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的中醫:疾病無絕對的表裡寒熱虛實

水火未濟是什麼徵兆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1

何謂病?荀子有句名言:性傷(指生理功能受到損害)謂之病(《荀子·正名》)。

有病常有症可察,也有無症可察者,有症就必有病。症者,徵兆也,凡病人所產生異常感覺和客觀反映即是,又系醫生辨證論治的憑據。

八綱,是認識疾病,辨別證候,指導治療的基礎大法。它萌芽於《內經》,奠基於《傷寒雜病論》,成熟於明清時期。闡發經義承上啟下,代有發展,醫學之源流也。

表、熱、實屬陽;裡、寒、虛屬陰。進行明確歸類之功,首推程氏鍾齡。臨證時,細辨八綱,醫者之責。

八綱重在相對,大夥皆知,八綱無絕對,似乎不勝了了。因而前者,諸賢多有精闢論說;而對後者,殊少明文闡發。愚者一得,試圖補其短,提出共商。

2

表 裡

人身有形有能有神,總不離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裡中有表,表中有裡。若要截然劃分表裡,是否妥當?

“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經訓在此,豈可惑乎!

表裡,可指部位的淺和深;可指相鄰臟腑之間的配屬,如肝與膽,脾與胃;可指氣化功能的緊密聯絡,如肺合皮毛,肺與大腸。

經絡縱橫全身,氣血執行不息,是形成表裡關係的根本所在。

人患病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寒邪多從皮毛而入,溫邪多從口鼻而進,雜病多從內而生,都必有所傷之處。或從外而至於內,盛於內;或從內而至於外,盛於外。

傷寒表實有嘔逆,太陰風溫用銀翹平劑。表證雖一,寒溫互異,均兼裡症。

探其理,大抵有二:一、外受之邪,少傷肌表,多傷臟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二、無論邪傷何處,邪正相爭之勢,必然導致全身應變,而成表證。

傷寒由表傳裡,溫病由衛及氣,均可成大熱,大煩渴,不惡寒,反惡熱,脈洪數的裡熱證,未必與表無關麼?無熱,惡寒,脈沉之裡寒證,又何能離表呢?“有諸內,必形諸外”。

表與表證,裡與裡證,表證和裡,裡證和表,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表裡是指相對的部位;表證和裡證是指某些特定的脈證;表證和裡,裡證和表是指內在的生理病理機制。

據此而論,那種“表證就病在表,裡證就病在裡”的看法是欠妥的。表裡同病與表證和裡,或裡證和表之間,也不宜劃等號。

麻黃湯中的麻黃辛溫發表,杏仁苦降行裡;四逆湯內的附子大辛大熱,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溫脾腎之陽,內逐寒溼,外散風寒,可為佐證。

3

寒 熱

人之有生,體內外環境統一,全賴氣化,動而不已,生化無窮。

常人,陰平陽秘,生化之機,保持動態平衡。但有偏陰偏陽之人,偏強偏弱之時。病時,邪正相爭始終,以致生機紊亂,變化複雜多端。

概括言之:從病性論,不外寒熱;從正邪論,不外虛實。字僅四個,涵義深廣。

寒與熱,虛與實,均相反相依。一般地說,相反易明白,相依較難理解。

寒能生熱,熱中有寒;熱能生寒,寒中有熱。虛能變實,實中有虛;實能變虛,虛中有實。此類證情,屢見不鮮,何耶?

寒熱本言病性,由邪氣引起,隨正氣決定轉歸。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因果不一;人之傷溫邪,則為病熱,因果一致;又有同時同地同患時行感冒,有的病熱,有的病寒,因果既統一又不統一。

前人雖有寒邪易傷人之陽氣,溫邪易傷人之陰精的說法,但寒溫二邪往往混雜為患,多少不定。

人的體質有常有變,或陰陽平衡,或偏於陰盛,或偏於陽盛。

陰陽平衡者,每隨寒邪生寒,熱邪生熱;偏於陰盛者,不論邪之寒與溫,皆多化寒;偏於陽盛者,不論邪之寒與溫,皆多化熱。後二者,乃“陽髒者多熱化,陰髒者多寒化”之理也。

寒能生熱,熱能生寒,病中更是多見。

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寒生熱也;“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此熱生寒也。

