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江帆樓閣圖是青綠山水畫嗎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江帆樓閣圖

唐·李思訓

絹本設色,101。9×54。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大江一隅花樹密 遠帆樓閣相成趣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探微

範美俊

與展子虔的《遊春圖》類似,該畫描繪的依然是遊春的場景,也是青綠與金碧結合的山水畫。不過,與場面宏闊全景式的《遊春圖》所不同的是,該畫有些像南宋“一角半邊”式的山水畫,以俯瞰角度僅僅繪製大江江岸之一隅。技法方面,則明顯要更為成熟。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畫中左側畫山峰、樹木、房屋和遊人融匯一處。江岸的山峰聳峙峻秀,山中樹木茂盛,桃紅柳綠、層疊錯落,樓閣庭院若隱若現,有人於廊內佇立。江岸邊兩人正臨水駐足,賞春抒懷,另外四人沿江邊小路而行,主人騎馬,三個僕人或引領,或挑擔、或提物,前後簇擁而行。遠處江水盪漾,三艘船行江上,舟行漸遠漸小,凸顯了縱目千里、江天浩渺的開闊視野。春天欣欣向榮、萬物生髮,遊人寄情山水、怡然自樂的場景,遠離塵世,清新超然的畫境,都一一躍然紙上。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區域性

金碧山水的初步形成是在隋代,存世原跡只有展子虔的《遊春圖》。至於法度謹嚴筆墨精妙、丘壑多變、設色巧麗、境界引人高度成熟的金碧山水,則始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

“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

”李思訓由於唐朝宗室的身份及優遊富貴的生活,特別鍾情於金碧輝煌的樓閣殿宇和秀麗瑰奇的青綠山水,這也與唐王朝的盛世氣象合拍,符合宮廷貴族的審美趣味。該畫中的人物,凡開相、衣褶、神態等,也較前人在山水畫中的擺佈略有提高,表明了唐代山水的成熟。全畫用筆遒勁、風骨峻峭、色彩繁複、典雅勻淨,具有裝飾味的金碧山水畫風格。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技法方面,是典型的勾線填色法。畫家用一種堅挺的小筆以粗細不同、轉折略帶方筆的墨線勾勒出山石輪廓,近粗遠細的丘壑,則表現出前近後遠的空間透視感。山石丘壑雖還平實,已略有變化,在部分墨線轉折處勾以金粉。所謂“青綠為質,金碧為紋”、“陽面塗金,陰面加藍”的色彩運用,很好地表現出山石的陰陽向背及質感,有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畫樹已交叉取勢,比展子虔的上叉鹿角枝更顯得顧盼多姿,松幹用兩筆勾輪廓,以赭石填染而不作松鱗。左下角植有老樹兩棵,一棵盤根錯節藤繞柯,一棵枝杈交縱,狀若屈鐵。夾葉樹的葉形變化較多,有元寶形、枇杷葉形、三層包疊捲心形、雙鉤介字形、槐樹葉形等。設色方面,仍以石青、石綠為主。松樹先用石綠點染,再用石青添上交叉的線代表松針,與隋代展子虔的團塊染色、北宋李成的攢針法都不同,這也是繪畫發展承上啟下的見證。不管怎麼說,樹的表現頗為成功,有著青翠欲滴、沁人心脾的清涼。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清代書畫鑑藏家安岐《墨緣匯觀》評價該畫,認為:

傅色古豔,筆墨超軼,雖千里(趙伯駒),希遠(趙伯驌)不能辦。其青綠朱墨,傳經久遠,深透絹背,有入木三分之妙,確係唐畫無疑,宜命為真跡……元代王叔明《稚川移居圖》《太白山圖》,皆宗此法。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李思訓(653-718),字建,一作建景,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以戰功聞名於時,高宗時任江都令,玄宗時封封彭國公,卒後追贈秦州都督。曾任過右武衛大將軍、左羽林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工書畫,尤擅畫山水樹石,筆力遒勁,格調細密。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評之:“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元代湯垕《畫鑑》認為:“李思訓畫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為獨家之法。”畫跡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1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範美俊,美術理論家,美術評論家,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書畫史與藝術理論,兼及書畫批評。

範美俊讀名畫(二):李思訓《江帆樓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