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馬修·巴尼來了!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

馬修·巴尼來了!

2019年9月27日,“馬修·巴尼:堡壘”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該展覽是美國當代藝術家馬修·巴尼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展出其2016至2019年間所創作的最新系列作品。

《堡壘》拍攝於愛達荷州崎嶇的鋸齒山脈中,並延續了巴尼長期以來對風景的關注。對於巴尼而言,風景既是他電影中的場景,也是主題。《堡壘》以古典神話、宇宙神話和美洲神話探討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構成一幅描繪愛達荷中部地區的複雜肖像。與巴尼之前創作的大多數電影一樣,《堡壘》中沒有對話;但與此前創作相比,巴尼在這部影片中實現了一個關鍵的轉變:他在影片的敘事中更充分地融入舞蹈元素,讓影片角色透過舞蹈進行交流。在整部電影中,角色的行動被編排成舞蹈動作,以此對與野生生物的相遇進行迴應、暗示與詮釋。

那麼,影片還是一如之前《懸絲》、《重生之河》般晦澀難懂嗎?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展覽海報

關於展覽:

本次展覽於1800平方米的UCCA大展廳,由UCCA與馬修·巴尼工作室共同設計的空間內呈現。本次展覽呈現了一部時長兩小時的同名影像作品,影片圍繞著發生在美國愛達荷州鋸齒山脈狩狼的故事,交織展現了與狩獵相關的神話傳說和藝術創作。同時,亦將展出與影片相關的5件巨型雕塑、50餘件雕版與電鍍紅銅版作品,以及藝術家參與創作的展覽作品圖錄。

此次展覽的新作延續了藝術家過去十年間在創作媒介上的顯著轉變——從早期作品中使用的塑膠與凡士林,到《重生之河》中別具一格的鑄造金屬。巴尼將傳統鑄造工藝與全新電子科技,以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科技相結合,創作出兼具形式與媒介複雜性和敘事密度的藝術作品。例如,展覽中的5件巨型雕塑便由從鋸齒山脈被燒燬森林裡獲得的樹木演化而來。藝術家將熔化的紅銅與黃銅澆灌於樹木內,任其在樹幹中流淌,創造出展現樹木內部核心的獨特金屬鑄品,而這每一件將樹木殘存部分融入其內的雕塑均成為了記錄愛達荷州面貌的真實痕跡。在本次展出的5件雕塑作品中,亦包含一件藝術家為UCCA建築空間特別定製,此前從未展出過的雕塑作品。

展覽同時還囊括了巴尼在拍攝影片《堡壘》時製作的銅版作品,以及一系列描繪電影中意象(如鋸齒山脈風景或林中時隱時現的狼)的電鍍銅浮雕。電鍍紅銅版作品是以藝術家在電影製作過程中開創,之後又在工作室內進行拓展與精煉的工藝手法創作。在運用這一極具實驗性的創作工藝時,藝術家先將影象雕刻在表面覆以瀝青的銅版之上,接著將銅版浸泡在酸性電鍍銅溶液中,並使之接收電流;這一過程使雕刻線條的邊緣形成一層銅金屬,而之前刻畫的影象也得以在銅版上呈現。透過改變電鍍槽內的電流、熱量、化學成分濃度等條件,藝術家對每一幅畫面都進行了獨一無二的轉化。電鍍槽中最長的銅版上新形成的銅金屬覆蓋雕刻於銅版之上的圖畫,將雕版畫轉化成為原有影象幾乎被完全掩蓋的抽象浮雕藝術品。

展出的作品包括: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狩獵神話)2018

電鍍紅銅板與醋蝕銅鏽、瀝青塗層、紅銅與焦松木框

41。9×48。3×4。8 cm(帶框)

作品由藝術家和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提供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狄阿娜)2018

紅銅雕版、瀝青塗層、紅銅與焦松木框

38。4×31。8×5。1 cm(帶框)

