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換你也可以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古人的酒量簡直可以用海量來形容。比如唐朝大詩人李白,不光自己作詩說自己能夠“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就連好基友杜甫對他的酒量都佩服不已,留下了“李白斗酒詩百篇”的千古佳句。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換你也可以

古人愛喝酒,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再比如《水滸傳》裡的武松,景陽岡十八碗酒喝下去,還能打死一隻猛虎。那麼,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能夠連喝好幾壇而不醉呢?其實,並不是古人酒量大,換你也可以做到。

可能很多人在看《水滸傳》的時候,也經常會對書中的一個情節感到奇怪,那就是很多梁山好漢,喜歡在大熱天的中午喝白酒解渴。很多人讀到這裡的時候,可能還會笑話梁山好漢太傻,大熱天用白酒解渴,這不是越喝越渴嗎?實際上,古代的人們還真用白酒解渴,基本上跟現代人們常喝的果酒飲料差不多。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換你也可以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主要以採集野果、野菜等為生。當時的人們發現,那些因為儲存時間太長而變質的野果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流出來的汁水也有著一種香醇的口感。這種滋味令當時的人們感到沉醉,逐漸迷戀上了這種味道。所以後來人類開始刻意地將野果在自然環境下發酵變質,釀造出了最早的酒。

酒這種東西可以說是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早在數千年前的上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了酒的奧妙。根據考古專家的發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中已發現盛有酒。透過對一些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更是可以清楚地看出,無論是早期的仰韶文化,還是稍晚一些的龍山文化和良沽文化,都發現了不少盛酒用的陶器。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換你也可以

古代的釀酒技術比較落後,在宋代以前,酒的度數基本上都在10度以下,跟現在的啤酒差不多。一般來說,最高也不會超過15度。雖然說古代的人們並沒有度數的概念,但是度數越高的酒無疑就更加珍貴。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那些技藝精湛的釀酒師大受歡迎的原因。也許他們釀造的酒只比市面上的普通酒高出3到5度,但是這在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技術了。

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蒸餾酒的技術開始逐漸傳入中原。在此之前,古人釀造的酒基本上屬於黃酒或者甜酒一類,本身度數就不怎麼高。直到蒸餾酒技術出現之後,才逐漸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白酒。當時的古人採取將酒液多次蒸餾提純的方法,使得酒的度數進一步提高,普遍可以達到10度以上,最高可以達到18度。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換你也可以

雖然北宋時期的酒已經有18度了,但是和現代白酒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現代人們所飲用的白酒,一般都是在42度以上,有些甚至可以達到62度。如此高的度數,一般人還真承受不住。可是,如果是喝古人所喝的那種只有幾度的果酒,恐怕現在很多人都可以達到李白詩中的“一日須傾三百杯”了。

古代民間最常見的酒,大多數是隻有八九度的甜酒或者黃酒,這樣的酒確實也非常適合用來解渴。這也是為什麼在許多古典小說中,都會出現用白酒解渴的描述。

實際上,喝酒並不能解渴,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會使人心跳加快、體表散熱增加,從而增加水分蒸發,更容易引起口乾。只不過,古人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才會以為喝酒能夠解渴。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換你也可以

雖然酒並不能真的解渴,但是喝酒的時候卻會給人一種能夠解渴的假象,實際上是越喝越渴。只不過,對於酒量稍微大一些的人來說,這種度數很低的果酒,喝個三五壇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所以說,古人“千杯不醉”實際上是一種假象。因為古代的酒大多數都是低於10度,就算是喬峰在聚賢莊所喝的烈酒,度數最高也就只有十幾度。當然,以喬峰當時所喝的酒量來說,確實已經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海量了。如此高的酒量,恐怕也只能存在於文學作品中了,現實中大概是沒有這麼高酒量的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