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樣拜年的,為何清朝後期,主人都不願別人來拜年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就代表著舊曆新的一年正式開始。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到處走親訪友,傳達新年祝福。那麼在古代,人們又是怎樣拜年的,是否與現在差不多呢?

古代是怎樣拜年的,為何清朝後期,主人都不願別人來拜年

相傳在歲首拜年,是從漢朝就開始的習俗。當時正值長樂宮竣工,群臣都來向漢高祖劉邦表示祝賀,之後就形成了在歲首拜年的習慣。筆者以離我們近一些的明、清兩朝來具體說說。

明朝的時候,人們對於拜年一事,已經非常重視了。民間的講究沒那麼多,不過也有特定的形式。比如他們一早就要起床,由一家之主帶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接著就是家裡的晚輩,向長輩們拜年。

家中拜年結束後,人們就要出門去給外面的長輩,或者是上級拜年。當然了,很可能到了對方門口,恰巧對方也外出給別人拜年了,在這種情況下,前來拜年的人,往往就會留下字條,上面寫自己的名字,加上幾句祝賀語,這就算拜完年了。

古代是怎樣拜年的,為何清朝後期,主人都不願別人來拜年

相比之下,宮中的規矩就要複雜多了。在正月初一這一天,官員們都要穿戴整齊,一大早進宮向皇帝拜年,命婦們則要進宮向皇后拜年。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將兒子們都分封為藩王,讓他們駐守全國各地。所以到了正月初一,在外地的親王們,就要親自率領王府中的人進京朝賀。親王無詔不能進京,如果皇帝沒有吩咐,他們便會派代表進京朝賀。

這些人全部向皇帝祝賀完之後,宮中就會舉行宴會,其實這時候已經非常累了。不僅如此,宮中的宴會結束後,王公貴族還要輪流擺酒設宴。雖說這樣很有節日的氣氛,可過一次新年,也著實夠累的。就像如今我們過年走親訪友一樣,如果讓你天天東奔西走參加宴席,也難免會覺得很累,有時反而更想在家待著。

古代是怎樣拜年的,為何清朝後期,主人都不願別人來拜年

清朝仿照明制,所以在拜年習俗上,大致與明朝差不多。不過到了清朝後期,主人就都不願別人來拜年了,在正月初一這一天,他們甚至故意外出,“躲避”這些前來拜年的客人,為何會這樣呢?

這樣的情況,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而上面說到前來拜年的“外人”,並不是主人的親戚們,而是指那些洋人,他們可是真正的“外人”。當時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各國因此得以在中國設立領事館。正所謂“入鄉隨俗”,所以到了正月初一,他們也效仿中國人,開始給大家拜年。

據記載,每年正月初一,各領事館就會派代表,去清朝各官員家中拜年。可基本上都見不到主人,往往只有兩三個在家。前面提到過,如果主人不在家,前來拜年的客人,就會留下字條。當時這些四處拜年的洋人,最終都留下幾十張字條在主人家。

古代是怎樣拜年的,為何清朝後期,主人都不願別人來拜年

那麼為何這些清朝官員,都不願別人來拜年呢?原來,這是因為清朝的官員,全部都恪守“人臣無外交”的原則,所以他們寧願出門避一避,也不敢接待這些洋人。

清朝官員老是不肯接待洋人來拜年,這些洋人自然不高興。於是他們開始與清朝進行一系列的談判,希望中西方每年都能夠相互祝賀新年。在當時的情況下,清朝根本沒什麼話語權,最終也只能答應洋人的要求。

從那以後,每年正月初一,各國領事館的使者前來拜年後,清朝官員都要回訪表示友好。而如今,我們也喜歡在新年,去親朋好友家中祝賀新年。不過現在還是特殊時期,拜年一事,我們還是暫緩比較好。如今科技也很發達,就算不串門,也可以向親朋好友表達新年祝福。

(參考文獻《明朝社會生活史》《籌辦夷務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