作品由藝術家和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提供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狄阿娜》2018

機械加工與鑄黃銅、機械加工與鑄紅銅

442 × 487。7 × 160。7 cm

作品由藝術家和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提供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射擊臺上的狄阿娜》2018

電鍍紅銅板與鑄紅銅支架

139。7 × 114。3 × 114。3 cm

作品由藝術家和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提供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侍女》2018

機械加工與鑄黃銅、機械加工與鑄紅銅

312。4 × 628。7 × 288。3 cm

作品由藝術家和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提供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麋鹿溪山火》2018

美國黑松;鑄紅銅、鑄黃銅和鑄鉛;澆築成型的聚己內酯

99。1 × 1084。6 × 266。7 cm

作品由藝術家和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提供

關於影片《堡壘》:

展覽中最重要一個作品,是一部長達兩小時14分鐘的長電影。同名影片《堡壘》分為6個章節,以及6個主要角色, 藝術家扮演的雕版師,也是以為林業局護林員,他在巡視山林的途中發現了主角Diana及侍女一行人——也就是羅馬神話中Diana女神和她的寧芙侍女的現代化身,雕版師將每日追蹤Diana的所見雕刻在銅板上,晚上來到第5個電鍍師所居住的拖車中,電鍍師幫助他將這些銅板浸泡在電解液中,連通電流,銅板在電解液中發生化學反應——也就是在展廳中看到的大部分電鍍銅蝕刻的作品的實際製作過程。

Diana在侍女的伴隨下,每天在山林中追捕一頭灰狼,雕版師在其後尾隨並用銅板記錄。在影片的後半部分,雕版師在小鎮中荒廢的退伍軍人協會中偶遇獨自排練的圈舞者Hoop Dancer,也就是第六個角色。在第六天的狩獵中,Diana最終獵殺了灰狼,雕版師則將灰狼的皮剝了下來,影片的結尾,幾十只灰狼衝進電鍍師的拖車將其撕毀,電鍍師則在月蝕的天空下跳起溝通天地的舞蹈。全片沒有對白,整個影片透過接觸即興式的舞蹈作為語言,兩個侍女在影片中的舞蹈時而作為溝通的訊號,時而作為狩獵情節發展的預言。展覽中的5件巨型雕塑,其中四件是化自電影的主角Diana及其侍女,另外兩件來自鋸齒山脈中兩條小溪流域發生的山火中燒焦的樹木,第五件作品sawtooth battery鋸齒山炮臺是馬修•巴尼專門為UCCA大展廳獨特的空間而定製的雕塑,高度達到10米36。其他50多件電鍍銅蝕刻作品,透過化學反應的時長變化,畫面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它們都是來自6次狩獵中的場景。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放映現場

從展覽的4條線索來梳理一下《堡壘》。

第一條線索:

關於Diana和Acteon的神話。

Diana是古羅馬神話中代表貞潔、狩獵和月亮的女神,是宙斯之女,阿波羅的孿生姐姐。她從小就向父親宙斯許諾要做永遠的處女,同時向他索要了弓箭、所有的山脈和20個寧芙侍女。狄安娜手持弓箭,由獵狗伴隨,與侍奉她的寧芙侍女在山林中以狩獵為樂。這副是提香的畫,根據奧維德的《變形記》記載,阿克泰翁偶然地看到狩獵女神狄安娜在山中沐浴的場景,狄安娜在盛怒之下將其變為牡鹿,被阿克泰翁自己的50只獵狗殺死。這個故事在古代歐洲非常有名,常常出現在詩歌、繪畫等藝術中。另一幅提香關於這個神話故事的畫作,在作品中,馬修•巴尼飾演的雕版師是阿克泰翁的化身,Diana及其侍女分別是狩獵女神Diane和她的寧芙的化身,只是故事結局和阿克泰翁的並不一樣。所以這個神話故事其實是整批作品的一個最外層的敘事框架,承載著內部的其他多條線索。

