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鄄城,一座四千年未改變名字的古城,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縣城之一。兩千六百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葵丘會盟奠定了齊桓公成為中原首位霸主的基礎;同樣也是兩千六百多年前的城濮之戰不但匯聚了當時中原的各個諸侯國,而且誕生了一個名為“退避三舍”的成語;一千八百多年前,曹操將兗州治所遷徙於鄄城,領兗州牧,多年後他最有才華的兒子曹植在這裡任鄄城王,留下了一座充滿書香氣的讀書檯;七十多年的一個夜晚,劉鄧大軍在這裡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誌》鄄城篇截圖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春秋》中記載的鄄城葵丘會盟

四千多年悠悠的歷史,讓鄄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處著名的古城。華胥、伏羲、女媧、帝堯、虞舜、孫臏、汲黯、吳隱之、王仙芝、蘇祐、李先芳等一代代歷史名人從這裡走出,帝堯、孫臏、左伯桃、羊角哀、荊軻、汲黯、蘇祐等人死後長眠於鄄城這片土地。今天帶大家看看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歷史名人墓葬都有哪些。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鄄城葵丘會盟臺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鄄城孫臏故里

慶都陵

慶都是帝堯母親的名字。據《濮州志》記載,慶都陵在成陽靈臺。見於《皇覽》、《水經注》,歐陽公所錄《靈臺碑記》、《述徵記》,成陽東南有堯母慶都之墓,繞墓有池,池魚頭間生印,謂之印頰魚。《水經注》中記載,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慶都陵,於城西南稱之靈臺,曰崇仁邑,號修義,其葬處明若此。由此可知,慶都陵和堯陵相距很近。

堯陵

菏澤的帝堯陵有兩座,一座位於鄄城縣富春鎮谷林寺,一座位於牡丹區胡集鎮堯王寺。位於鄄城縣的堯陵被稱為堯王墓,位於牡丹區胡集鎮的堯陵被稱為帝堯陵,兩座帝堯陵直線距離大約有二十多公里。因為兩座帝堯陵在當地的地方誌中都有記載,所以究竟哪座才是真正的帝堯陵,到現在仍然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四千多年前帝堯生活的範圍就在菏澤一帶。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鄄城堯陵牌坊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谷林古墓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堯陵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堯陵

《濮州志》中記載,谷林在濮州東南九十里,上有帝堯陵,元人立碣。《史記》堯葬谷林是也。明嘉靖初都御史陳公鳳梧委知州張寰建堯廟。

清乾隆年間《曹州府志》中也有堯陵的記載,堯陵在州東南六十里,舊雷澤城西二里。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有中山夫人祠、墓,堯妃也。

丹朱墓

丹朱,陶唐氏堯帝嫡長子,母散冝氏,異母兄監明。姓伊祁,後世稱之源明,為中國劉姓始祖。據《曹州府志》記載,丹朱墓在州舊城西南四十里。明嘉靖年間《濮州志》記載,丹朱墓在郡城東南八里,土壟猶存。

左伯桃、羊角哀合葬墓

左伯桃和羊角哀都是戰國時期燕國人,他們聽聞楚國國君善待士,於是奔赴楚國,一路上兩人交下深厚友誼。因是寒冬時節,途遇風雪,二人凍餓將死,左伯桃捨命助羊角哀成名。後來羊角哀為報左伯桃之恩,揮劍自刎於左伯桃墓葬處,後人將其二人合葬,稱為羊左合墓。

羊角哀和左伯桃的合葬墓位於現在鄄城縣孫臏旅遊城景區內,墓前有清嘉慶十四年刻立的左伯桃表墓碑。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羊左合墓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羊左全交像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左伯桃表墓碑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羊左合墓

孫臏墓

我們都熟知的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孫臏其實並不叫孫臏,據保留下來的鄄城縣孫氏族譜記載,孫臏的本名應該叫孫伯靈。兩千三百多年前,孫臏出生於阿、鄄之間,也就是現在的鄄城縣箕山鎮孫老家村。孫臏年輕時和龐涓共同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後因受師兄龐涓的迫害遭受臏刑,這也是後來孫臏一名的由來。孫臏受害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了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取得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同時也讓自己永垂青史。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孫臏墓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孫臏墓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孫臏墓

孫臏晚年辭官迴歸故里,在月厭河畔著書立說。因為經常有人來拜訪,孫臏便在修建的花園旁建了一座驛館供前來拜訪的人歇宿。後來孫臏去世,葬於驛館前,很多官員和百姓前來祭祀憑弔孫臏,久而久之孫臏墓周圍便形成了一座驛城。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後在此處建一禪院,因此處為驛城故址便取名驛城寺。孫臏墓和驛城寺遺址都在現在的孫臏旅遊城景區內。

