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汪氏始祖考

新安汪氏始祖考

廣東佛山 安徽舒城懷德堂93世裔孫 汪 俊

摘要:

汪氏是徽州(新安)第一大姓,新安汪氏始遷祖究竟是誰?在發現的各種汪氏宗譜中有三種不同說法。根據確鑿的史料,依照民間的習俗,透過認真的分析,認定汪氏三十三世汪澈為新安汪氏始遷祖才是正確的。

關鍵詞:

汪氏 新安 始祖 始遷祖

新安汪氏始祖,準確說是新安汪氏始遷祖,究竟是誰?目前有些混亂,在發現的各種汪氏宗譜中有三種說法。

汪璣主持修編的《汪氏通宗世譜》就有兩種說法:一是把新安始祖定為汪氏三十六世汪道獻。並有宋代狀元、吏部尚書汪應辰像贊為證。“始令於歙也,雖惟公之一人;今盛於歙也,亦公之子孫”;二是把新安始祖定為汪氏四十世汪叔舉。在該譜前頁像贊中用“新安汪氏始祖齊軍司馬叔舉公像”明確標註,同時明代進士、戶部尚書(正史記載為戶部侍郎)汪元錫《登源洞墓記》“我祖齊司馬公叔舉。。。新安汪氏之盛,實昉於此”也予以證明。

而歙縣發現的《新安汪氏宗祠通譜》卻把新安汪氏始祖定為汪氏三十一世汪澈。並有新安吳清山始祖墓圖為證。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歙縣吳清山澈公墓廟,是與歙縣雲嵐山汪華墓祠一同被政府認定的官方營建和管理的汪氏遺蹟,均有歷代政府批准的免稅公田給予支援維護。這也是徽州地區其他汪氏遺蹟所沒有的待遇。從這一個證據來看,歙縣的認定比較可靠。但有沒有更有力的證據,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分析。

始祖與始遷祖含義

在討論上述三種說法,哪一種最為科學、合理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始祖或始遷祖是怎樣定義的?

就一個家族而言,“始祖”一般是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遠祖。始遷祖,後世謂最初遷居之祖為始遷祖。很多家譜把始遷祖也簡稱為始祖,但一定會在前面註明遷徙地區的區域,這就是始祖的第三種說,始遷於某地的祖先。這裡所說的新安汪氏始祖,準確說應該是新安汪氏始遷祖。

對於某個特定區域來說,始遷於該區域的某個姓氏祖先應該只能是一個。如果出現多個,那一定時史料記載上出了問題。當然,這在過去交通不便、資訊不暢的時代可能會出現。但後世在重新修訂家譜時,應該予以澄清。因為對於某個姓氏的一個支系來說,始遷祖的正確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牽涉到祖先是誰?何時?從何地?因何遷徙而來?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一個家族的遷徙往往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歷史事件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正確記載始遷祖的史實,能從一個側面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因此,正確確定始遷祖,應是一個修譜工作者必須承擔的責任。

而從認定區域來看,應該按照行政區劃等級加以分類。現在應該是:省級大於市級,市級大於縣級,縣級大於鄉級,鄉級大於村級。就一個姓氏而言,通常是,省級始遷祖早於或等於市級,市級始遷祖早於或等於縣級,縣級始遷祖早於或等於鄉級,鄉級始遷祖早於或等於村級。但過去的行政區劃不是非常規範,同時也不是非常穩定,因而某一姓氏的某地始遷祖的認定就需要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

新安的來龍去脈

我們現在就來考證新安汪氏始遷祖的問題。但在此之前,必須要了解清楚新安這個區域究竟在哪裡?什麼時候才有?

新安,是一個涉及安徽、浙江、江西的古地名。今天江浙一帶有很多地方把新安作為地名。徽州人也有以新安人自稱,新安商人也可以說是徽州商人。現在的新安已經成為一種地域文化,新安文化是錢塘江上游(新安江)文化的代稱。

