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吳勉何澄歸莊圖片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是十三世紀後半葉以蒙古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自五代以來分裂達三百餘年的中國。元統治全國89年後,於1368年為明朝所滅。

蒙古建國初期是奴隸制國家,忽必烈建立元朝時,基本轉化為封建國家,但仍保留著一些奴隸制傳統。故,總的來說,元時的生產未能超過南宋時的最高水平。

但,元朝的統治階級極端奢侈,統一全國後強徵大批的工匠,建立起龐大的官手工業(下篇再細說),為宮廷、貴族、官吏製造各種用品和豪華手工藝品。

蒙古初期橫跨歐亞,客觀上發展了東西經濟交流。統一後,南北經濟交流的障礙消失,又繼承了南宋開拓的海路東西交通。在這樣的背景下,元代某些手工業和對外貿易有較大的發展。中國封建經濟在元代經歷了破壞、停滯的同時,在某些方面卻獲得了發展。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朝統一中國後,對南北方採取了不同的政策,把轄區各民族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國人(蒙古人)、色目人(最早被蒙古征服的西域和中亞各族人)、漢人(原金朝轄區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和南人(原南宋轄區的漢人)。不同等級的人在政治、經濟、法律上的權利地位都不平等。這使得分裂期間形成的南北文化差異仍然存在。

南人在四種人中地位最低,文人入仕機會很少,主要的出路是坐吏和學官,很多文人在仕途無門的情況下,轉而致力於文學藝術。

這時的南方仍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南方的文人畫家發展了寫意畫,別創新風,逐漸成為元代繪畫的主流。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錢選 《宋太祖蹴鞠圖》

元代,雖只歷時僅九十年,但它在繼承唐、五代、兩宋繪畫藝術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大的進步。

元代文人繪畫興起,重筆墨情趣,突出作品的文學性,著重體現詩、書、畫的進一步結合。元人畫把繪畫的形象和構圖、書法的筆趣和動態、詩文的意境和哲理融合在一起,抒發作者的襟懷,以感染觀者。

它以寫意為主,形象比寫實畫簡單,但其內涵卻是豐富而多層次的,是多種傳統文化的綜合。文人畫以貌取神,借自然景物抒發主觀情趣與思想,這與宋畫對自然的刻意求工求形形成鮮明對比,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元代人物畫

元代文人畫家中擅長道釋人物的比較少,主要有錢選、趙孟頫、任仁發、張渥等人。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錢選 《西湖吟趣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錢選的人物畫傳世的有《柴桑翁像》、《蹴鞠圖》、《西湖吟趣圖》等。他所畫的人物用“遊絲描”,並沿衣褶烘染淡色。風格古樸淡雅。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趙孟頫 《老子像》

趙孟頫畫道釋人物的作品有《紅衣羅漢圖》、《老子像》等。他畫人物有白描、設色兩體,前者筆法圓潤流利,後者工穩古豔,而人物姿態寧靜嫻雅而不誇張。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任仁發 《五王醉歸圖卷》

任仁發擅畫著色人物、鞍馬和山水花鳥,代表作是《張果見明皇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張渥 《雪夜訪戴圖》

張渥在元末以擅李公麟派白描人物而得名,傳世的有《九歌圖》三本。構圖簡潔緊湊,筆法清勁圓潤,工緻而秀雅。

元代服務於宮廷的職業畫家有何澄、劉貫道、王振鵬等,民間畫家有顏輝、朱玉等人,他們都工道釋人物。民間肖像畫家有陳鑑如、陳芝田父子、王繹等。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何澄 《歸莊圖》

何澄,傳世作品有《三官出遊圖》、《歸莊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顏輝 《劉海蟾圖》

民間畫家中,畫人物畫最著名的是顏輝。他畫人物屬粗爽豪勁健派,筆墨濃重,表情生動。代表作有《鐵柺仙》、《劉海蟾圖》等。

肖像畫家王繹撰有《寫像訣》,傳世作品有同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

花鳥畫

文人畫家畫花鳥,作品有設色、水墨兩種,多作於紙上。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錢選 《白蓮圖》

錢選的花鳥畫中年以前工細豔雅,以《八花圖》為代表,晚年作品趨於簡略淡雅,追求生拙,以《花鳥圖》、《白蓮圖》為代表。

任仁發作設色花鳥畫,筆法細膩工整,近於南宋院體,畫風淡雅柔和。

趙孟頫也擅長作花鳥畫,設色的有《秋葵圖》等。文雅瀟灑。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淵 《錦雞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淵 《牡丹圖》

王淵,杭州人,以水墨花鳥見長,代表作有《竹石集禽圖》、《桃竹錦雞圖》等。自畫法上,他把設色改為水墨,使作品的筆墨在細膩工緻中含有雅潔的氣質與表現力。《牡丹圖》更接近於文人寫意畫的墨花。

