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礎藥物短缺的原因

全球基礎藥物短缺的原因

全球化反倒增加了“缺醫少藥”的風險

藥品短缺是指藥品需求超過藥品供應,需求激增或供應減少都可能導致短缺,但當前幾乎所有藥物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供應減少,而這些短缺的藥物都是過期的專利藥,這意味著這些藥物現在都可以合法仿製,因此市場上此類藥物的供應主要是仿製藥。

雖然,這些藥物的專利過期了,但不代表其治療效果過期了,實際上有數百種可以救人性命的藥物,都是專利過期藥物,一旦發生短缺,會造成嚴重健康後果。這些藥物因為專利過期,因此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關鍵藥物或者基礎藥物。

這些基礎藥物,都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較小、生產技術成熟因此藥物質量穩定、同時因專利過期,藥物價格也不再偏高,是降低全社會醫療成本的核心,但現在的問題是,全球都開始了基藥荒,都不一而同的發生了基藥短缺現象。

2018年10月,國家衛健委官網公示《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中,基藥數量為685種,但其中至少342種藥物發生短缺。由於藥荒的現象,導致許多曾經廉價的基藥價格迅速上漲,如巰嘌呤、硝酸甘油等。而治療過敏的常用藥物撲爾敏,其原料藥價格更是在短時間內從260~280元/公斤,上漲到1。5萬元/公斤,上漲了50倍,堪稱瘋狂!比價格快速上漲更糟糕的情況是,還可能

有錢也買不到。並不是每一種病都有替代藥物可選的

,有些病只能用某種藥治療, 但現在這種藥不再生產銷售了,這簡直要讓人慾哭無淚了。

這些過期的專利藥物,既然所有藥廠都能仿製,而且能成為基礎藥物的,也是最常用的藥物,為什麼還會造成藥品短缺呢,而且短缺並非發生在一國,而是波及全球?按照市場經濟理論,供求平衡應該在短時間內自動恢復,但持續十餘年的藥品短缺在全球多個國家越演越烈,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FDA的一個工作小組,對2013年至2017年全球藥物短缺的原因進行分析,他們發現處方藥市場與其他商品市場存在重大差異,造成市場機制失靈。

全球基礎藥物短缺的原因

藥物為何短缺,原因有三

首先藥廠缺乏生產基礎藥物的動力。

仿製藥製造商首先要解決仿製藥生產上准入門檻,這個門檻並不那麼容易翻越。比如,在美國要製造出符合FDA標準的藥物,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製造基地的成本可能會超過1億美元,並且還要花費數年的時間進行建造和獲得質量認證,才能開始生產。

全球基礎藥物短缺的原因

大宗採購增加藥廠風險

而仿製藥由於缺乏專利保護之後,製造商和採購者幾乎都完全在價格上競爭,藥廠和藥廠之間常常用

價格戰

來決定市場歸屬。而基藥的大宗採購的性質,意味著未來的銷售非常不確定,今年贏了,明年還能繼續拿到大宗採購的訂單嗎?這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藥物的生產並不能簡單地按照市場需求按比例地擴大或縮小製造規模,這些因素會讓藥廠的利潤岌岌可危。此外,在使用同樣的裝置生產不同的藥物時,藥廠通常會首先選擇生產高利潤藥品。

這些因素的總和就是藥廠缺乏生產基藥的動力。

藥品採購市場沒有獎勵藥物製造商的機制

因此製造商缺乏投資研究減少藥物短缺風險的流程和系統的動力。現今的藥物質量管理系統是圍繞藥物生產一致性和可靠性設計的。良好生產規範(GMP)評估只衡量對藥物本身的質量問題,但不能評估藥廠在藥物供應和製造方面的彈性程度。

此外,整個藥物供應鏈對全球藥物採購者並不完全透明,藥物購買者不知道從生產藥物的活性成分(API)到最終藥物產品的製造和包裝流程,都有哪些公司參與。這會使任何“質量”評估變得複雜。

由於購買者可獲得的資訊有限,購買者無法評估整個藥物生產環節中那些真正努力的製造投資者,以獎勵他們的努力。也無法輕易懲罰那些無法持續提供產品的製造商。藥品採購合同中的“供應失敗”條款相當虛弱,主要對製造商造成聲譽方面的風險,並不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物流和監管方面的挑戰使系統在中斷後難以恢復

研究還發現,在基礎藥物製造過程的每個環節上,參與的製造商的數量都不多,因此只要一家制造商出現什麼問題,就會立刻導致相關藥物出現短缺。如

全世界只有中國的一家藥廠浙江華海藥業有限公司

在生產

纈沙坦(治療高血壓)

的活性成分,而不幸地是在2018年,發現藥物中的活性成分被潛在的致癌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汙染,伴隨著市場召回令,立刻就引發了纈沙坦供應短缺。

而藥物的監管壁壘使新制造商難以快速進入藥物市場,尋求批准的費用大約要花費100萬到500萬美元,並且還要花費數年時間。這意味著關鍵供應廠家一旦出現嚴重質量問題,也沒有哪家藥廠能快速取而代之。

最終結論

全球藥物供應鏈,需要一次全面徹底深入的改革,這事兒沒法一蹴而就。所以,慢性病患者,可能需要謹慎地囤積藥物,越是便宜的基藥越是需要適當囤積,並小心儲存,說不定什麼時候,你吃的藥就再也買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