上述討論,說明醫理哲理能互相貫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

內傷病,可由外邪入侵,損害臟腑;七情過度,鬱結不舒;生活無常,房室勞傷;氣滯血瘀,痰飲食積等因而成。

凡此種種,邪正相爭,形氣俱盛則生熱,寒邪亦被激發生火;形氣俱虛則生寒,邪熱亦被冰凍化寒。

形為氣之體,氣為體之用,體為陰,用為陽,體用陰陽俱盛,則成熱證,體用陰陽俱虛,則生寒證。

總之無論外感內傷,百病皆生於氣。

正與邪都屬於氣,相爭不休,實時則熱,虛時則寒,亦即氣有餘者熱,氣不足者寒也。

氣為陽,其性善動善行,有餘於此,必不足於彼;有餘於彼,必不足於此,有餘為熱,不足為寒。寒中有熱,熱中有寒,就無須贅言了。

靈活的中醫:疾病無絕對的表裡寒熱虛實

4

虛 實

研究虛實,至關緊要。虛補實瀉,為證治的不易大法。致虛之源,在於正氣被奪;致實之因,在於邪氣盛。

正氣,泛指維護健康,防治病邪的內在因素的總稱,如精、氣、血、津液等。邪氣,不正謂之邪,一切損害健康的體內外因素都屬於邪氣。

從正邪對人體的利害角度而言,正氣無過強過多之理,邪氣無過弱過少之論。

邪盛正強,才成實證;邪盛正弱,或邪正俱弱,才成虛證。唯有正邪相爭,才能導致疾病的虛實二證。不言而喻,正和邪是決定虛實二證的根本對立力量,缺一不可。

由邪盛正強轉為邪盛正弱,實變虛也;若正氣又轉強盛,虛變實也。若正盛邪弱,則又為疾病向愈之機。非我所創見,淵源於“虛則太陰,實則陽明”之理。

病損之處,必是正氣聚積之地,抗拒病邪也,或在髒、或在腑、或在經、或在脈、或在氣、或在血,可成虛證,可成實證,但絕無純虛證,純實證。

若有,則無正邪可言,就違背了“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的基本原理;若有,又怎能由虛變實,由實變虛。

不可否認,臨床上確有典型的虛證實證存在,如少陰病的四逆湯證,陽明病的大承氣證。前者,回陽救逆,為補陽法,意在扶陽以驅寒邪;後者,急下存陰,為瀉熱法,意在攻逐熱邪以救陰津。

試問,若是純虛而無實,或純實而無虛,驅寒邪,救陰津有何義?

外感如此,雜病更是虛實交錯。

日久難愈,邪不去,正亦弱,正越傷,邪越留,互成惡性因果關係。賊邪盤踞之處,邪盛正弱,實中有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正傷體弱,難以制伏邪氣,虛中有實,“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也。五臟六腑,經脈氣血,相依為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升降出入,迴圈無端。

生理是病理的基礎,一髒有病,可傳他髒。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主疏洩,脾司運化,木鬱土呆。鬱為實,呆為果,為虛中之實。因脾旺不受肝之邪,虛則受之也。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生血,血生氣。氣虛則血虛,氣滯則血瘀,相反亦然。

可見,病之虛虛實實,彼此錯綜複雜,難以追本求源。

5

表裡寒熱虛實,張景嶽叫“六變”,徐靈胎叫“六要”,關鍵在於察其變,才能握其要。

任何疾病都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六變之象有明有晦。明中有晦,晦中有明。

明的,是辨證論治的天然指標;晦的,常系傳變的先兆,體現六變的內在牽聯關係。

善握明者,藥證相印,固然取效;善握晦者,尤多中肯綮,減輕病證,縮短病程。可隨機應變,可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較快恢復健康,對證、對病、對人都很有利。

治病求本,本於何?其說不一。

張景嶽有本於表、裡、寒、熱、虛、實之見。醫者,意也,貴在變通。通其理,變其法,活其用。

無明顯表裡證,而用表裡法的。

如本小冊中下肢慢性腫瘍一案,火溼毒,瘀腫痛,損傷肌表經絡,纏綿難愈。既無明顯表證可憑,又無明顯裡證可據,從何著手?

