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交臂什麼指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讓文采更勝老子。代表做《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 曰:‘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 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 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 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 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譯】

孔子問老聃說:“有人從事於道好象很放達,認為可能轉化成不可,對能轉化成不對。名家學派有人說:‘堅白相離,是明擺著的道理。’象這樣的人可以稱作聖人嗎?”老聃說:“這樣的人如同官府小吏卜缸之官被他們的技藝牽累,疲勞形體困擾心神一樣。狗因有技能為人所拘繫,而成愁思,猴子因為動作靈便輕捷,被從山裡捉來供人玩賞。孔丘,我來講給你,這些都是你所不能聽到,你所不能言說的,凡有完全形體的人,無知無聞的為多,有形體心知而又能認知無形無狀大道的人,完全沒有,運動轉化為靜止,死亡轉化為新生,廢棄轉化為興起,這些都不是有意所為。有心之治理在於人為,忘掉了物,忘掉了天,稱之為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稱之為與天道同一。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將閭葂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 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 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 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 為處危,其觀臺多物, 將往投跡者眾。”將閭葂覷覷然驚曰:“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季徹曰:“大聖之治天下也,搖盪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 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譯】

將閭葂見季徹說:“魯君對我說:‘請您給予指教。’我推辭未得准許,就已經告知他了,不知道講得正確與否,請試著說給你聽聽。我對魯君說:‘一定要執持恭敬節儉之道,選拔錄用公正盡心盡力之類人才,而不要偏袒私情,這樣做民誰敢不和睦呢!’”季徹格格笑道:“如先生這樣的話,用於達到帝王之德業,如同螳螂舉臂阻擋車輪前進一樣,必定是不能勝任的。而且這樣作,就是自己使自己身處危境。看臺上陳列的物品多,將要前往觀看的人就多。”將閭葂十分震驚他說:“我對先生所說的話茫然無知。雖然如此,願先生講說其端倪,”季徹說:“大聖人的治理天下,使民心振盪鼓舞,使其完成教化,改變習悵盡滅其賊害自性之心,而使他們都進入無己無待絕對逍遙之心態,作到這些如循性自為,而民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如果能這樣,豈能尊崇堯舜之教民,而迷迷乎乎追隨於其後呢?願天下人有共同之德而心神安定啊!”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原文】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 井,抱甕而出灌,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 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 “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 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 俯而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 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於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 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 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其弟子曰:“向 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曰:“始 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 ,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 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託生與民並行而不知其所之 ,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 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 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 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反於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 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 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 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譯】

