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傷寒”的概念是個“大麻煩”| 傷寒

《內經》中的“傷寒”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還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還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內經》的意思是,凡是發熱的疾病,都是傷寒。外感病都發熱,所以外感病都是傷於寒邪引起的。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認識?

因為《內經》認為陰陽之中,陽氣占主導地位有關。

如果陽氣占主導地位,對人體很重要,而外邪之中,最容易損傷陽氣的當然是寒邪,所以寒邪就成了外邪的代名詞,傷寒就成了外感病的總稱。

即使是春天的溫病,夏天的暑病,也是因為冬天感受寒邪引起的。

《傷寒論》中的“傷寒”

《傷寒例》:“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傷寒)“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後壞病證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氣,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此以冬傷於寒,發為溫病。”

《傷寒例》的意思和《內經》相同,外邪之中,寒邪最厲害,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感受寒邪以後,當時發病的就是傷寒;不當時發病,到春天發病的就是溫病,到夏天發病的就是暑病。而且傷寒以後,不同體質的人,再感受其他的邪氣,就會變成各種溫病。

張仲景的書叫《傷寒雜病論》,傷寒部分討論的就是外感病。

《難經》中的“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

《難經》的意思是,

傷寒包括了五種外感病,其實是所有的外感病,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廣義傷寒

;傷寒所包括的五種外感病還有一個也叫傷寒,這個就是狹義的傷寒。

就是“傷寒”這個概念

足以引起諸多麻煩

◆◆◆

所有的外感病都叫“傷寒”,所有的外感病都是感受寒邪引起來的。

◆◆

《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是討論所有的外感病的,所有的外感病都要用《傷寒雜病論》中的治療方法,初期都要用麻黃湯、桂枝湯之類的辛溫發汗散寒。

◆◆

對於廣義“傷寒”中包括的各種溫病也要用麻黃湯、桂枝湯辛溫發汗散寒嗎?這明顯不對呀!不對為什麼還要叫“傷寒”?

所以有人認為,溫病不能叫“傷寒”,就是“傷寒”裡面不應該包括溫病。溫病和“傷寒”是並列關係,不是從屬關係,也就是說,溫病和“傷寒”是兄弟,不是父子。

甚至有人認為,溫病也有廣義的,如《溫病條辨》上焦篇就有:“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溼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廣義的溫病應該把“傷寒”也包括進來。

◆◆◆

有的人認為,“傷寒”必須包括溫病,溫病是從“傷寒”中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傷寒雜病論》的理論對溫病的治療也有指導意義。“傷寒”和溫病只能是從屬關係,也就是父子關係,不能是兄弟關係,否則輩分就亂了。

這不,“傷寒”和溫病就爭上了,這就是曠日持久寒溫之爭。爭得久了,爭得累了,又有人說,“傷寒”和溫病應該統一起來,寒溫統一也同樣曠日持久。

版權宣告:本文原創和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醫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