觀區域性、顧整體,見微知著。用羌辛芎芷升發陽氣,通經絡。黃芪桃仁益氣、活血、利水,芩連清火解毒。標本同治,以補助行,以行助補,相須為用。

不少外感病,每每表證為時較短,因病根在裡,外形於表也。此時只解表,不清裡,則不能“伏其所主”。吳氏銀翹散,雖有解表清裡之功,似嫌理明藥輕。

如本小冊風溫一案,惡寒無汗,高熱微咳,大便二三日未行,舌根苔厚,脈浮數有力。

表證未罷,內熱已熾,病在氣分,用麻杏甘石湯加味治之。清裡透表,宣上通下,裡清表自和也。

熱在氣分,熱毒壅結臟腑,化火傷陰最速,要“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必須早用芩連降火解毒,石膏知母清熱保津。通常情況下,可治癒一般溫病。

病在裡,時有表證者,本小冊“頸肩綜合症”一案,右上肢麻痛如觸電,病歷月許。炎夏復受外邪,嗇嗇惡寒,微熱無汗,身楚脈數,用麻桂各半湯加味治之。

意在升騰氣機,衝開鬱痺,通經脈,和營衛,祛風痰,逐邪熱,利水道。以升開之力,推動清降之效,升降復常,表解裡自和也。

因而,將發表藥均限於治表不治裡,上升不下降,亦未必盡然。

表裡寒熱虛實,錯綜變化,集於一病者,並不少見。如老年咳喘,經久不愈,反覆難治。

首因年邁體弱,正氣虧損於內,次因病深日久,損傷臟腑,再因累感外邪,不斷加重病情,形成本虛標實,寒熱錯雜,表裡同病的證候。

本虛者,虛在肺脾心腎;標實者,實在邪氣叢生。

肺虛,外難固護肌膚,易受六淫侵襲,或成風寒證,風熱證,或表虛,表實。

內難肅降,氣上逆為喘;水停成飲,滋生痰涎,多為寒;痰飲阻遏,肺氣膹鬱,可生熱;寒多熱少者,為寒中有熱,熱多寒少者,為熱中有寒,痰、飲、熱三者相互煎熬,又可化燥。

所以或咳痰清稀,或乾咳粘痰難咯,或喉中水雞聲。

脾虛,上乏陰精貫注心肺,下少精氣貯藏於腎,並能留飲生痰。

心虛,宗氣失主,氣滯血瘀,靜則氣餒,動則怔忡。

腎虛,氣乏根系,水無氣化,不能升清降濁,上為喘呼,下為水腫。“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餘常遵此經義,論治變化複雜病證。以咳喘為例,辨析理法,肺脾腎三髒,實為升降出入的樞紐。

肺主宣肅,法當開降。開能外散表邪,疏通鬱滯,內暢肺氣,利於化飲,滌痰,清熱;降能順氣降逆,亦能利於清火潤燥,有助收斂肺氣,引痰溼下行。

脾司運化,為肺之母;腎藏真元,為脾運之基,肺氣之根。損及脾腎,理應溫補,培本滋末。溫陽以散內外之寒,補氣以健氣化之功。能澄清生痰之源,能攝納上逆之氣,能利水消腫,寧心安神。

治則宜開中有降,降中寓開,溫而不燥,補而不滯,治標顧本,培本顧標,因人因證因時遣方用藥,配合得宜,可以協助升降出入恢復動態平衡。

近六十年來,我在臨床工作中,對於“有者求之,無者求之”,逐漸加深了理解。

在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求邪正相爭的盛衰情況,求六變外在的體現,尤其要求內在的聯絡和演變趨勢,求病人的心理狀態,求相應的治療方法,目的在於既治已現的病證,又療未現的內在演變,與此同時,決不可忽視良性心理的作用。

