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一道遺詔害苦了奕訢,若非大清危亡,他將成為一個廢人

改革派是洋務派嗎

從乾隆到道光年間,愛新覺羅皇族內部的鬥爭基本上沒有掀起什麼大的波瀾。由於核心權力基本掌握在康熙直系子孫手中,因此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基本上只能安心扮演臣子的角色。

道光一道遺詔害苦了奕訢,若非大清危亡,他將成為一個廢人

但是到了道光末年,也就是清朝晚期以後,隨著王朝內外危機的加劇,皇族內部的爭鬥再起高潮。在晚清政壇,有一位皇室貴族曾經一度權力顯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曾無限接近大清皇位。他就是第二位恩封鐵帽子王——恭親王奕訢。

論能力、才具奕訢都遠在他的四哥咸豐之上,但是天不遂人願,道光帝最終選擇了性格與自己相似的四阿哥繼承皇位,但是他又很賞識老六奕訢的才能,希望他能為後繼之君保駕護航。於是,大清朝頭一次出現了“一匣兩諭”的怪事,封老四為太子的同時,也封老六為親王。

然而,道光帝的良苦用心卻害苦了奕訢,這讓他陷入了咸豐的猜忌之中。咸豐即位後,雖然封奕訢為恭親王,並讓他擔任一系列顯赫的職務。可是沒過幾年,由於奕訢為其母爭封號,便被免去了所有職務,此後一直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道光一道遺詔害苦了奕訢,若非大清危亡,他將成為一個廢人

1860年9月21日,八里橋沐浴在一片腥風血雨之中,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鐵騎與英法聯軍的對決中全軍覆沒,咸豐皇帝帶領一干隨從離開圓明園,倉皇前往熱河“狩獵”。在臨走時,他想起了奕訢,便將與洋人交涉的事務全權委託給了這位弟弟,也算是給這個帝國唯一的交代。

年僅27歲的恭親王奕訢就這樣被推上了外交舞臺。對於西方列強而言,這張略顯憂鬱的年輕面孔顯然是陌生的,與早些年已多次打過交道的兩廣總督比起來,恭親王的確是個新人。由於一直身居京城,他甚至從未見過洋人的真面目。不難想象,這對奕訢來說,收拾這樣一個爛攤子將會是多麼艱鉅。

讓人意外的是,在與英法和議及處理善後事宜的過程中,奕訢意外地獲得了中外輿論的一致好評。即便是原本對清皇室極度反感的英國人,也在談判結束後對這位親王刮目相看。事實證明,這次向洋人屈膝求和反而成了奕訢撈取政治資本的絕佳時機。

道光一道遺詔害苦了奕訢,若非大清危亡,他將成為一個廢人

因為奕訢正是在主持議和的過程中贏得了西方的好感,從而為他以後開展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而在此期間,奕訢還不聲不響地籠絡了戶部侍郎文祥、文華殿大學士桂良、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副都統勝保等人,從而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團。

此後的三十年間,恭親王奕訢不斷給世人帶來驚喜。以至於無論是在國內還是西方,都曾有許多這樣大膽的假設:如果當初道光皇帝選擇了奕訢,大清帝國的命運是否會有所不同?可惜的是,這樣的假設永遠也沒有機會求證了。

1861年,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駕崩。臨終時遺命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全權贊襄一切政務,輔佐幼主,這其中並沒有立下汗馬功勞的奕訢。幸運的是,由於慈禧的出現,奕訢的政治生命很快迎來了轉機。

道光一道遺詔害苦了奕訢,若非大清危亡,他將成為一個廢人

辛酉政變之後,兩宮太后依靠奕訢的力量奪取了大權,一舉粉碎了八大臣的勢力。慈禧也慷慨地回報了這位小叔子,授其為議政王大臣、軍機處領班大臣、宗人府宗令、內務府大臣以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等一整套要職。雖然奕訢沒能當上皇帝,但這樣顯赫的權勢也足以彌補內心的遺憾了。

此後十多年,奕訢始終秉承自己的外交理念,對洋人非暴力合作。事實證明,這條外交路線為大清帝國爭取到了寶貴的空間,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後,以奕訢為首的改革派(洋務派)得以將全部身心投入到自強運動中,從而為後來的“同治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大力協作下,奕訢成功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近代化運動,而其政治生涯也日益走向輝煌。無論是在經濟、軍事、外交還是教育方面,其驕人的成績獲得了很多讚譽,被公認為舵手並獲得“賢王”的美譽。

道光一道遺詔害苦了奕訢,若非大清危亡,他將成為一個廢人

後世許多學者認為,奕訢是晚清封建統治階級中具有遠見卓識的改革家,在中國近代化道路上堪稱先知先覺者。我們或許還可以這樣認為,正是奕訢的存在,才讓大清帝國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