第二條線索:

故事的背景位於美國西部的愛達荷州。

馬修•巴尼於1967年出生於舊金山,在7歲前都生活在那裡。7歲那一年,他們就舉家遷往愛達荷州的首府博伊西,自1973至1985年,也就是從7歲至到高中都生活在那裡。愛達荷的主題在他創作的很早期就開始出現,例如《Cremaster 1》中的體育場就是在博伊西取景。隨著他的成長,他對愛達荷的興趣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對鋸齒山,以及不歸河流域的荒野產生了興趣。他認為鋸齒山脈地區,與周邊類似的山區相比,地形要更加險峻,山谷更深,使得天空的視野也更加狹窄。他在一段訪談中提到愛達荷的風景對他創作的影響,也在不斷地產生變化,他認為在《懸絲》中,這種處理方式是更加藝術性的,而到了《重生之河》,他開始從更為自然主義和神話學的方向來處理與愛達荷的關係。透過電影的方式,馬修•巴尼呈現了他心中愛達荷州的形象以及它所蘊含的力量和緊張局勢。他認為愛達荷州中部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區。它的風景和這個特殊地理環境可以作為各種敘事和主題的載體,博伊西是美國相對偏遠的地方。所以這裡的政治爭論經常具有神秘性,比如說關於狼群和山火的討論。這些事件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一直以來他總想創作一部電影去討論這些主題——也就是一個“圍繞著政治爭論、但並不是政治藝術的電影”。愛達荷州早於145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紀錄。早期主要是印第安人,聚居於州的南北,美國獨立後,該州屬於未被開發的化外之地。1848年淘金熱,成千上萬的淘金者路過該州,去往加州;至1860年,在愛達荷北部發現了金礦。1863年愛達荷州正式成立;1890年加入聯邦,為美國第43個州。從地理位置上說,愛達荷被東北邊的落基山脈以及西南邊的高原沙漠所隔離。在藝術家所生活的1970年代與80年代,那種隔離感更加顯著,藝術家曾經說“一個想要知道山的另一邊正在發生什麼的青少年來說,這是一個挑戰。”“堡壘”中圈舞的表演地點被安排在象徵著愛國主義的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圈舞是印第安文化中相對現代的一個文化形式,它的存在為影片加入了另一層與美國西部的聯結:也就是歷史上對美洲原住民及其文化的壓迫和摧殘。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截圖)2018

影像,134分03秒

作品由藝術家、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

洛杉磯 Regen Projects 畫廊和倫敦賽迪HQ畫廊提供

第三個線索:

狼群和堡壘/槍支文化

談到80年代的愛達荷,當時最不能忽視的政治議題,是關於狼群放歸計劃所展開的激烈討論。也就是這批作品的第三個線索,狼群,堡壘和槍支文化。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狩獵與捕殺之後,狼在美國一度瀕臨滅絕,到了20年代,黃石公園地區的狼就基本被趕盡殺絕了。經過了十幾年的的立法與公開辯論,美國國會為此釋出了恢復狼群的《環境影響宣告》,可以說是當時最受公眾關注的議題。這個議題矛盾的兩級是,一旦將狼群放歸山林,畜牧業者擔心狼會摧毀牧群。獵人與戶外裝備商則擔心狼群會影響獵物數量,而西部各州的野生動物局每年也依靠出售狩獵許可證獲得營收。雖然放歸狼的政策得到了透過開始實施,但是矛盾又進一步激烈化和複雜化。有人認為狼群放歸會影響麋鹿繁衍生息,另一些人則認為狼的存在可以使麋鹿數量下降,間接保護植被和生態。再加上媒體和環保人士的參與與宣傳,整件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然而狼群的這些作用絕大部分都是臆斷,它們最終都彙集到同一個觀點上:狼擁有巨大的力量,而且能對人和環境帶來深遠的影響。馬修•巴尼在這次展覽的圖錄中收錄了環境學者Arthur Middleton關於狼群的研究。關於放歸狼群的爭議的背後其實隱含著美國政治中更嚴重的分裂,這也是電影和展覽題目堡壘的來源——Redoubt,可以解釋為:一個臨時的、簡陋的堡壘,或一個精神上的或思想上的堡壘。它還有一個來源,或者說是個專有名詞——The American Redoubt 美國堡壘。“美國堡壘”是2011年興起的極右派政治運動,一開始是在美國西北部的三個州(愛達荷、蒙大拿、懷俄明),其後蔓延至俄勒岡東部和華盛頓州東部,作為保守派、自由主義傾向(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安全避難所。這個極端主義運動呼籲人們遠離政府和都市生活,迴歸土地。

