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背後的禪意見解

拈花一笑這一成語出自宋·釋普濟《五燈元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講的是在靈山會上,如來佛祖釋迦牟尼給眾人講佛法,但只是用手拈花遍示眾人,眾人都聚精會神的看著不領其意,沉默不言。唯獨佛祖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頓悟,由心而笑,迦葉最終繼承了佛祖的衣缽,成為了禪宗的初祖。

拈花一笑背後的禪意見解

那這個故事背後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眾人皆默然唯獨迦葉尊者破顏而笑?佛祖拈花主要展示的這一過程,而不是拈花後的結果。這一過程中人聚精會神的看著這一花,此時心無雜念,心外無物,只有一花,但也只是看著它,不去思考這樣做的原因和結果。不去想它則心不動;心不動則不隨物轉,才能保持住“真我”進入一種祥和寧靜的心境,達到不著形跡,超有一切,“無相”的境界。

其實這也象徵著平時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紛雜的念頭,當心中念頭起時,有些人認為那個念頭就是真正的自己,就跟著念頭跑,而念頭是連綿不斷的,一波接一波,最終弄得自己心情浮躁,精神疲憊;而有些人卻認為念頭只是念頭不是“真我”,不去跟隨他捲入其中,像迦葉尊者那樣靜靜的看著它,任他起起滅滅,不隨物轉,始終保持內心平靜。

以上這些在我們生活工作中其實也有非常大的用處。例如:我們正在學習,突然有了個想玩手機的念頭,這時就需要自己及時觀照本心,覺察念頭,不捲入其中,才能繼續學習,保持自律。當然這看著是容易,其實做著並不簡單,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快速覺察念頭,時刻觀照本心,讓自己的心保持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