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軍爭篇之啟示

軍爭篇裡主要提出了兩個中心思想:一,軍爭之法是以迂為直。二,將軍治氣、治心和治力之法。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孫子說,軍爭最難,難就難在把迂迴當作直接,把禍患變作利益。兩軍相爭,不能明確的顯出自己一方下一步的行動路線和意圖,那樣就是把自己暴露在明處,讓敵方想辦法對付自己,最吃虧。那是不懂戰場上兇險的蠢貨乾的事,早晚被消滅。聰明的將領,心中的目標是A,也要裝模作樣的表現要攻取B。表演得越像真的越好。當敵人上當後,把部隊派往B地阻截我軍,A地空虛,我軍快速奔向A地,輕鬆奪取。這是懂得迂直之計。也可以給敵軍點利益誘餌,把敵人從A地引開,我再攻取。

《孫子兵法》軍爭篇之啟示

軍爭危險重重,必須計算好兵力、時間和路程。孫子提醒道: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爭利不能丟了輜重和糧草。也不能沒有戰爭物資。如果不顧及這些,盲目衝動去爭利,最後利益沒得到,自己這一方損失慘重,處在敗亡之地。利益變成了禍患。歷史上隋煬帝楊廣三徵高麗,耗資巨大,好處沒佔到,卻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起義,最後,不僅糧草輜重損失無數,隋朝被推翻,楊廣被殺。這是爭利不得反遭大害的代表性例子。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行軍打仗中必須摸清楚戰場周圍諸侯的真實想法,如果交到敵人的朋友,那麼自己的圖謀和行軍就會洩露,難以取得軍爭的勝利。軍爭需要非常清楚山林、險阻、沮澤、大路小路的情形,安排行軍奪利才有把握。到了陌生地方,必須用嚮導,才能得到軍爭的地利。金鼓和旌旗是將軍的耳目,可以遠距離指揮部隊。指揮部隊進退如同一人,整齊劃一。

《孫子兵法》軍爭篇之啟示

孫子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治氣之法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當敵方部隊士氣正盛時,應當先避開。當敵方士兵士氣衰惰,士兵思歸不想戰時,正是攻擊敵軍的良機。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很容易被擊敗。孫子觀察到了人一天精氣神的變化狀態的規律:早上和上午精氣神狀態飽滿,到了下午和晚上,人的精氣神下降,人疲憊,精力不佳。運用到士兵身上,早上和上午戰鬥力強,下午和晚上戰鬥力弱。這對我們一天安排工作,分清輕重緩急很有借鑑意義。最重要的事優先安排在上午。

將軍治軍要善於治心。方法是以治待亂,以靜待譁。士兵的心亂了,行為雜亂無章、喧譁不止,部隊人心散亂上戰場就必然失敗。將軍做好了戰爭動員,做好了士兵的思想工作就治住了軍隊的心。部隊目標明確,齊心協力要打勝仗,軍隊的靈魂就有了,戰場上戰鬥力強悍!令行禁止,紀律嚴明,任何困難和挑戰都嚇不到、打不散,那才是會領兵的將領,那才是會治心的統帥。

《孫子兵法》軍爭篇之啟示

將軍治軍要奪利勝敵,必須善於治力。孫子提出的辦法是: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我軍養精蓄銳,迫使敵軍飢寒交迫、疲憊不堪。這樣兩軍相戰,勝負很明顯就可以看到了。

我們發現,孫子的思想是一貫的、是前後一致的。不論是用在謀攻,還是軍形,不論是在兵勢篇,還是虛實篇,孫子都徹底而深刻地指出了取勝的根本之道。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洞察。

路兵淺說傳統文化

2020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