子貢到楚國漫遊,返回晉國時,經過漢水南岸,見到一位老者正在修理菜園畦埂,又透過開掘的隧道下到井底,抱著裝滿水的陶罐出來灌溉,水從罐中泅泅流出,用的力氣很多而所見功效甚少,子貢說:“這裡有一種機械,一天能澆灌一百畦,用力甚少而所見功效甚多,先生您不打算用嗎?”灌園老人仰起身望著子貢說:“那機械怎麼樣呢?”子貢說:“修鑿木料造成機械,前面輕後面重,用它把水從井下提上來,就象把水引出來一樣方便省力,水湧流很快速,它的名字叫桔槔。灌園老者聽後生氣變了臉色,既而又笑著說:“我從老師那裡聽說,有機械的人必定有機巧之事,有機巧之事必然有機詐之心。機詐之心存在於胸中,則純潔質樸之心就不完備;純潔質樸之心不完備,則精神生而不得安定;精神生而不得安定的人,為大道所屏棄不容也。你說的機械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以之為羞恥而不肯使用。”子貢羞愧低頭,躬身不能回答。過了一會兒,灌園老者說:“你是作什麼的呀?”回答說:“我是孔丘的弟了。”灌園者者說:“你不就是那位以博學自比於聖人,盛氣凌人以為壓倒眾徒,獨自彈唱哀歌來向天下人博取好名聲的人嗎?你能即刻忘掉你的聰明才智,譭棄你的形體,你就差不多近於大道了。你連自身都不能治理,你哪有閒暇去治理天下呀!你走吧,不要耽誤我做事。”子貢侷促不安改變臉色,失魂落魄一樣不自在,走了三十多里路之後才恢復正常。他的弟子們問:“剛才那個人是作什麼的?先生為什麼見了他變容失色,整天不能使自己恢復常態?”子貢回答說:“開始我以為天下只有先生一位聖人,不知道還有這類人。我聽先生說,行事要求合理,事業要求成功。用的力氣少,所見功效多,就是聖人之道,而今這些人卻不是這樣。執守大道的人德行完備,德行完備的人形體健全,形體健全的人精神完全專一。精神完全專一,才是聖人之道,與民眾一樣生活在世界上,而不知要往那裡去,茫昧深遠而德行淳和完備啊!功利機巧必然為這種人從心裡忘悼。象這樣的人,不合乎他的志向就不去,不合乎他心意就不作。即使天下人都稱譽他,而這些稱譽又與他的心志相符合,也高做地不予理睬;天下人都責備他,這些責備與他的心志不符合,他也不在意不理會,不去接受。天下人對他的非難和稱譽,對他不會增加和減少什麼,這就是全德之人吶!我不過是受世間譭譽左右而搖搖晃晃的人。”回到魯國後,子貢把這些告訴孔子,孔子說:“他是寄託修習渾飩氏之道術的人也;只知渾一之大道,不知有其他;只知治理自身,不知治理外界。這樣人心地清明至於純潔無暇,無為返樸,體悟自性而執守精神專一,以悠遊於世俗生活之中,你對這樣人本來就該表示驚異呀!而且渾沌氏的道術,我和你還不足以認識啊!”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 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 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苑風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 乎?願聞聖治。”諄芒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 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 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願聞德人。”曰:“德人者,居無 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餘而不知其 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願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是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 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溟。”

【譯】

諄芒將要去東方的大海,恰好在東海之濱碰見苑風。苑風說:“你要往何處去?”回答說:“將要去大海。”又問:“作什麼去呢?”回答說:“大海這個東西,不停地向裡面灌注也不會滿溢,不停地宣洩包不會乾涸。我將要去那裡漫遊。”苑風說:“先生無意去關懷天下之民嗎?希望聽先生講聖人治世之道。”諄芒說:“聖人治世之道嗎?就是官員們實施政事沒有不合時宜的,選拔舉薦時不會漏掉有才能的人,完全明瞭事物之實情並按應當作的去作,一切行為之言論都如出自民物本性,故而天下之民自動歸化,只需顧盼揮手示意,四方之民無不盡數而至,這就叫聖人治世之道。”“希望聽您說說德人。”諄芒說:“所謂德人,居處和行動都不思慮什麼,心中不藏有是非美惡觀念,四海之內都受利就喜悅,都滿足就安寧。悲哀惆悵的樣子象嬰兒失去母親,心不在焉的樣子象行人迷失道路。財用有餘而不知是從哪裡來的,飲食充裕不知是由哪裡得到,這就是德人的儀態。”“希望聽您說說神人。”諄芒說:“至上之神人用光來觀照一切,與萬物共生滅,就是觀照空明。捐棄生命以窮盡物情,與天地共樂而萬事隨之銷亡,萬物復歸本性,這就是天地人物渾然一體,無有分別的混冥。”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後治 之與?”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有虞 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燋然, 聖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 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 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譯】

門無鬼和赤張滿稽觀看周武王伐紂之軍隊,赤張滿稽說:“不及虞舜禪讓好啊,所以遭受這樣禍患。”門無鬼說:“天下完全治理後有虞舜之治呢?還是動亂而後有虞舜之治呢?”赤張滿稽說,“天下完全治理是人們的願望,又何須有虞氏再來恰理!有虞氏是在人患頭瘡才去治療,禿了頭才給戴假髮,病重了才給找大夫。孝子把藥進獻給生病的父親眼用,臉色因憂愁而憔悴,聖人以此為羞。至德的時代,不崇尚賢才,不任用能者,君主如同樹梢上的細枝,民眾如山野中自由奔跑的野鹿,行為端正而不自知是義,彼此相愛而不自知是仁,誠實不欺而不自知為忠,言行得當而不自知是信,無目的任性而動又彼此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而不自以為是賜予。因此所行沒有形跡,事蹟沒有留傳下來。”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 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 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謂己道人,則勃 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 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 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也,愚之 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終身不 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 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 ,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 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 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 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 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譯】