他們認為美國政府和社會即將要崩潰,而為了保護自己,他們需要遷移到人口最少的地方,比如愛達荷州農村。很多參與美國堡壘的人都住在鄉村裡,沒有電沒有自來水,跟社會完全隔離,就像狄安娜的露營地一樣。在這些人的心目中,這個地域可以作為他們生活的實際堡壘,也可以作為脫離現代文化的精神堡壘,藝術家也想透過這批作品來探討這種文化現象。當然這些隱居的人經常要依賴狩獵來過日子,也十分恐懼外界的干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就是馬修·巴尼所扮演的角色。他不僅是一個雕版師,還是美國政府林務局的員工,代表著這群人最厭惡的政府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干涉。對於這個群體來說,槍支在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槍支自由是美國最嚴重的政治爭論之一。因為在美國擁有槍支的人大約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30%,並主要集中在鄉村—美國鄉村的持槍率甚至可以達到60%。美國的NRA,全國步槍協會在這一個議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NRA的政治立場比較極端,認為購買槍不應該有任何限制。而NRA和其引發的政治爭論跟馬修·巴尼的電影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女主角狄安娜的飾演者是Anette Wachter,阿涅特·瓦赫特,全國步槍協會的射擊冠軍。所以槍支也成為了這一系列作品裡的重要索引。在狩獵過程中,他是作為直接連線獵手和獵物的中介——獵物包括狼和馬修·巴尼扮演的雕版師——槍也是狄安娜和大自然的中介,是她觀察世界的方式,子彈的形式也呼應藝術家的雕塑作品,紅銅的子彈與黃銅的彈殼、狄安娜的射擊臺,呼應雕版師的雕版臺、雕版作品的畫框也挪用槍支的形式。

所以從各種角度來說,槍支代表作品中二元對立的其中一面,而另外一面或許是藝術創作,或許是與堡壘相對的外在世界。整個電影可以看作這種隔離世界的生活方式跟外在世界的幾次碰撞與衝突。

第四條線索:

作品的創作過程——也就是電鍍,Electroplating/鍊金術和轉化。

在電鍍的過程中,藝術家首先要把雕版浸入化學溶劑裡面,並接上電流。電流與化學溶劑產生的反應會改變金屬表面的質地,過程充滿偶然性。此次展覽展出的電鍍作品是藝術家在拍攝影像作品的時候雕刻的,然後這些原版被數碼複製到幾張銅板上。每一塊銅板都被浸入電解液, 讓新的紅銅形式生長在上面。有的銅板浸入的時間比較長,也有一些時間比較短。浸入時間越長的,紅銅的附著物多一點,也更抽象。每個電鍍系列其中有一個盛放浸入電解液工具的金屬架,這些二維作品透過電鍍得到一種三維的屬性。每幅雕版會經歷五個狀態,每種狀態之間形成漸進的關係。電鍍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媒介,介於科技和神話之間。銅板浸入電解液的過程像洗照片的做法,都是用化學反應來造成形象的轉化。電鍍的這種神話色彩源自於鍊金術。在巴尼的藝術實踐中,也曾多次對鍊金術的概念有所指涉。這個概念來自於古代,並在中世紀歐洲得到普遍發展。可以說它是一種原始或沒有科學方法的化學。鍊金術師相信可以把非常普通的材料,比如說鉛,轉化成黃金。所以在西方文化裡,人會用這個概念來隱喻轉化、變形。巴尼此前的作品,《重生之河》(2014) 也跟鍊金術有關,在這一作品中是將糞便轉化成黃金。電影《堡壘》中電鍍師在她工作室書架上有幾本關於鍊金術的書,也暗示了它與電鍍轉化的關係。