古人說“人身一小天地”,形象地說明了機體的統一性、完整性。

病邪損害機體,機體必然抗拒病邪的損害,充分體現對立統一的疾病觀,保持了祖國醫學思想的整體觀特色。

個人認為應深入闡發這個特色,並應深入闡發“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的經義,如此,將對教學和臨床均有補益,且可避免片面性等觀點對祖國醫學無形的不良影響。

懂中醫真好:手心的溫度就能治好多病

小時候,每當我們害怕的時候,只要握住大人的手,當手心的溫暖傳給我們時,恐懼就會消散。當我們吃涼東西,肚子疼的時候,只要大人將溫暖的手心捂在肚皮上,疼痛很快就會緩解。手心的溫度,總是帶著一份溫馨,一份神秘……

幾年前,我和一位修行的朋友聊天,我一邊聊天,一邊晃動脖子,因為前天晚上頸脖子受涼後一直不是很舒服,這位朋友告訴我,只要將手捂在頸脖子受涼的地方,一會暖和後,就不疼了。我試著捂了半小時左右,脖子果然就好了。這位修行的朋友告訴我,這手心的能量是很強大的啊!

1。用手心的力量來治病

此後我就經常觀察病人的舉動,看他們在有意無意中利用手心的能量來治病。

有些風溼病患者,雙膝關節疼痛,發涼,病人坐下來後,有一個習慣的動作,就是用雙手掌心捂住膝蓋,透過這個簡單的動作,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就會很快緩解。

外出活動,走路走累了,老年人喜歡坐下來休息時,用手捂一捂膝蓋,透過這個小小的動作,勞累的膝關節,很快又有力量走路了。

頭痛的患者,喜歡用手掌捂住頭痛的部位,將頭痛區慢慢的捂熱,頭痛就緩解了,有的甚至就治癒了。

當胃受寒後,出現胃痛,病人習慣的姿勢就是用手捂住胃部,慢慢的胃痛就得到了緩解,病情輕的甚至就治癒了……

2。手心的溫度真的很神奇

觀察多了,自然就會琢磨琢磨,為什麼就這麼普普通通的手掌,捂一捂就能解決很多呢?帶著疑問,我詢問當時教我這一招的長者。

他告訴我:手心這個溫度不高也不低,是非常溫潤祥和的,而且它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溫度,提供的是一種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能量,當身體的患處接受到這些能量的補充,自然就會得到修復,其抗邪能力也會增強,他比艾火溫潤些,而且又不會燙傷患處,所提供的能量而且幾乎等同於人體內執行的能量……

一個很普通的動作,經這麼一說,還真神奇起來!

有年冬天,妻子半夜受涼後咳嗽起來,而且還咳得很厲害,弄藥吃也不方便,於是我用手掌心貼在她的背部,明顯感到背部的面板是涼的,就這麼捂了不到十分鐘,背部就暖和起來,咳嗽也少了,捂了半小時後,背部微微出汗,也沒有咳嗽了,我便撤了掌。第二天也未見咳嗽,一次受涼引起的咳嗽就這麼治好了,我們笑稱這如來神掌還真不賴哦。此後這便成了我治療咳嗽的一個法寶——掌捂法治療咳嗽。

臨床上遇到咳嗽的小孩,我便常常建議小孩的父母運用此法,當小孩咳嗽時,無論寒熱,也不分虛實,只需要父母用手捂住小孩子的背心,暖其背心,微微出汗,就好似給小孩子輸送能量一般,這樣小孩子的正氣足了,抗邪能力就強了,病情自然就好轉得快了。

很多女性來月經時小腹發涼,疼痛,我在處方用藥的同時,常常建議患者晚上睡覺時用手掌心捂住丹田,每晚只需要捂一小時,小腹就會暖和起來,連續捂上半個月,宮寒症就可以治癒,下次來月經也就不痛了……