荊軻墓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後被殺,其屍首被好友高漸離偷偷帶出秦國,將荊軻在其家鄉衛國境內距離孫臏墓不遠處安葬。荊軻墓古遺址和羊左合墓一樣,同樣位於鄄城縣孫臏旅遊城景區內。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荊軻墓遺址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荊軻墓遺址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荊軻墓遺址

詳情參考文章

孫臏旅遊城內的荊軻墓古遺址,著名刺客荊軻的最後歸宿

汲黯墓

汲黯,字長孺,西漢濟陰郡鄄城縣人,官至中大夫。汲黯先祖曾七代為衛國大夫,漢景帝時,汲黯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後為謁者。汲黯性情耿直,直言敢諫,曾多次當眾指責漢武帝過失。元狩五年(前118年),汲黯任淮陽太守,推行五銖錢,後卒於任上,葬於鄄。

據清代《濮州志》和《曹州府志》記載,汲黯墓在州西南六十里,即今天的鄄城縣箕山鎮觀寺王莊北約500米處。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汲黯墓

五代梁葛從周墓

據《曹州府志》記載,葛從周墓在州西十里,從周仕梁,封陳留郡王,葬於此。今名葛村。明嘉靖年間《濮州志》記載,葛從周墓在舊州西十里。從周有功於朱梁,死喪於此,今冢尚存。人名其地為葛冢村。

葛從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唐末五代時期朱溫手下將領,曾參加黃巢起義軍。中和四年,朱溫大敗黃巢,葛從周投靠朱溫,屢立戰功,被封為泰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朱溫稱帝后,葛從周拜左金吾衛上將軍,以疾致仕,拜右衛上將軍,居於偃師。朱友貞即位,授潞州節度使,加授檢校太師、兼侍中,進封為陳留郡王,卒於家中,追贈太尉。

宰相李迪墓

李迪,字復古,鄄城人,北宋宰相、詩人。其祖籍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曾祖李在飲因避亂舉家南遷定居於濮州(鄄城縣舊城鎮)。李迪從小刻苦讀書,宋真宗景德二年狀元及第,出任徐州通判,歷任著作郎、直史館、三司鹽鐵判官、海州監稅、右司諫、知鄆州、起居舍人、吏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知制誥、秘書監、等職,在地方政績卓著,兩度擔任宰相,以太子太傅致仕。1047 年卒,贈司空,諡文定。

明嘉靖年間《濮州志》記載,李迪墓在舊城三里青山之陰。迪在宋時舉進士,屢遷至太子太傅,以老乞骸骨歸濮,年七十七薨,贈司空、侍中,諡文定,御製其碑曰遺直之碑。《曹州府志》記載,李迪墓在州東南三十里遺直鄉。

吳律墓

吳律,元代濮州鄄城人,字伯義。歷曹州判官,遷知嶧州。退居峗山書院,授徒數百人,後起為翰林待制。泰定帝致和元年遷秘書少監,致仕歸。

《曹州府志》記載,吳律墓在州東南一里,官秘書少監。《濮州志》記載,吳律墓在谷林之陽。

劉忠墓

劉忠,字攄誠,濮州(現鄄城縣彭樓鎮劉垓村)人。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廣西道御史,後任職台州,升四川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副御史。

《濮州志》記載,都御史劉公墓在城南八十里瓠水之陽,明弘治年間賜葬。劉忠墓位於現在鄄城縣彭樓鎮劉垓村西。2013年,劉氏家族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鄄城劉忠墓

兵部尚書蘇祐墓

蘇祐,濮州人(今鄄城縣舊城鎮),嘉靖五年進士。知吳縣,改束鹿,皆有惠政。以廣東道御史按宣,授計平大同亂軍。遷兵部侍郎兼都御史,進兵部尚書。

據清代《濮州志》記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蘇公墓在州城東五里許,今鄄城縣什集鎮蘇老家東南隅。

李先芳墓

李先芳,濮州人(今鄄城縣舊城鎮李進士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二十九年(1550年)升為戶部主事,後歷任刑部侍郎、尚寶司丞、陛少卿、亳州同知、寧國府同知。

據清代《濮州志》記載,兵備東山李公墓在郡城東郊。《曹州府志》記載,李先芳墓在州西北黃村,即今天的舊城鎮李進士堂。

埋葬在孫臏故里山東鄄城的那些歷史名人

李進士堂村的李先芳雕像

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xiaoyao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