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平:羅胖的稿子讓我看得不知所云,拆解羅胖的稿子,要學會反轉

糾謬怎麼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吳主任,ID:lixingleguanpa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絡

吳國平:羅胖的稿子讓我看得不知所云,拆解羅胖的稿子,要學會反轉

吳主任,您好。已是深夜,不知不覺看您文章兩三個小時,但還是不知疲倦。

主要看的是您去年寫的一系列關於得到的文章。

換了新工作,領導是從得到出來的,讓我們學習得到內容生產的方法,拆解羅胖的稿子。

坦白講,羅胖的稿子有時讓我看得不知所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七繞八繞才能說完,領導說,這是反轉的技巧,要學會用。越是看得暈暈乎乎,越是懷疑自己,是我理解有問題?模仿得到的寫作套路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更痛苦的是,即使按照領導的意思改了三四遍,領導覺得你寫的離得到標準差很遠,定義為“我認知深度不夠。”我越寫越迷糊,越寫越不敢下筆寫。

看了您的文章,才真的明瞭得到大部分內容的弊病:強加因果。而我看不出來,背後是常識不夠多,對正確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認識不夠,才沒有自己的判斷。

如同您說的,讀好書,深入閱讀和思考,沒有捷徑。感謝您這位近乎免費的老師,網際網路真好。

________________

感謝你的喜歡。還是忍不住要再說兩句。我以前說過,要是有閒情逸致可以一年365天點評羅振宇和得到,槽點太多。算他們幸運,我並不打算這麼幹。但緣分這東西就是這樣,既然你提到了,我就再說說振宇和得到。

羅振宇是不讀書的。很多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跟一個不讀書的人學習讀書學習知識,這件事本身就很荒謬。

自打羅輯思維這檔節目開始,羅振宇就是個創業者,不可能有時間去真的看書。每天的音訊也好,40分鐘左右的品質還算不錯的知識普及影片也好,都是別人寫好了,他念的。這不是他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分工,他親自寫稿就只是個寫手而不是老闆了。

後來有了得到,請了很多名師,真的假的都有,其中當然有好的,不多,但套路是差不多的,課程的標準化設計符合商業邏輯。羅振宇是一個販賣知識的老闆,在使用者體驗上確實鑽研過,他的著眼點並不是那些知識本身,他要考慮營收,他要流量,要想盡一切辦法讓飢渴求學的人有一種獲得感。

當然,這件事無可厚非。羅振宇和得到畢竟是知識付費的頭把交椅,至少目前是。這說明他的套路和營銷,尤其是對內容的篩選和製作方式是有效的。

再次拿出我個人最喜歡的類比,就是牙膏裡的薄荷。牙膏誕生之初賣得很差,因為人們並沒覺得刷牙有啥效果,直接拿刷子刷刷也行吧,為什麼要花錢買牙膏?直到有個天才在牙膏里加入了薄荷,刷完牙,薄荷帶來強烈的清新感受,一下子覺得牙齒乾淨了。但是我們都知道薄荷並不負責清潔。

羅振宇就是那個在牙膏里加入薄荷的人。羅振宇的全部心思都在研究比薄荷更帶勁的輔料。至於知識是什麼,能給使用者帶來什麼,都不如營收重要。

大家知道小罐茶吧,但未必知道杜國楹,就是小罐茶的創始人。杜老師之前的創業專案也都很經典,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8848鈦金手機都是杜老師的手筆。你可能瞧不上,但用我一個廣告業朋友的話說,全體中國人就像一塊大蛋糕,人家杜老師根本不貪心要服務大眾,咔嚓,精準切中屬於他的勺子人群,穩準狠,至於其他人怎麼看,根本不重要。

智商稅啊這那的,說這些都沒用。資訊從來不對稱,資訊也不需要對稱,市場就是來解決不對稱的。不偷不搶不搞欺詐,自願交易,能讓人自願掏錢就是本事。史玉柱老師也是個中高手。

什麼意思呢,羅振宇是個成功的知識付費品牌老闆,他創造的商品讓許多人自願掏錢購買,也是對著蛋糕咔嚓一刀切得精準。使用者掏錢並且樂在其中,體驗良好,其中的很多使用者都痴迷於平臺上的那些知識,對振宇心懷感恩。這是本事。很厲害,客觀上的厲害。

然後我們就該談一談主觀了。首先我跟羅振宇無冤無仇,沒有任何利益糾葛,但我們誠實點,是個人必定有喜好,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都很正常,甚至不需要解釋。我也不想假惺惺地說期待羅振宇能虛心接受外界批評,改進什麼的,人家沒這個義務,而且我算什麼東西呢。所以跟這些都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主觀看法。

主觀是我認為,我認為一個人不看羅輯思維不上得到,這輩子不僅不會錯過任何重要的知識,而且可以避免陷入“得到”的幻覺。在我看來(請注意,很主觀)得到上幾乎所有課程都是垃圾。本來挺好的東西,本來挺好的老師,被振宇從營銷的角度重新設計,味道全變。

