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心得(十)防患於未然

來書雲:養生以清心寡慾為要。夫清心寡慾,做聖之功畢矣。……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此作聖之功也。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

陸澄問陽明先生,養生最注重清心寡慾,養生的清心寡慾能使人達到聖,可是,總是有許多念頭慾望不可消除困擾他,以至於達不到清心寡慾的境界有心要防患於未然搶先把那些念頭消滅掉,卻不知道上哪兒找他們;有心勾引他們出來再抓吧,卻感覺有點像“引犬上堂而逐之”,不地道啊!

陽明先生說:只有讓心純淨到只有天理做主而無半點私慾,才是達到“聖”的功夫。要達到這種純淨,就必須把私慾防患於未萌且扼殺在搖籃裡。

私慾

私慾是人人皆有。吃飯有吃飯的欲,睡覺有瞌睡的欲;鍛鍊有健康的欲,養生有長壽的欲。這些都是人的私慾。要克除私慾就要戒掉衣食住行嗎?不是的。衣食住行不過是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滿足基本需求是天理。你要穿錦衣華服,吃滿漢全席,住豪華別墅,出行邁巴赫,這就是私慾。

傳習錄心得(十)防患於未然

傳習錄心得(十)防患於未然

存什麼天理,去什麼人慾

存天理去人慾,不是要人事事遵循個定式,更不是要人只遵循個封建禮教儒家教條。存的應該是你的良知,良知告訴你什麼是善惡,那就什麼是善惡,封建禮教不好,良知卻是好的。

去人慾也不是要去除所有一切人的想法慾望。你想吃喝拉撒睡,這是客觀規律,不能違背,違背了那就是行屍走肉。也不是要去除思想自由,戀愛自由,行動自由。恰恰相反,在良知指引下,思想、戀愛、行動可以獲得最大的自由。因此,去人慾,是在良知判斷下,去除不好的私慾。

存天理去人慾,看似嚇人,其實是被妖魔化了。認真學習後才知道道理很直白易懂,道理也確實很有道理。

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

防,就是構建一個防禦體系。先挖戰壕,搭工事,做好排兵佈陣,置好防禦哨所。如此才能鑄就強大光明的內心,對私慾有強力的抵禦能力。否則,一看到美女自動邪念叢生,沒有任何防禦能力,那必然是個罪犯的下場。

克,就是殲滅來犯之敵。這敵不是別的,就是內心所產生的私慾。私慾源於生存,人要生存就會生髮出情慾,物慾。要活就得吃,這就給了私慾機會,能不能吃的好一點,弄點野味啥的?那麼不吃野味就活不了了嗎?不是的,反而是吃了野味活不好,果子狸就是例子。欲,是需要在良知指引下去滿足它,不過分,不克扣。

私慾未來時就要修習各種防禦力,私慾來時就要針對性的殲滅它。

將迎意必是大敵

所謂引犬上堂而逐之,就是將迎意必,就是期待一個自己主觀想要的結果,你這麼做狗也知道不開心,說不定反口咬人,讓你得不償失。從出發點就錯了,良知告訴不了你結果,只能告訴你這樣做或那樣做是善是惡。期待一個結果就是背離了良知,因為這個結果就是私慾生出來的。

傳習錄心得(十)防患於未然

好比說,法律是為了防止犯罪,執法是為了打擊犯罪。現在為了消滅犯罪進行釣魚執法,這能行嗎?顯然不行,釣魚執法就是將迎意必,這本身就是違法,是在誘導犯罪,出發點就是錯的。

忘掉結果,專注防克

傳習錄心得(十)防患於未然

個人修身與法治治國有異曲同工之妙。專注於對私慾的防微杜漸,專注於對私慾的克除,就是會得到好的結果。就像國家專注於法律制度的建設,告訴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犯;一旦出現了違法犯罪就要堅決打擊,但同時給以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能一棍子打死,一棍子打死那是嚴刑峻法不是法治治國。人也一樣,要在良知指導下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明確自己什麼能做,鼓勵做,大膽做;也要防止自己被私慾矇蔽,做了不該做的,做了之後要馬上反省,改過自新。這就是所謂“戒慎恐懼”。

不一定人人都要成為聖人,但人人都可以做到不違背良知。不違背良知,聽從良知指引,努力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就是自己的聖人。

傳習錄心得(十)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