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觀廿一史所載,災荒無此慘酷,記晚清的丁戊奇荒

在中國古代史上,各種災荒不在少數,但是其中有部分災荒卻因為危害大而以“奇荒”冠名,丁戊奇荒就是其中一例。

所謂丁戊奇荒,指的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到光緒四年(1878年)之間在華北的一次特大旱災。因為這次旱災以後兩年受災最為嚴重,而這兩年分別是丁丑年和戊寅年,所以取其首字,稱為“丁戊奇荒”。

光緒元年(1875年),中國北方的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因為降雨大幅度減少,因此陸續出現了乾旱的跡象。而到次年,旱情進一步加劇,直隸、河南收成減半,山東省的收成不到三成,山西、陝西也嚴重歉收。此外旱情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遼寧、蘇皖等地也受到波及。

到了光緒三年(1877年),旱情毫無緩解跡象,山西巡撫曾國荃因為災民遍地而緊急上書請求朝廷調撥糧食賑災。為了說明情況的嚴重性,曾國荃在奏摺中一面說山西已經赤地千里,一天之內“餓斃何止千人”,以表明受災之重,一面則直言山西南部民眾因為沒有生路,所以刀客嘯聚,形勢危急。

而當時的《申報》也記載了災區內很多人以觀音土充飢,腹脹而死,更恐怖的是災區還出現了“人食人”的慘劇。《萬國公報》則說饑民“食草根、食樹皮、食牛皮、食石粉、食土、食紙、食絲絮、食死人肉”,以至“路人相食”。

山西形勢如此糟糕,其他受災各省也是差不多情況。河南有八十七個州縣受災,流離失所的饑民多達五六百萬。陝西也是餓殍遍地,饑民走投無路之下只能嘯聚山林,攔路搶劫。

歷觀廿一史所載,災荒無此慘酷,記晚清的丁戊奇荒

古時對於這種大災禍往往視為上天降下的懲戒,因此年僅6歲的光緒不得不多次去大高殿進香祈雨。根據《光緒朝東華錄》記載,在光緒三年最後的4個月時間裡,光緒就去了大高殿10次。而《清稗類鈔》也記載,為了祈雨,慈安和慈禧經常帶著光緒長跪三四個小時進行禱告。

根據《中國近代十大災荒》一書的記載,到了光緒四年(1878年),因丁戊奇荒受災人口已經高達1。6億到2億,直接死於饑荒和因饑荒營養不良死者在千萬以上,逃難的災民也有2000萬之眾。災情之重,當時有人評價這次大災是

茫茫浩劫,亙古未聞,歷觀廿一史所載,災荒無此慘酷。

所幸到了光緒五年(1879年)災情總算有了緩解,清政府得以緩了一口氣。而丁戊奇荒影響如此巨大,除了旱情持久範圍廣之外,和晚清的時局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歷觀廿一史所載,災荒無此慘酷,記晚清的丁戊奇荒

連年的戰亂導致地方政府和民間賑災能力下降

古代遇到災荒一般都是靠常平倉、義倉和社倉日常所儲存的糧食救急。這裡面常平倉和義倉都是由官府所設立和管理,社倉則是由民間自發籌措,大小不一。常平倉和義倉一般建在城鎮,主要針對城市居民。由於古代城市化程度不高,常平倉和義倉雖然有官府管理,但是其賑災範圍有限,因此遇到災荒時主要還是靠社倉。

常平倉、義倉和社倉中的存糧雖然來源不同,但是肯定越是太平年月儲備也就越豐厚。然而自1840年以後,清政府內憂外患,先後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平定捻軍、左宗棠西征、日本入侵臺灣等戰事,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各地的財政都非常緊張。常平倉、義倉的糧食儲備自然也就嚴重不足了。

而社倉也因為戰事影響,民間百姓窮困而無力維持。像1877年前山西巡撫鮑源深就上奏朝廷,提到山西因為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影響晉商大多生意虧損,元氣大傷,連帶農業也受到影響。河南、陝西、甘肅等地也是屢遭兵亂,各地的社倉也就有名無實了。

此外自鴉片戰爭以後鴉片貿易合法化以後,為了減少白銀外流,清政府在無法禁止鴉片進口的情況下只能默許國內種植鴉片。而根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種植鴉片的利潤十倍於種植糧食。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都大肆種植鴉片,丁戊奇荒影響下的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就是鴉片重要產地。而這麼一來無疑減少了糧食的產量,居民家中的儲糧也大幅度減少,削弱了應對災難的能力。

加上丁戊奇荒波及面積大,涉及省份多,受災各省也難以從周邊省份購買到糧食,因此地方的自救幾乎完全以失敗告終。

歷觀廿一史所載,災荒無此慘酷,記晚清的丁戊奇荒

清末時期時局混亂,吏治腐敗,也影響了救災效果

地方既然無力自救,那麼就要靠清政府來進行救濟。但是此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敗不堪,加上財政困難,因此對於救災的行動也是有些遲緩無力。

當然,靠著挖肉補瘡,清政府還是勉強籌措了一些資金用於救災。比如說自光緒元年起,清政府就從北洋海防經費內先後挪用了了24萬兩白銀,用於購買糧食救濟山西、河南兩地災民,挪用4萬兩白銀用於河間等地打井自救。

清政府所籌款項前後累計所籌救災款在2、300萬兩以上。這個數字對於當時財政窘迫的清政府來說並不算少,但是和如此大規模的旱情相比,也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在救災時,由於受災地區廣,賑災糧食需要從江南、海外等地轉運而來,運輸困難。最後一些交通便利的州縣得到的賑災糧食相對較多,偏遠地區則相對較少。而交通便利的州縣通常較偏遠地區富裕,自身救災能力也更好。因此在救災時就出現了越是需要救濟的地方,得到的賑災糧食反而越少的情況。這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災情。

而晚清的吏治腐敗,也影響了救災事宜。像直隸總督李鴻章認為每年釀酒要耗費糧食5、600萬石,因此建議禁釀燒酒以節約糧食賑災。結果卻被戶部駁回。翰林黃體芳毫不客氣的指出,戶部可以每年從各酒廠徵收3萬多兩銀子的許可費,而此筆款項用於補貼戶部日常支出,所以戶部才會拒絕禁止釀酒。遭到指責的戶部狼狽不堪,辯稱這筆費用除了戶部外,內閣、兵部、刑部等辦公費用也在這裡列支,不是自己獨吞,最後此事也是不了了之。

歷觀廿一史所載,災荒無此慘酷,記晚清的丁戊奇荒

結語

丁戊奇荒是晚清時節最大的一次災害,雖然這主要是因為氣候突變引發的自然災害。但是晚清的混亂時局無疑加大了災害引發的後果,甚至可以說是大量災民死難、流離失所的重要原因,不能不讓人警醒。

(本文由不沉的經遠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