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每個地方都有一條街一條巷子承載著一段歷史,它們是一個古鎮、一個村落的歷史折射,歷經歲月的淘洗,依然儲存著古老的風情。

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北京的南鑼鼓巷、福州的三坊七巷、成都的寬窄巷子……這些巷子熱熱鬧鬧、熙熙攘攘,一面牆、一座房都有故事,皆是風景,而臨夏可以相提並論的就是八坊十三巷。

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作為臨夏地質公園組成部分的八坊十三巷是臨夏市旅遊的一張名片,已經成為遊客來臨夏必去的景點之一。走進巷子,各式極具中國古典建築風格的古民居院落坐落其中,莊嚴肅穆,秀麗壯觀,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實用性;行走在青石板路上,只見街巷縱橫、人煙稠密,店鋪鱗次、商業繁榮,有嘗不完的風味美食,看不夠的民俗風情,品不盡的花園曲徑,每一刻都不能複製,走走停停,總能發現一些美好。

“八坊”是歷史上對臨夏城外南關一帶回族聚居區的泛稱。從唐代開始,八坊先民不斷在河州城附近留居,為這裡的子孫們留下一片文化氣息厚重的古街民居建築群。從元代到清朝前期,形成了八個“圍寺而居”的教坊,簡稱“八坊”。到清朝後期,圍寺而居的八坊格局完全定型,並得到不斷鞏固和發展。隨著歷史的變遷,八坊的肌理格局被完整地儲存下來,形成橫向六條、縱向七條的13條巷子,“八坊十三巷”由此得名。

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在這裡,巷子與閣樓比鄰,院落與門庭相通,門門相扣,巷巷相連,道道相通,雖錯綜複雜,但井然有致,能叫上名號的,有大旮巷、擁政巷、鐵家巷、沙尕楞巷、仁義巷、王寺巷、專員巷、石橋巷、壩口巷、大南巷、小南巷、細巷、北巷。

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歷經千年滄桑,卻仍然保持著當年的恢宏氣勢和古樸風貌,形成了八坊乃至河州地區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成為歷史留給臨夏人民的一份寶貴的人文遺產。

80號院古稱大公館,現在是八坊民俗館,是這裡的代表性建築,原為顯赫人家的宅邸,其風格與老北京四合院相近。內中正院4座,院中套院,院院相通,亭臺樓閣,曲徑迴廊。正院之外,尚有後院、南院、車院、花園和庫房。建築群四周有高大圍樓及哨樓,兼具軍事防禦功能。建築融入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代表了當時臨夏地區的建築水平。

城市歷史街區的空間營造,開闢出一條現代生活與歷史對話的通道,讓城市人可以自己去循跡城市的文脈和精神。今天的八坊十三巷,佔地0。41平方公里,較完整地儲存著30院四合院和109座古民居。

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漫步街巷,去觸控歷史留下的痕跡,尤其是民俗館、手工藝館、人物故事館與原汁原味的地方小吃、居民生活、市井風情和諧相融,生動詮釋著傳承與創新的新時代城鎮發展主題。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西北民族建築的博覽園、多民族團結融合的大觀園和遊客心目中的文旅新地標,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關於這裡的美食,若不是置身其中去品嚐,很難用文字或語言完整敘述。各種特色小吃遍佈巷中,油香、油餜餜、饊子、釀皮、涼粉、甜麥子、牛雜割、羊雜碎、雞蛋醪糟、糯米棗糕、糖油糕……沒有一樣不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一樣不是八坊人熱愛生活的體現。

八坊人愛花,無論院子大小,都留一塊花圃,種著各種花卉樹木。八坊人尤愛牡丹,在這裡,不僅牆上雕的是牡丹、門廊上刻的是牡丹,而且家家戶戶院中大都會種牡丹,推開院門總能看到牡丹盛開,花團錦簇。

八坊人愛牡丹只是臨夏人種牡丹、賞牡丹、唱牡丹、畫牡丹、掛牡丹、繡牡丹的縮影。這裡自古就流傳著“牡丹隨處有,勝絕是河州”的詩句,尤以紫斑牡丹譽滿西北,被稱為“牡丹之鄉”。

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說起牡丹,就不得不說一下臨夏地質公園的另一個組成部分——臨夏市六十里牡丹長廊。

臨夏市六十里文化牡丹長廊位於該市北濱河西路與南濱河東路之間,東起折橋灣,西至北濱河西路,全長17。98公里,綠化總面積32。5萬平方米,是臨夏市最具代表性的綠色生態長廊。

牡丹為花中之王,是民族興盛的象徵,是人民幸福的寫照。河州牡丹,歷史悠久,為歷代文人墨客稱道。這裡的牡丹品種繁多,約有百種以上,其中紫硃砂、佛頭青、梨花雪、粉西施、醉楊妃等紫斑牡丹譽滿西北、冠絕國內,其花大盈尺,花瓣基部有明顯的紫斑,造型端莊,花香襲人,色澤豔麗,一樹樹如花傘撐開,一朵朵如彩雲追月。

臨夏地質公園——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

六十里牡丹長廊是臨夏市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花則花”的城市綠色發展理念,結合當地氣候環境特點打造而成,這裡大面積栽植有狀元紅、佛頭青、白雪塔、粉獅子、粉西施、河州粉(腰黃)、玉壺冰心、蕉頭硃砂等紫斑牡丹200餘種共計8。13萬株和四季玫瑰52萬株,同時栽植垂柳、雲杉、油松、銀杏、核桃樹、五角楓等景觀樹,芍藥、櫻花、丁香、連翹、榆葉梅、紅寶石海棠等花灌木,紫葉矮櫻、小葉黃楊、金葉榆、豐花月季、大花月季等小灌木和石竹、福祿考、德國鳶尾、大花萱草等宿根花卉,還引進栽植了荷蘭鬱金香等。

六十里牡丹長廊鋪設曲徑小路、人行步道、園路廣場等1。4萬平方米,修築古典式觀景涼亭2座、小遊園13處、主題雕塑4組,突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營造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

“白牡丹白著嬈人哩,紅牡丹紅著破哩。”每年“五一”小長假前後,牡丹競相開放,臨夏市變成一片花的海洋。臨夏人把牡丹盛開的5月稱之為牡丹月,並藉此開展牡丹文化月系列活動,推出涵蓋文化娛樂、體育競技、特色美食等各領域的活動,吸引著八方賓客前來觀光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