在作品中體現為,狄安娜的形象被雕版師被轉化為銅版上的作品,再由電鍍師轉化為最後的電鍍效果成品。電鍍師在劇中就像羅馬神話中的先知一樣,是人類與自然,天與地的媒介。而五件大型樹狀金屬雕塑的製作過程更加的複雜,這些作品是有機性和機械性的結合。藝術家在鋸齒山脈附近,選取了一些已被山火燒焦的樹,他用電腦控制機器挖去樹心,之後將金屬澆鑄入樹成型,最終把外皮的木頭燒燬,留下凝固的金屬表現樹的內部形式。雕塑的底座都是根據來福槍的槍架製作的,作品的主要材質,紅銅/黃銅和鉛也是子彈的主要構成成分。

最終回到電影和雕塑的關係——在馬修巴尼的創作中,電影和雕塑是相輔相成的,電影為雕塑提供了一個豐富而厚重的敘事背景,雕塑成為電影另外一個層面的美學支撐。在觀看電影作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將雕塑的靜態美感和複雜的細節代入其中。馬修巴尼一直以來的創作風格是:史詩性的電影長片,複雜的符號指涉以及相互交纏的層層疊疊的敘事,和各種奇思妙想,形成一個自成一體的世界,那麼堡壘跟之前懸絲和重生之河比起來:是節奏更加沉穩、冷靜的一次呈現。

展覽現場: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藝術家現場對談:

馬修·巴尼 VS UCCA館長田霏宇

(節選自新聞釋出會現場)

田霏宇:

在剛才的介紹當中我們也提到了,在這個影片當中有不同的敘事視角相互交叉的,同時還有指示性,代表性的符號,所以想請您分享一下,您影片當中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創作的慾望還有我們對佔有的慾望和記錄這之間的交織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馬修·巴尼:

首先我想說這個作品的主題和領域以及它所發生的地點愛達荷州,我來講是我在成長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記憶的一部分,從這一點來說,這個作品和之前的作品都不太一樣,就在於這裡承載了很多我的記憶。那麼在這個作品當中我希望去表示,去描述和重現我對於這個地方特殊的記憶。

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這種來源,或者說思考的激勵和源頭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對這些繪畫、風景作畫的不同視角,比如說美國畫是從19世紀開始對美國風景作畫,包括美國在歷史當中西部發展,西部開發過程當中的一些線索。那麼此外還有來自歐洲的繪畫線索這兩種都是在我攝影和繪畫當中所關注到的線索。

在這兩種不同的思考線索當中,我也在思索兩者之間微妙的差別,我們對於土地,對於風景的擁有和持有感。比如說我們在人物塑造當中、人物角色描繪當中,在一個人物如果說站在風景之前,他似乎和姿勢上傳遞的是他對於這個風景和土地的保管和持有的感覺。那麼這個和19世紀的一些畫作,在那時候人物在土地面前或者風景和自然面前更多的是面臨新的沒有被觸控過,沒有被觸及過一片荒野的感覺,所以這兩者之間是有所不同的。

我就是從這兩種不同視角,帶有一些神學體驗來看的。還有這個關於愛達荷州這片風景和自然景觀我是非常熟悉的,我在這裡承載了很多兒時記憶,所以這個角度對於我來講佔有和擁有的關係又成為我在作品當中的關注點,既有我個人層面的聯絡和紐帶,也把這種個人聯絡、個人紐帶和個人記憶放在更大的本地的稍有一些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和背景下面,然後在這兩者結合基礎上希望能夠做出一個相對來講能夠有一些普世性反映的作品。

釋出會現場: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左起:藝術家馬修·巴尼、 UCCA館長田霏宇

田霏宇:

在這個電影故事當中,您對於雕版師還有Diana角色敘事當中比較特別的設定,能不能分享一下對於這個故事起初開頭和結束,似乎都是在畫作空間當中完成的,那這方面能不能給我們多分享一下?

