詩,人間煙火,陽光裡晾曬記憶:靈象尋數回,四氣平運散

古代的冬至,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冬至》中,就曾有詳細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人情味道充足而豐富,即使千載以來,仍然瀰漫著足夠多的餘韻,使人心醉神迷。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