要讓一個人在短期內,花點小錢似乎就收穫滿滿,這違背學習規律。但這又與當下熱衷於各種金句的潮流十分契合。什麼是金句,就是流行語但又似乎有些內涵,如果能押韻簡直就是鑲了鑽的金句。金句很適合用來武裝淺薄的大腦,畢竟在交流當中,蹦出那麼幾句看似高深的術語也是很能唬住人的。若是努力一點,多背一些金句,把各行業的各種結論記下來,這些就成了茶餘飯後閒聊的武器,整個人氣質都出來了。

從得到這家公司出來的很多笨蛋編輯,尤其那些設計課程的編輯,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首先就有一種職場精英附體的幻覺。他們覺得這世間的一切內容都應該用類似得到的課程那樣有他們理解的“深度”和結構。牙膏薄荷的量得加大。越冰爽感覺清潔效果越顯著。

其實普通人在工作中生產內容,比如文字表達這件事,最重要的是說人話,然後還追求條理清晰的話,就琢磨出個一二三的框架,最後就是把要表達的說清楚就行了。根本不是比拼文筆和結構創新,其實是一種態度問題,態度越老實越好,不要炫技。是否誠懇,正常人是能感受到的。

得到那些套路,尤其振宇的稿子,我早就拆解過很多篇了,不僅僅是強行因果,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條。而是把很多簡單的知識搞得狂複雜,具體的我在得到狂歡周幾篇文章裡寫了足夠多了,不贅述。

很大量時間和金錢緊跟得到學習的人,多少都沾了不說人話的影響。滿嘴的術語,但是細細琢磨始終不落地,完全不知道要說什麼,玄乎得很。如果你身邊有任何痴迷得到或者羅振宇的死忠粉,可以觀察他們的朋友圈和在群裡的發言,無論病情嚴重與否,症狀都很明顯。

說句得罪人的話,身邊痴迷得到的朋友,都不大正常。希望他們早日治療戒掉這個不良習慣。

這就是我主觀上完全不提倡一個正常人去跟羅振宇去跟得到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原因。別說花錢了,免費看腦子都會被整糊塗了,但學習者本人卻覺得是知識大餐,大滿足。

網際網路上有些評書或者知識串講,歷史故事什麼的,聽個樂呵挺好,如果喜歡看,比如看易中天老師的就很不錯。這些東西與得到的區別是什麼呢,前者告訴你這就是閒聊,我隨便說說,你隨便聽聽,很樸實的姿態。但得到是什麼,羅振宇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暗示,這是知識的海洋,這是系統化的知識。很多課程在結構編排上也很講究,真的像是在傳授知識。但與此同時,零門檻,誰都行,結果越沒見識的人越會被吸引。雖然沒有明說,一切設計都圍繞人性中的急功近利。否則如何讓人掏錢學習呢?

學習知識最核心的部分是什麼,不是直給結論,不是拎出幾個結論你記住就行了。是思考,是反覆的思考。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來自閱讀,也可以來自和優秀老師的互動對談,這是讀書過程最有益的部分。如果只看結論,大部分書看個目錄上的大標題和小標題就夠了。小說看個梗概也差不多了。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跟學習沒有半點關係,如果這就是知識,維基百科足夠用了,去查一下,都有。何必學習呢?

相比正兒八經的著作,對談和閒聊是很重要的,我們為啥喜歡看各種對談,因為很輕鬆,而且對談有一種親和力。得到上的課程哪邊都不靠,相比專著過於單薄和淺薄,都是為營銷而重新編排的,相比對談閒聊又端著一副鄭重其事的姿態,因為它的定位就是完整的課程。哪邊都不靠,毫無價值。

我身邊也有朋友是得到愛好者,十分痴迷。他們經常會說,你們能自己看書的當然不需要上得到,但它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專家幫你們讀書。聽起來有道理吧,如果有人幫你讀書,不是好事嗎?是好事。但問題在於他們是怎麼讀的。得到上有些課程是不錯的,判斷的標準就是不是在說人話。多數都不行,這個判斷不需要你去學完所有課,看羅振宇每期羅輯思維的內容和課程推薦的用詞,那種故弄玄虛的氣味藏不住。只有不明覺厲包裝全新的概念,哪怕生造一些詞彙也得讓這個課程看起來有足夠的深度。也就是說,得到從營收的角度來設計內容早就讓幫人讀書這件事變形了。

普通人真的對某個領域的知識好奇,甚至想試試自己是否有機會成為領域的專家,從零開始,老老實實看書,一個領域一本,都有非常不錯的教科書,自己精讀一遍,再附加一些通俗讀物(也就是我說的閒聊)足夠了。

學習這件事從來就不神奇,但試圖從得到上去得到,那就有點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