孝子不奉承他的父親,忠臣不餡媚他的君主,這是臣子中最高的品德,父親所說的就認為對,所行的就認為善,這就是世俗所說的不肖之子;君所說的就認為對,所行的就認為善,這就是世俗所說的不肖之臣。然而不知這些難道是必然的嗎?世俗之人說是對的,就認為對,說是善的就認為是善,就不稱之為制媚之人。難道說世俗之人就一定比父親更威嚴,比君主更尊貴嗎?如果阿人說你是諂媚之人,就一定會生氣變了臉色;說你是溜鬚巴結之人,就一定會發怒變臉。然而你一輩子在諂媚人,一輩子在巴結人,你彙集譬喻修飾言詞以聚集眾人,有諂制媚之實,不連坐諂媚之罪,是始終本末不一也。垂示上衣下裳,為服裝加上色彩文飾,變換著表情神態,用來討好逢迎世人,而下認為自己是諂媚;與世俗之人為同類,彼此是非觀念相通,而不認為自己是世俗之人,真是愚蠢至極了,知道自己的愚蠢,不是最大的愚蠢;知道自己迷惑的,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輩子不覺悟;最愚蠢的人,終身爾知曉。三個人同行而有一個人迷惑,所要去的目標還可以達到,迷惑的人少;如有二個人迷惑,就會徒勞而達不到目的,迷惑的人多也。而今天下人都在迷惑,我雖有祈求嚮往,也不可能達到,不也是可悲的麼!高雅的音樂不入於市井裡巷下層人之耳,折楊、皇華一類通俗樂曲,他們聽了就會心而笑。所以不同於世俗的言論不能留在眾人之心中,至道之言不能顯示於外,世俗之言勝過一切。把二缶一鍾放在一起奏樂,鐘聲就被擾亂,得不到最適合的樂聲了。而今天下人都迷惑,我雖然有祈求嚮往,又怎麼能達到呢!明知其不能達到還要強求,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棄而不去推究。不去推究,誰又與你一道優思呢!醜陋的人半夜裡生個兒子,急速取燈火來照看,匆忙急迫,唯恐孩子象自己一樣醜陋。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於溝中之 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蹠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 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燻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 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鴞之在於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內 支盈於柴柵,外重纆繳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 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譯】

百年之巨木,剖開作成犧尊,用青黃色彩加以文飾,截下不用的部分丟棄在溝裡。把犧尊和棄在溝中的斷木相互比較,則兩者之美醜是有差別的,然而在喪失本性這一點上則是一樣的。歷與曾參、史鰍,他們在踐行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方面是有差別的,然而在喪失人之自然本性上是相同的。造成喪失本性的有五個方面:一是五色擾亂了你的眼睛,使眼睛不明:二是五聲擾亂了你的耳,使耳不聰;三是五種氣味薰壞了鼻子,使氣味上逆傷害頭腦;四是五種味道汙染口腔,使口腔受傷得病;五是因取捨得失擾亂本心,使自性輕浮躁動不能持守。這五方面都是自性的禍害。而楊朱、墨翟之流卻在用力炫耀自己,以求超出眾人,而自以得道,這不是我所說的得道。得道者還在受困執,可以叫作得道嗎?如果是那樣的話,鳩鳥被關在籠子裡。也可以稱為得道了。況且取捨聲色象柴草一樣充塞於內,戴著鹿皮製作和裝飾翠羽的帽子,腰間插著笏板,繫著寬而長的大帶,以這些約束於外。內心為取捨聲色充滿,就象被籬笆阻隔一般不得通暢,外面又為繩索重重纏繞,在繩索纏繞中睜大眼睛,還自以為得了道,如果這也算是得道,則罪犯被反綁二臂,用木棍把手指夾起來,虎豹被關在籠子裡,也可以算作得道了。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十八講外篇·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外篇·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