馬修·巴尼:

事實上在敘事結構當中,我們看到雕版師是把自己所看到、所觀察到事情捕捉下來,然後透過繪畫的形式呈現,又把銅板上的繪畫交給電鍍師,讓電鍍師把畫作更加抽象化提取。所以從這個過程當中我想探索的是類似於宇宙學這種想法和思考,那麼在獵人或者捕獵的獵物,在敘事開始和結束時候,大家可以看到,在結束時候有這樣星座的場景。滿天繁星,那麼這個星座場景就聯絡到整個大宇宙的視角,所以說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把整個敘事結構能夠有更多的普遍意義和普世意義。而這裡電鍍師的角色是一個傳遞者、一個轉換者,從某種角度來講他把地上或者是土地上的事物轉換成天上的、宇宙的事物。他把非常具像的畫作轉換成更為抽象的一個具有宇宙意義的存在,所以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講,他的畫作不僅僅是畫作本身的概念,而能夠代表更多宇宙學的含義。

在講到關於畫畫,整個作品過程當中相互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也是不斷的在推動,不斷在演進和發展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電影敘事過程當中,還有包括我所做的這些巨型雕塑,還有5件雕版畫當中,都是以非常積極的畫作所開始的。那麼在這個中間可以說有一個類似於故事線或者故事版這樣的關係,其中一些視角是攝像機抓取的,似乎是以一種用畫畫來投射,來把整個故事線和故事視角所投射的過程,而且最後故事也是以繪畫來結束的,所以說整個故事結構開始和繪畫就是這樣兩端。

但是在做電影製作過程當中,包括我在實際雕版作品製作當中其實是把二維畫畫場景透過雕塑和雕版做成三維,最後是我自己的想法思考的這種呈現。哪怕是現在即便電影作品已經結束了,我仍然在用裡面敘事結構繼續在做這些藝術創作的作品,所以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田霏宇:

之前在我們交流過程當中,您講過這樣一種想法,就是您會從神話故事結構當中來獲得一種思考,然後從現在當下所生活的環境,所生活的語境,包括各種不同趨勢,不同錯綜複雜的政治的大背景下來提煉出這樣的故事和敘述的結構。

與此同時您又是生活在當下時刻的這樣一個人,並沒有完全隔離於當下的時刻,所以想聽一下您在這種語境下,你的作品功能的探討。還有不僅僅是這一個,特別關注到現在的這一個作品您是怎麼來處理或者怎麼來看待平衡自己作品和這個時代的關係。

馬修·巴尼:

在我做這個作品時候,我一開始所起源,所思考的就是剛才講到在愛達荷州的這段年輕時候的記憶。這段記憶對於我來講並不是很遙遠的記憶,在現在對於我來講也是歷歷在目。我記得在我還是一個10來歲年輕人的時候,當時在我們州有規範狼群的新政策,當時這個政策背後有很負責的因素,同時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生活的州在政治上如此分裂,在意識形態上也是如此。但是那時候對我來講太年輕了,所以我不足以理解所有錯綜複雜背後的一切。但回到現在來看,現在美國政治也是非常分裂的過程,我想說這種故事或者這種敘事結構也是我多年以來一直在探索的點,是我多年以來一直在所追求的,但是應該是在我的故事當中能夠反映到現在的,比如說美國現狀,政治分裂的一種對應和對映。雖然這麼說我不是想把這個政治化,這不是我的意圖,可能這中間有非常微妙的地方在。