竹石梅蘭

南宋、金以來,枯木竹石、梅蘭水仙等已成為文人畫的題材。文同、蘇軾、米芾風格的枯木竹石畫法流傳在中國北半部。在這樣的傳統下,蒙古及元初的北方文人畫家很多都擅長畫墨竹或木石。

元夏文彥編撰的《圖繪寶鑑》一書中,元代部分收入畫家175人,其中有76人擅畫竹。大批專擅竹石題材畫家的出現,也是元代文人繪畫發展的顯著特點。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張遜 《雙勾竹圖》

元代畫竹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新形式。它已經作為一種獨立的構圖形式被確認下來。在大多數的宋畫中,竹仍是作為山水、人物畫的襯景出現。元代的文人畫以書法入畫,尤其是在畫竹中。元代畫竹在技法上也表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一般將設色雙鉤稱為“畫竹”,將墨竹畫法,稱之為“寫竹”。另有張遜擅長墨竹雙鉤竹。

元人不僅在紙絹上畫竹,還將這一題材運用到壁畫的創作上。以竹石畫作為裝飾壁畫,多采用水墨寫意法。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李衎 《沐雨圖》

元代擅長畫竹的畫家中,以李衎最負盛名。他的雙勾設色竹風姿秀美,竹葉密而不亂,葉身葉尖的著色都有變化,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趙孟頫 《古木竹石圖》

趙孟頫也喜畫木石蘭竹,傳世名作有《秀石疏林圖》和《古木竹石圖》。筆力沉著的墨竹和豪勁的樹石相輝映,透過竹石枯木表現不同的筆墨之趣,以抒發意興。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 《墨梅圖卷》區域性

元代文人畫墨梅,繼承了南宋以來的傳統,有水墨點瓣和白描圈瓣兩體。北方有蕭鵬搏、張德琪等,南方有管道昇、王冕等,都擅長畫梅。

王冕撰有《梅譜》,論畫梅的淵源和畫法要點。代表作有《墨梅圖卷》、《墨梅圖軸》。

其他

鞍馬畫是古代繪畫中比較流行的題材,唐宋時名家很多,但在現存的元代宮廷或官府製作的繪畫作品中,卻很少見。《元世祖出列圖》和《射雁圖》中略有表現。

元代還有畫其他畜獸的作品。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錢選 《桃枝松鼠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趙孟頫 《二羊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顏輝 《猿圖》

附錄:名家與名作

1、任仁發的《張果見明皇圖》、《二馬圖》、《出圉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任仁發,松江人,主要從事水利興修,在中國水利史上作出過貢獻。書學李北海,畫學李公麟,善人、馬、花鳥,其子亦善畫馬。

此圖表現了唐明皇李隆基與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張果相見的情景。衣紋採用遊絲描,線條圓轉細勁。構圖巧思,耐人尋味。

張果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隱居於中條山中,常倒騎毛驢日行萬里,休息時便將毛驢摺疊藏在布袋之中。

唐玄宗招他入京,他當場演出神技,玄宗驚訝不已。小白驢跑到畫面中間,成了全場焦點,造成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從而達到“放出驢馳意不羈”的效果。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任仁發在《二馬圖》中透過畫馬來陳述自己的吏治主張。他以國計民生為己任,關心社會的進步。借畫寓意,期望自己能夠像唐明皇重視張果一樣受到當權者的重用。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圖畫馬官三人,策駿馬四匹,作出出圉放牧狀。作者以簡練細勁的線條刻畫人物、馬匹的身形,栩栩如生。

2、李衎的《新篁圖》、《四清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李衎,他的著色雙勾竹師法五代李頗,墨竹取法文同。

此圖用水墨畫竹、蘭、石,筆墨沉著渾厚,淋漓盡致。原為長卷,明代時被人分割成兩段。

3、趙雍的《青影紅心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4、柯九思的《雙竹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吳鎮的《古木竹石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6、倪瓚的《竹枝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7、王冕的《墨梅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出身於農家,少年時讀書勤奮,經歷了一生的不如意後,攜妻歸隱,養魚、種地、植梅花千株,在梅花屋中寫詩、作畫。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是王冕題寫在墨梅上的一首詩。

“和靖門前雪作堆,多年積得滿身苔。疏花個個團冰玉,羌笛吹他不下來。”

王冕的梅花有兩大貢獻,在他之前,畫梅花一般都是勾花暈染,而他改用以胭脂直接作沒骨花,或以淡墨作沒骨花;在他之前,畫梅花往往只取幾個梅枝以及幾朵花瓣,然而從他開始,他在畫面上表現梅花的千枝萬蕊。

他自稱自己是“掃梅”。先用大筆在畫面上用濃淡不同的水墨掃出梅樹的大幹和大枝,然後畫花、勾蕊、點苔、添小枝。

8、顏輝的《鐵柺仙》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圖中鐵柺李盤腿拄杖,披髮赤足,神情嚴肅地坐在岩石上。用筆蒼勁雄奇衣紋粗筆墨染,鬢髮細筆勾描。