3。痛則不通

很多疼痛都是區域性的氣血經脈的不暢通所致,《內經》病機十九條其中一條就是: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而我們手掌心是勞宮穴,心臟的熱量正好透過心包經傳遞到這裡來,如果使用手掌來治病,還不如說是在用心治病更準確,這也暗合了《內經》之旨,想到這或許會問:身體的疼痛用手這麼捂上一捂,就會好嗎?身體內的寒,就這麼捂一捂,就會散嗎?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疾病,歡迎大家努力嘗試,用你溫暖的手掌,用你心中熱量,去治療自己和家人的疾患,這是一個非常安全,常常會給你帶來驚奇療效的方法。

4。秋冬常用的掌捂療

《黃帝內經》上講:“秋冬善病肩背骨節。”意思是說,秋冬天,會有許多人患肩背關節骨痛、膝關節屈伸不利等病症。

我們臨床上遇到這類病人,便會向他們推薦簡單易做又不花錢的掌捂療法,配合吃藥,療效非常好,甚至有時不需吃藥,便有效果。

比如肩周炎的人,例如右邊肩關節炎,我們會建議他們將左手掌心搭在右肩,每天晚上這樣做一個小時,期間不動、不言、不視,將心神收回來,這樣會有微微出汗的感覺,肩膀的寒溼便被排出來。

膝關節冷痛的人,餘老師會讓他將雙手掌心的勞宮穴對著膝蓋按捂,每天晚上一個小時,不聽、不言、不視。“寒從腳底生。”現代人飲食穿著原因,許多人都從腳生了寒氣,慢慢蔓延到小腿、膝蓋、甚至大腿、臟腑。

所以掌捂膝蓋的方法,可以截住從腳而生的寒氣往臟器蔓延。

“冰凍斷人種。”冰箱的普及,辛辣食物的泛濫,使許多人的胃經常承受著冰火兩重天的折磨。生冷瓜果,秋冬天仍喝冰水的年輕人比比皆是。所以我們臨床上循按人們的任脈時,常會感到肚臍周,及肚臍下小腹的冰涼感。說明這裡寒氣集聚得厲害。所謂“陽化氣,陰成形。”腹部經常處於冰冷的場,很容易生成腫瘤等陰性物質。

我們建議這樣的人用掌捂法散去肚臍周及小腹的寒氣。每天晚上一個小時平躺下來,用雙手捂在腹部冰涼的地方,不聽、不視、不言,專心內守著腹部,臨床上也收到良好的反饋。

或者現代常見的頸椎病,也可以用掌捂法,將一手勞宮穴對著頸椎,捂半個小時,左右交替,就是一個小時。專心內守精神在手掌心上,療效顯著,簡單方便。

家人有腰椎間盤突出的,腰痛的,也可以用掌捂法給家人緩解病痛。讓病人側臥或俯臥,將自己手心貼在痛處,兩個人都不要講話,將注意力集中在手掌心上,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哦!

5。掌捂療法要點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要將手心直接貼著需要治療的面板哦~!直接接觸面板!直接接觸面板!這些動作大家可以在床上進行,比較保暖!

大家注意了沒有,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每個方法,我們都強調了需要做到三個“不”!即“不聽、不言、不視”。

你可能會說,這樣好無聊,大家邊聊天,邊掌捂,時間過得快,或者邊看電視邊掌捂,也容易消磨這一小時。

但大家不知道,我們這個掌捂法的核心要訣,便是這三“不”!

現代人許多都是陰陽不調,寒熱不平衡的狀態。我們用的掌捂法,透過“不聽、不視、不言”,精神內守,達到靜的狀態,人的身心不妄動了,便開啟了人體寒熱對流系統,這時我們便可以用自身之熱療自身之寒。

所以這全身多餘的熱量,都透過手掌心的勞宮穴,去熨帖身體寒涼的地方,使寒熱對流,氣機流通順暢,轉了一個圈子,那麼疾病便會減輕甚至痊癒。

這種做法,便是古代的“導引”之法。

餘老師說:現代人頭面胸手熱量有餘,腰腹腿腳熱量不足,這樣是一個水火未濟的卦象,我們做醫生的職責,就是將這個水火未濟轉過來,使心火下降溫暖腎水,腎水蒸騰上濟心火,迴圈運化,寒熱對流,長此以往,自然平安健康,不藥而癒。

因為有心,自然秋冬不再寒冷,充滿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