首先我對於美國現狀的這種分裂的政治是感到,離我本人和個人非常貼近的主題,我想表達,但是我不想做成政治化作品所以我覺得我需要的是某種趨於中間比較微妙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可以來進行敘述和講故事,那麼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就用Diana這個角色,我覺得她能夠給我提供屬於中間的空間和中間的角色。

同樣我想有必要說的是,用Diana這樣一個神話的原形或者神話故事只是我的作品當中這些很多層中的一層,我所講的中間的空間或者方法當中他們起到這個作用當中一個部分的一個層次,其他的還有很多一些敘述的視角,敘述的層次和敘述的線索。

田霏宇:

所以Diana這個神話故事自然是這影片當中很多線索當中一個,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線索和視角。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藝術家馬修·巴尼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UCCA館長田霏宇

觀眾提問:

我想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古希臘神話裡有一個懲罰概念,我想問巴尼,變形的關係是什麼樣?有沒有對立關係?

馬修·巴尼:

在這個作品當中最明顯的變形就是把原來是二維畫畫作品透過電鍍和化學反應成為了電鍍雕版畫,這是一個在形態上的變形。同樣在這個敘事結構當中透過這位電鍍師,也實現另外一種變形,就是從原來地面上的東西變形到在天上去傳遞一種宇宙學,宇宙觀的視角。但是回答您的問題,這兩者之間並不是一個,或者是對立或者是一致的非黑即白的答案,我在裡面所想要探尋或者想要表達的可能是有更大的複雜性在裡面。

觀眾提問:

第二個問題,“孤立”和“被孤立”概念,在當下您是覺得這種孤立或者被孤立對個人或者對我們這個社會意味著什麼樣的關係?

馬修·巴尼:

那麼講到個人與世界或者說與周遭關係當中,對於我來講我小時候生活在大山懷抱當中,生活在山谷這樣一個孩子,從小時候我覺得我應該是感受到一種孤立感和隔絕感。但是對於我自己對人和山之間這種關係我覺得並不是一個,我建築碉堡要把自己隔離起來不和外界聯絡,把外界推出去並不是這樣一種關係,而是這種孤立感或者隔絕感更多所傳達的是這個世界或者周遭社會給我帶來的這種感受。

在我的《堡壘》作品當中,也傳遞著這樣一個雙層的意義。我對它的意義也投射在作品當中的山水之間,投射在作品之間的自然景觀當中。在前面策展人介紹當中講到在美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個思潮,但是這個活動或者思潮更多講的是要把自我給封閉起來,自我建立碉堡,不要屈服於政府控制,我們社群當中不要來接納或者接受政府的這種干預和影響。我覺得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堡壘》這個詞,或者含義也是比較有意思的點,所以這個角度來講作品是有兩種不同層次含義在裡面。

觀眾提問:

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因為您本人也在電影作品當中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而且本人在做這個作品和其他作品,包括拍攝過程當中有很多工作室作品,要和演員和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所以這個角度來講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作為孤立的、隔離的人和其他人之間又要產生關係,又要產生與外界溝通聯絡和互動這兩者關係和視角。

馬修·巴尼:

那麼我覺得對於常規的電影製作來看,或者比較常見的傳統電影製作和電影敘事及強度過程當中,往往更多追尋的或者抓取的是某一個人,某幾個人的個人故事,會非常關注其個人感情和情緒變化,但是在我的電影作品當中其實與其說其中主角是那幾個角色,我覺得更合適的說這個主角是那個地方,就是愛達荷州的地方,是這些角色所在的地方才是這個作品主角,而不是追蹤者個人表情或者個人情感變化等等。所以我所感興趣的也不是希望來表示某一個角色或者某幾個角色情感變化,我感興趣的是需要透過雕塑雕刻版畫的形式來體現和反射出這個地方,這片土地物質性。從這個角度來講,人物之間人的特性就弱化了,物體之間把他們看成物體之間物質性上關係的探索。

