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小清河進入章丘後,支流的隊伍又壯大了。千年萬年裡,鉅野河、繡江河、漯河等古老河流奔流不息,提供了生命之源、文化之根。這片土地,孕育出了龍山文化,塑造出最早的濟南,滋養出李清照、孟雒川等風雲人物。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鉅野河是小清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它源於濟南南部山區的拔槊泉、飲馬泉,流經彩石、孫村,入章丘,最終在鴨旺口注入小清河。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之為“巨合水”,因該河在章丘龍山境內流經當時的巨合城,故因城命名。兩漢之交時,鉅野河畔曾發生過“耿弇討張步”的戰爭,說明當時這一帶仍是軍事戰略要地。

之所以用“仍是”這詞,是因為至少四五千年前,鉅野河畔就已經矗立著一座堅城。

作為龍山文化的發現地,章丘被認為是中國考古聖地。1928年,吳金鼎在章丘龍山村一帶進行古蹟調查,發現了城子崖遺址。此後的九十多年裡,這座古遺址不斷帶給世人驚喜。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吳金鼎(1901—1948) 字禹銘。山東省安丘縣萬戈莊人。幼年家貧,由外祖母供應上學,先後就讀於安丘德育中學、濰縣廣文中學(今濰坊二中)和齊魯大學。1926年考入清華學校 (清華大學前身)國學研究院攻讀人類學專業。1930年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任職。其間,參加了河南安陽殷墟、山東章丘城子崖、安陽後崗等著名遺址的發掘。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城子崖遺址考古現場復原圖。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城子崖遺址出土的黑陶尊。

城子崖遺址在鉅野河東岸、膠濟鐵路北側,總面積有22萬平方米。龍山文化是中國考古學家確立的第一個史前文化,距今5000—4000年。黑陶是龍山文化的代表特徵,黑陶中又以蛋殼陶最為著名,代表著世界製陶業的巔峰。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城子崖雖說是龍山文化發現地,但經過多次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這裡不僅有“龍山城”,而且有“嶽石城”,甚至一直延續到漢代。看來,有了豐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這裡對先民們來說,還真是塊宜居宜業的風水寶地。

城子崖遺址一側,如今建起了龍山文化博物館。雖然體量不算太大,但是博物館裡五臟俱全,不僅有城子崖遺址的文物,也有附近西河遺址、焦家遺址、東平陵故城遺址等地的遺蹟。從八千年前的環壕村落,到四千年前的原始古城,再到兩千年前的繁榮都市,城子崖文化見證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進化歷程。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最特別的要數立體展廳,據說是國內首創以玻璃通天櫃的方式,對文物進行展示。“陶箅子”相當於鍋內蒸饅頭用的箅子,“撲滿”是古人的存錢罐,靜態的文物似乎散發出陣陣煙火氣,先民們的生活點滴變得不再遙遠。

如今,城子崖遺址已晉升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有了更重要的責任和擔當。顯然,以史前文化為主題的文博機構想吸引人氣並不太容易,而在城子崖,這並不是問題。

小清河畔孕育“最早的濟南”,竟然還是中國的考古聖地

走在博物館裡,正趕上小學生到這裡研學。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樣的研學隊伍,已經成為博物館日常接待的主體。為了吸引青少年,龍山文化博物館打造了一座“史前工廠”。孩子們不僅可以瞭解史前人類製作石刀、石斧的過程,而且還能親自動手磨製一把屬於自己的石刀。此外,還有鑽木取火、手工製陶等環節,能夠體驗一把四五千年古人生活的艱辛。

文化展覽、社會教育活動、藝術創作等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城子崖遺址與公眾有了情感的維繫,考古遺址公園不再是一塊冷冰冰的“教育基地”牌子,而是成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在參觀過程中,觀眾能夠對腳下的歷史、文化、精神有自己的親切感、認同感,並從參觀、教育活動中受到教益,遺址公園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