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重要性

在企業裡,品質成本是一種無形的,高風險的,品質好了,企業的生命持續週期會較長,不重視品質的企業,壽命週期一定很短暫。

品質在平日裡會顯得很繁瑣,大部分的人意識薄,然而造成重工,報廢,會給公司帶來人力,物力,交期,客戶印象,及被市場遺棄等;

品質意識就是指人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品質(包括產品品質、工作品質)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活動的客觀及主觀的看法和態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對提高產品品質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以及對提高產品品質的決心和願望。而人的行動受大腦意識支配,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動,一個有錯誤品質意識的人,很難想象他能做出好的產品。只有當他的思想意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加上相應的工作技能,他才會做出好的產品。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高度”很重要,它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一個做過大事或見過大事的人,想平庸都難。可想而知,品質意識對產品品質的重要作用。

世界三大質量大師:

戴明、朱蘭和克勞士之共識

第一,在對質量內涵的理解上,三人都一致認為質量不僅僅意味著相應的規格和標準,更重要的是顧客的需要。戴明認為,真正的質量是立足於使用者需要,追求不斷提高使用者滿意程度而形成的。朱蘭提出了質量的“適用性”這個概念。克勞士比認為質量要符合要求,而這個要求就是使用者的需求。

第二,三人都對以往質量與成本正相關的觀點予以徹底顛覆。以往人們普遍認為,高質量必然導致高成本,他們三人從各自不同角度論證了高質量不但不會導致高成本,反而會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能力。

第三,三人都認為質量不能完全依賴檢驗。戴明和克勞士比都提出了事先預防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戴明側重在組織中建立系統改善;克勞士比提出用“零缺陷”這個質量工作標準來實現;朱蘭則認為檢驗對於質量的提高沒有決定性的意義,他認為質量的人事方面是關鍵。

第四,三人都認為主要的質量問題是源自系統,而不是源自工人。戴明認為85%的生產失誤責任在於管理者而不是操作者。據說,福特公司曾經派質量副總裁去請戴明做顧問,卻被戴明拒絕。被拒絕的原因是:戴明認為質量是高管層尤其是總裁決定的,所以他有一個規矩,非總裁來請決不出山。朱蘭的 80:20法則也是針對管理者因素提出的。克勞士比也認為零缺陷管理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動,高層領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五,三人都提出質量改進是一個持續過程,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和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戴明認為,解決當下問題並不是改善,充其量不過是恢復常態。克勞士比設定的預防過程,就是一個持續的質量改進過程。朱蘭的“質量環”和“突破歷程”也論證了這一點。

第六,三人都強調質量改進應該打破部門隔閡,在把企業當做一個整體的條件下進行。戴明“管理十四點”中的“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朱蘭的“質量環”及“三部曲”、克勞士比的零缺陷管理和四項原則,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部門之間的合作對質量改進的重要性。

第七,三人都強調質量改進過程中“人”的重要性,都反對見物不見人的傳統質量觀。

品質重要性

品質是需要靠企業中的所有人去重視與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