新安源於古歙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置歙縣,時屬

鄣郡、後屬丹陽郡

)、古黟縣(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黝縣,

屬鄣郡

、後屬丹陽郡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改黝縣為黟縣)。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古歙縣金奇、毛甘和古黟縣陳僕等,將原古歙縣一分為五,即:歙、休陽(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古黟縣共六縣一併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隸屬揚州。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將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更名為遂安縣,海陽縣更名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又將歙州更名為徽州。這段歷史表明,新安始建於公元208年,終止於公元589年。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領遂安、海寧、始新、黎陽、歙、黟六縣。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並黎陽於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西南),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於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但僅僅保持九年。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再次將黎陽縣併入海寧縣,復將新寧郡併入新安郡,領歙、黟、海寧、始新、遂安和壽昌共六縣,隸屬東揚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併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併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隋文帝開皇二十一年(公元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89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佔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公元617年),汪華再遷郡治於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因忌恨安祿山,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樑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臺),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曆四年(公元769年),廢北野縣。大曆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併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

汪氏與徽州的交集

我們再來看看汪氏家族在江南及徽州的發展史。

根據汪璣主持修編的《汪氏通宗世譜》記載,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汪氏三十二世汪軫(文和公長子)破黃巾於故鄣(郡),為馳寇將軍、故鄣令,居歙州。卒後葬新都郡前都督山(今浙江千島湖一帶)。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中原大亂,汪氏三十一世汪文和南渡江,孫策表授會稽令,封淮安侯。卒後葬新都郡西九里邵石山(今浙江千島湖一帶)。

汪氏三十三世,汪澈,仕吳,累功至湘東郡太守,封新都侯,食邑黎陽(休寧)。吳孫亮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長沙郡西部都尉轄地置衡陽郡,析東部都尉轄地置湘東郡,以處湘水之東得名。

汪氏三十四世,汪授,吳赤烏末,為射聲校尉。吳寶鼎三年(公元269年),除右將軍、陳留太守,遷遂安。時新都太守許悌,啟敕新都,汪、餘、方、胡,自為一邦四胄之姓。也就是說,在公元260年前後,汪氏與餘、方、胡三姓一起,成為新都區域的四大姓氏之一。這說明此時汪氏已經人丁興旺。

汪氏三十五世,汪翊,為海陽(今休寧)令,後裔居休寧。汪解,為廬江令,後裔居歙縣。汪演,仕晉,官至仁威將軍、散騎常侍。晉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夏,洪水暴漲,演居遂安,所居地淪為溪,徙居遂安城北鄉。

汪氏三十六世,汪道獻,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為歙縣令,因家於歙。卒葬歙縣城東八里吳清山。

……。

汪氏四十世,汪叔舉,宋孝武帝大明間(公元457——464年),為參軍司馬,遂勇退不仕。卒葬東嶺(今績溪登嶺山)白揚坑。

從上面史實上可以看出,汪氏自三十一世汪文和起,已經與徽州結下不解之緣。汪文和自己在浙江任會稽令,去世後葬新都郡前都督山。其子汪軫更早來到江南,於公元189年打敗黃巾軍於故鄣郡(秦朝置故鄣郡,治故鄣縣、今浙江安吉縣西北。轄境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江蘇省茅山、浙江省天目山以西和安徽、浙江兩省的新安江流域。漢武帝元狩二年改鄣郡為丹陽郡),居歙州。卒後葬新都郡前都督山。但其時的徽州還不叫新安、更不叫徽州。同時,文和和其子主要活動區域及卒後墓葬均在今天浙江境內。

文和孫子,汪氏三十三世汪澈,累功至湘東郡太守,封新都侯,食邑黎陽。據史料記載,湘東郡是吳孫亮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新建,那汪澈也應該在公元257年或之後任職。後因功績封新都侯,食邑黎陽。此時的新都,早在公元208年時就更名為新安了。不過要提醒“通譜編修”和“歷史專家”的是,這裡的新都侯,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是新都的地方官,而是一種爵位。但“食邑黎陽”則說明,其主要居住時間和家人應該在黎陽(後更為休寧,今屬屯溪)。

汪氏三十六世汪道獻,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為歙縣令。此時新安已經成立114年了。汪氏四十世,汪叔舉,宋孝武帝大明間(公元457——464年)為齊軍司馬。更是新安建立250年左右的事情了。

結 語

根據上述史料分析,把汪氏三十三世汪澈認定為新安汪氏始遷祖才是正確的。

把汪氏三十六世道獻作為新安始遷祖,或許是對當時歷史和地理變動情況不能及時瞭解,而出現的錯誤。

把汪氏四十世叔舉作為新安始遷祖,則比較荒謬,也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