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笠翁是誰的字號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李漁《笠翁對韻》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得到重視,一本叫《笠翁對韻》的古代啟蒙讀物,也變得熱銷起來,他的作者是生於明代,死於清代的李漁。李漁的作品遠不止這一部兒童讀物,他的《肉蒲團》讓青年人慾說害羞,他的《閒情偶寄》讓中老年人愛不釋手,他還寫了十餘部戲曲,間接促成了《芥子園畫譜》的出版,他還是我國古代最早重視版權的文人……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又有著怎樣的一生呢?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三遷有教,一命無榮

李漁的父親是倒騰藥材的小商人,常年在外奔波,母親為了貼補家用,則在村裡做做零活。當時他家的家庭條件,比上差著一大截,比下餘地也很有限,但是在教育上,家裡並沒有虧欠他,所以他很早就開始讀書學習。由於他天資聰穎,所以很小就將“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不過他並沒有因此驕傲,仍然嚴格要求自己,據說他曾年年在梧桐樹上刻字,以激勵自己。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不過他的母親對他還有更高的要求,為了怕他的讀書環境影響他學習,就學“孟母三遷”,將他安置到附近一處偏僻的古樓內學習,據《如皋縣誌》記載,這座樓原本就叫做“老鸛樓”,但也有傳言,說李漁在此學習時,這裡曾有一隻老鸛棲居於此,李漁感念老鸛陪伴之情,才提筆為這個古樓起名“老鸛樓”。不管是哪種說法為真,這座“老鸛樓”,都見證了李漁苦讀的時光。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雖然李漁天分高且刻苦用功,但是在考場上卻沒有發揮出來,後來又時逢明末戰亂,他只能躲在老家躲避兵災,導致他一直沒能考場揚名。後來他曾在父親墳前做了一首詩,以感慨自己的人生,其中就有“

三遷有教親何愧,一命無榮子不才

”一句。後來隨著滿清取代了朱明,李漁也徹底斷了再進入仕途的念頭。不過正應了那句話“

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開啟一扇窗

”。

清貧寒士,文藝大師

當時對李漁關閉的是仕途之門,敞開的是文藝之窗。李漁終其一生都沒有富貴臨門,但是在文藝上的成就卻名垂青史。他在文藝上的第一個身份是戲劇家,他把曾經用在“正途”上的學識和才智,用在了他鐘愛的戲劇上,取得了諸多的成績。在他之前的戲劇其實是戲曲,也就以唱為主,唱的內容大都是比較押韻的曲詞,針對的受眾,也多是有一定文化學識的人。而李漁則豐富了唱以外的內容,比如旁白、道具、場景佈置等。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對於內容,他也力主通俗易懂,而且他對於喜劇情有獨鍾,他幾乎把戲劇,當作自己創作的唯一方向,他也因此在後世享有“世界喜劇大師”的稱號。他的這種風格,在當時如同今天的郭德綱,雖然不受“主流”的待見,但卻非常受歡迎“

北里南曲之中,無不知李十郎者

”。除了戲劇之外,他在文學上也另闢蹊徑,除了熱衷寫不“高雅”的長篇傳奇小說外,他還寫了不少短篇白話小說。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不過駱駝認為,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他沒有進入體制,又沒有商業上的手腕,而且又是個不甘於清貧的人,所以他迫切的需要真金白銀,這點從他經常去相熟的官員家裡“打秋風”,也能管窺一斑。於是他就像香港武俠小說“四大天王”中的古龍一樣,靠著高產且熱賣的小說,以供花銷。他的作品在當年非常暢銷,所以也有人借用他的名義,亂寫東西到處賣,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官私兩道上都做了很多努力,可以稱作清朝“

維權第一人

”。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出版過《芥子園畫譜》的芥子園書鋪,就是他為了防偽而建。除了在戲劇、寫作上他能獨樹一幟外,他在園藝、養生等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他早年隱居的“伊園”,開芥子園書鋪的“芥子園”,還有晚年的所居的“層園”,裡面的園藝設計幾乎都出自他手。而他的傳世名作《閒情偶寄》,是他以休閒養生為核心的一部力作,裡面的內容直到今天,依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小結

李漁的一生,猛一看是風光無限,可是細細品讀,卻會發現裡面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是貧寒的生活,在不停地鞭笞著李漁前進,正如蘇秦所說“

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

”。所以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逆境,失去了奮鬥的勇氣。

參考文獻:《如皋縣誌》、《閒情偶寄》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貪吃的駱駝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