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第一節人物組合的倚“三”設計

數字“三”在漢字的構字法中則象徵著無限的包容性,三水為淼,三木為森,三石為磊,三者則數之多。在古人的觀念中,很早也形成了關於“三”的穩固的宇宙觀,自然界有“日、月、星”為“三辰”,有“天、地、人”為“三才”;社會中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三綱”,有“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為“三從”;文學界有“曹操、曹丕、曹植”為“三曹”,“蘇洵、蘇軾、蘇轍”為“三蘇”等等,倚三設人、倚三稱人,是中國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個固定模式,這個模式在《三國演義》的人物安排中也得到運用。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從《三國演義》人物構成的情形看,倚三設人、倚三稱人的模式在具體運用中,又可以分為兩種情形:

一、

倚“三”設人的隱性模式

在“倚三設人”的隱性模式中,三個人物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但卻並不明確如“桃園結義三兄弟”那樣,以“三某某”或“某某三”相稱。這些人物的設定以“三”為界限,他們之間的關聯性主要體現在身份、命運與作用的相同性或相似性上。例如《三國演義》寫的三位“神仙”(左慈、于吉、李意)、三位軍師(徐庶、孔明、龐統)、三位諫臣(荀彧、荀攸、崔琰)就屬於這種情形。《三國演義》是講述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書中描述了三位“神仙”:于吉、左慈、李意。他們未必是真的神仙,但卻都是以神仙之名出現的。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他們的出現分別是在“三分國”的三位統治者臨近死亡前,並與他們打過一些不善的交道。于吉衝撞了孫策的君威,被孫策怒斬;左慈多次戲弄曹操,被曹操趕殺;李意料算蜀伐吳不利,被劉備罵為狂叟。三位為三國的君王,各有其一定的膽魄、智慧與廣闊胸襟,卻在接近死亡前不約而同的因神仙的戲弄或不合言論而大發雷霆,甚至下令斬殺。

此時,這三位君王末日前狂妄自大、不喜異議與唯我獨尊的君主心理被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這些正是透過三位神仙的出現得以很好的反襯。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三國志》中崔琰是因為諷刺那些批評者,卻被他人誤傳是傲世不滿怨恨誹謗,引起曹操不滿與懲罰,而《三國演義》中崔琰卻是因為直言反對曹操稱“魏王”而招殺生之禍;其三是崔琰死前的狀態,《三國志》中崔琰在服刑間與賓客來往,接待賓客時手卷鬍鬚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憤恨,而《三國演義》中崔琰死前卻是對曹操破口大罵。在《三國演義》中,與反對;曹操稱“魏王”被賜死的這些相似情節都屬於作者的有意虛構,作者這樣虛構依據的原則正是倚“三”設人,不多不少剛好為三位。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徐庶、龐統、孔明,是蜀漢劉備的三位軍師,且都與水鏡先生有所關聯,劉備躍馬過檀溪偶遇水鏡先生時,水鏡先生先是建議徐庶投劉備,後又向劉備推薦“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奇才,並曰“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庶新野投劉備,剛打了一場勝仗便被曹操用機騙走,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龐統本在東吳,因不受重用而投走蜀漢,同樣是在打了些勝仗後不幸中計亡於落鳳坡,有始卻無終。只有諸葛亮,既受水鏡先生推薦,又受徐庶力薦,也是劉備親自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山的,他助劉備成就了三分大業。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之後,在白帝城接受先主託孤請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了千古第一賢相。三位蜀漢軍師,都有著偉大抱負,或是自來或是被請,都受到劉備的信任,然個人對蜀國的貢獻卻又不相同。。上述三種情形中的三組人物,每一組都是由三個人物構成,但作品從來沒有明確地對他們以“三”稱之,但其作為一個人物組合是明顯的,這種倚三設人的情形是隱性的。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二、

倚“三”設人的顯性模式

在這種倚“三”設人的顯性組合中,人物數量正好是三個,他們之間的關係具有明顯的以“三”稱人的特徵,這裡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蜀漢集團的核心人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以及關羽千里走單騎時,過五關所斬殺的“六將”(“三”的倍數)。

《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異姓三人在桃園三結義,誓曰:“上報天下,下安黎庶”,共同舉世,匡扶漢室,成就了蜀國的宏圖偉業。並且,他們三人之間形成了“兄弟而主臣”的一種理想君臣關係,且似乎偏向於先兄弟後主臣,這一思想則迥異於“三綱”中“君為臣綱”的正統君臣倫理觀。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三國演義》中的這中兄弟結義主要是指在宗法社會中非血緣性的人際關係透過結義的儀式化而成為有血緣關係的宗族組織。

在《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記載道:“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的情誼好像兄弟一般,但並未結義。“桃園三結義”乃是《三國演義》基於《三國志》中劉、關、張三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而虛構出來的“三”人組合,為何偏是“三人結義”,而不是“四人”或“五人”結義?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中趙雲“及先主為曹公所追與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照理而言,趙雲在先主劉備危難之際救了其妻與子,對劉備的情誼絕不亞於關、張。然而,無論是在民間三國故事(筆者在第五章將論述)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撇開趙雲,卻只設置並認同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結義。其原因正與倚“三”設人、倚“三”稱人的傳統人物組合模式相關。

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數字“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不同人物的倚“三”組合在小說中還有黃巾起義中的三張(張角、張寶、張梁)、黃金餘黨三人(趙弘、韓忠、孫仲)、許貢三家客、司馬父子三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等,三人組合的穩固同樣體現在三人的同心合力,共同謀商舉大事的黃巾黨三張、餘黨三人與協力為許貢報仇的三家客人物設計,或許結果不盡如司馬三父子最終吞併三國建立晉國那般如意,然卻在有意無意將“三”的這種凝合穩固性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