田霏宇:

最後一個問題講到我們在馬修·巴尼這些作品基礎之上做了一個群體作品,這個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進行了翻譯和釋出。

馬修·巴尼:

過去對於這些書或者說研究做法主要是把這個作為進行雕塑或者說電影製作其他的一些視覺產品的背景。但是在這個書的創作當中,在這個書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得以能夠邀請到各種不同領域的學者或者專家從不同敘事角度,不同層面來探討作品當中各個線索,這一點是非常獨特非常好的。

比如說作家Anette Wachter對於狼群文化的探索,還有講到編舞部分,更多的是整合性的,總攬性的對於從藝術史角度還有對於神化的參考,對於馬修作品進行整體批評,這些都是從不同層次不同視角對於藝術作品多視角探索,這可能也可以成為未來一種新的研究模式,也就是說不直接來探究藝術作品其本身,而是從不同的視角和不同領域的學者和研究者來評論批評作品,這一點是非常好的,而且這個書能夠讓我有機會聽到更多聲音看到更多評論,看到各種不同視角,這樣一個開放交流的事情是非常好的。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馬修·巴尼

Photo: Jessica Smolinski,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攝影:傑茜卡·斯莫林斯基,耶魯大學美術館

馬修·巴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野心且令人興奮的藝術家之一,他以《懸絲系列》(1994-2002)等史詩般的作品而聞名。影片《堡壘》以及收錄了藝術史、舞蹈理論和環境研究領域內重要學者論文的相關出版物印證了藝術家廣泛的興趣。展覽策展人、馬薩諸塞州威廉姆斯學院美術館館長、耶魯大學美術館前高階副館長及小西摩·H。諾克斯現當代藝術策展人帕米拉·弗蘭克斯表示:“巴尼所參照的知識和美學框架非常廣博,從古典神話到美國西部的民間傳奇,從現代編舞到當代美國原住民的圈舞,從環境科學到野生生物學、藝術史、宇宙學、電化學和鍊金術均有涉獵。藝術家在對材料的運用和作品的創作上同樣別具冒險精神,他還專門為《堡壘》這一作品而發明了新的澆鑄和電鍍方法。”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表示:“UCCA很榮幸呈現馬修·巴尼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巴尼以其在創作的敘事、形式和技藝方面的持續創新,自90年代起,一直為中國當代藝術家提供重要的靈感和參照。我們非常高興能透過這次展覽為觀眾介紹藝術家最新系列的作品,其呈現方式與我們大展廳的空間特質相呼應,同時我們將與耶魯大學美術館展開密切合作。”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月12日。“馬修·巴尼:堡壘” 展覽期間,UCCA將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公共活動,對馬修·巴尼的作品《堡壘》所指涉的龐雜知識體系、多元藝術形式,以及藝術創作理念進行全面解讀與探討。另外,在整個展覽期間,馬修·巴尼此前創作的著名影像作品《懸絲系列》和《重生之河》亦將在UCCA再次上映。伴隨影片的展映,UCCA還將推出眾多學術對談和表演藝術交流活動。

圖、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鍊金術、神話、神秘主義……

馬修·巴尼作品裡都有。

目刻薦書

鍊金術與神秘主義

塔森圖書館系列

進口英文原版

宗教及神秘圖案插畫集。作者Alexander Roob不主張也不否認鍊金術與神秘主義的信仰存在,以引人入勝的描述,帶領讀者橫跨中世紀的基督教神秘主義,進行一趟最神奇的鍊金術之旅,從醫學、化學、光學和色彩理論等技術層面解釋鍊金術。

小開本,576頁,重1。5公斤,價效比高。

書的模樣: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內頁範例: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掃碼購買: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堡壘》的多重敘事 | 馬修·巴尼個展 & 北京UCCA

目刻藝棧,現已有優質正品藝術畫冊、美學、生活相關書籍400多冊,且不斷上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