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再去拜訪一下孔聖人

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重溫聖人教誨,傳承中華經典。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

關於孔子這個人,後人透過各種史料進行了想像和刻畫,總希望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孔子形象。

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再去拜訪一下孔聖人

有人講孔子是迂腐的,

不思創新,總是抱殘守缺,“信而好古”;

也有人講孔子是智慧的,

他總是能夠洞察人世間的得失和人性中的優劣,抓住事物的根本,不為外物所動,正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有人講孔子是懦弱的,

只知道遊走在列國之間去呼籲,為什麼不去革命推翻他們,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國;

也有人講孔子是堅強的,

執著於自己的理想,奮不顧身,才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吶喊。

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再去拜訪一下孔聖人

有人講,我們的民族必須要立孔子,

才能夠立住道德和情懷,這是民族精神的根與脈;

也有人講我們必須走出孔子的困擾,

才能走向未來……

總之,

孔子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達到了“死而不亡者壽”的境界,他沒有因為歷史的變遷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他總以他獨有的色彩伴隨著時代前行,並且在很多時候,無論是褒和貶,他往往會被放在時代的“潮頭”,從這個角度看,這是其他聖賢所很難匹敵的。

其實,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翻開《論語》就一目瞭然了。

《論語》第一句講

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本人認為,這一句就是孔子對自身的評價,也是孔子無意中給自己做的一個“肖畫素描”,讓我們後人看到了一個豐富而立體的孔子。

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再去拜訪一下孔聖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這一句告訴我們,

孔子是一個一生執著於求學,並且自得其樂的人。

關於這一句,後人爭論最大的是這個“習”字,有人講“習”是實踐,

這句話的意思是講,孔子重視學習,同時重視實踐,能夠在恰當的時候將學來的知識服務於國家和社會,這是件很快樂的事。

也有人講,“習”即複習,“學而時習之”,即“溫故而知新”之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一生執著於學習,並且對所學知識百讀不厭,精益求精,在這種反覆的“咀嚼”中,總能夠有新的收穫,並且以此為樂。

本人認為這兩種解釋都是有道理的,都是講得通的,事實上,孔子在求學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孔子重視“禮”的學習,為了弄清楚很多東西,甚至不遠千里去求教老子,而學成之後他積極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於魯國的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動,即《論語》中所講“入太廟”,這時的“習”就是實踐了。

但是,孔子在學習中所表達的那種頑強的精神,也是不能忽略的,比如孔子晚年喜歡學習《易經》,愛不失卷,沉迷其中,竟然將穿竹簡的牛皮繩子都磨斷了好多次。

但是,就是這樣,他認為自己還是沒有學好,所以帶著遺憾講: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不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嗎?

所以,我覺得,不論怎麼理解這個“習”字,我們都會看到孔子的一生都在不斷地武裝和豐富自己,心性淡定,思想專一,靈魂寧靜。

正因為如此,他的學生面對老師才如此尊重,並且發出了“夫子之不可及,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的感嘆,

意思是講,趕上孔子就如同登著梯子上天一樣,而細細想來,孔子的高度正是緣於他的不懈追求。

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再去拜訪一下孔聖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句告訴我們,

孔子是一個心胸豁達,朋友遍天下的人。

其實,細想一下,孔子的家庭條件並不好,經常來朋友,吃飯都管不起,愁還來不及呢,哪裡來得樂。

事實上,這些朋友與孔子都是君子之交,是慕名而來與孔子探討學問的朋友,甚至是自備酒肉,不會給孔子增加負擔。

孔子的言外之意,不管是南來的,還是北往的;無論是和我觀點一致的,還是不一致的;只要願意和我探討學問,我都歡迎,這種探討不僅讓我獲得了無比的快樂,而且獲得了無盡的知識。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孔子,就是因為他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包容天下的情懷。

人世間做人、做事、做學問,最核心的是“謙虛”二字,但是,真正能夠做到“謙虛”又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特別是當一個人有了點小地位、小成就,就往往是更加自我,變得“油鹽不進”,“天下唯我自尊”,最終只能變得做事專斷,飛揚跋扈,即害了自己,又害了事業。

比如,在近些年的反腐行動中,很多高官身陷牢獄之中,很多人反思自己陷落的過程,就是擁有了權力之後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領導、同事、專家、朋友、家人的話都聽不進去,變得心性貪婪,利慾薰心,在其位不謀,或亂謀其政,最終身改名裂,豈不哀哉!

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再去拜訪一下孔聖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告訴我們,

孔子是一個堅定而有理想的人。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推行以“仁”為核心精神的治國理念。

但是,卻遭遇了太多的誤解、恥笑,甚至是生命的威脅,但是,孔子不忘初心,不怒不惱,不爭不辯,堅守著自己的做人低線和做事理想,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即使如此,孔子都認為自己離一個君子的目標還有差距,這是多麼博大的人生境界啊。

世人大多都在關注著孔子思想,而本人更加關注孔子的精神,人的一生,能夠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絕對一種至高的生命境界。

今天是孔子誕辰2570週年,讓我們一起穿越,再去拜訪一下孔聖人

其實,無論在歷史還是在現實中,有能力、有才華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成就現實功業的人卻很少,大多數人都是平平常常地來,普普通通地走,這似乎是一種人生的常態。

所以,孔子講,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無怨”,“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到社會上不要經常報怨自己沒有趕上好時代,事實上,人能夠選擇自己生活的時代嗎?

任何時代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壞,任何時代都有機遇,任何時代都有挑戰,人要安於自己的時代和自己的實際,確立自己生命的理想和生命軌道,不能妄思、妄念、妄想。

就我們今天的人而言,我們更是趕上一個好時代、一個大時代、一箇中華民族歷史沒有過的繁盛的時代。

我們應該首先去奮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人知”,則搞它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如果“無人賞”,則清茶一杯,小酒兩壺,朋友幾個,有一種自得其樂的安然,豈不也快哉?

如果說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幸福,那麼,幸福緣於知足,而知足則是來自於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生命狀態,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孔子是溫暖而幸福的。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我是清泉,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

《道德經》全解授課已上線,歡迎隨我一起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