9、趙孟頫的《紅衣羅漢圖》、《幽篁戴勝圖》、《浴馬圖》、《人騎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趙孟頫終其一生,傾心於藝術創作,是元代傑出的畫家和書法家。就繪畫而言,他涉及山水、人物、鞍馬、花鳥、竹石等多題材,筆墨與技法也多樣化。在繪畫理論上,他強調以書法的筆趣入畫,開創了用淡墨幹皴或飛白的筆法在紙上作水墨畫的風氣。他的畫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幅羅漢圖中,老藤纏繞的菩提樹下,一胡僧著紅色袈裟,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他深目高鼻,絡腮鬍須,雙耳下垂,平伸左掌作示人狀。用線遒勁,設色濃豔。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一隻戴勝鳥棲於新篁上,回首凝視。用筆嚴謹細膩,形象生動寫實,構圖新穎別緻。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岸邊梧桐垂柳,九位奚官在為群馬洗刷。情景生動真實,人馬畫法有唐人遺韻,古麗中有逸趣,用筆工細圓轉,設色豔麗而沉厚。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卷畫一奚官,烏帽朱衣,騎馬徐行。人物神采奕奕,駿馬造型準確。用鐵線描勾勒,筆墨精工,設色單純古雅。

10、王繹、倪瓚的《楊竹西小像》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繹,長於畫像,著有《寫像秘訣》。倪瓚,無錫人,工詩書,善畫山水、墨竹等,行筆凝重,用墨減淡,其畫境虛冷荒寒,寓意深刻。

此圖由王繹畫楊謙像,倪瓚補畫松石平坡。楊謙,宋亡後不仕,號竹西居士。圖中楊謙策杖緩行,兩眼前視,略帶微笑,形象慈祥。畫家用細筆勾描人物面部五官,形神畢現。

11、王振鵬的《伯牙鼓琴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振鵬,浙江永嘉人(今溫州),工墨筆界畫,畫風工緻細密,自成一體。

此圖畫春秋名士伯牙過漢陽在舟內鼓琴時路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畫中人物神情生動,筆法流利勁健。白描與渲染皴擦相結合,畫法簡潔而富有變化。

12、《搜山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根據民間傳說,表現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二郎神是人們把為民除害的隋代嘉州太守趙昱加以神化的傳奇人物。此圖描繪二郎神率領力士神將搜山降魔的情景。畫面動感強烈,氣氛緊張,寓意正義必定戰勝邪惡。構思新奇。

13、錢選的《八花圖》區域性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錢選,入元后不願做官,以詩書畫終其生。不為宋人法度所拘,自出新意,在花鳥從工麗轉向清淡的過程中作出了貢獻。

此圖畫海棠、杏花、梅花、梔子、桂花、水仙等八種花卉。細筆勾描後填色,花萼用濃墨點醒。筆法精工細密,明淨秀媚,富有文人畫的古雅氣息。卷末有趙孟頫的題跋。

14、高克恭的《墨竹坡石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高克恭,官至刑部尚書,工墨竹,擅山水。此圖畫兩竿雨竹挺立於圓石間。用筆勁健,筆墨渾厚,濃淡相間。竹葉錯落有致,富有生機。

15、李士行的《竹石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李士行,李衎之子,擅長界畫,竹石繼承家學,山水師法董、巨,具有平淡天真之趣。

三竿修竹亭亭玉立於石縫間,枝葉繁茂。畫面溝通疏朗,竹葉筆意自然灑脫,石頭用披麻皴法表現質感,層次分明。

16、王淵的《竹石集禽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淵,錢塘人,是活動於元代後期的職業畫家,善畫水墨花鳥、竹石、山水。

此圖墨筆表現杜鵑盛開、修竹挺立的園子裡,禽雀棲息的情景。在筆墨的處理上,根據物象的不同質感、顏色,以勾勒和水墨皴染等手法,表現了湖石地方硬、竹枝的挺拔、花朵的輕柔。

17、吳鎮的《墨梅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吳鎮,性情孤傲,隱居不仕,一生潦倒,為元四家之一。

古梅的一支老幹向右斜伸,其上綻開數朵梅花,枝杈上又新出兩條嫩枝,老幹頓挫轉折,新條一筆到頭。

18、趙雍的《挾彈遊騎圖》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代的水墨風流,“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趙雍,趙孟頫次子,書畫繼承家學,善山水、花鳥、鞍馬、人物、界畫等,能詩文,擅鑑賞。

此圖繪一騎士,手挾彈弓,騎在黑花馬上,悠閒地回顧身後的高樹,欲獵取樹上禽鳥的情景。作者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刻畫騎馬人的神情姿態,至於禽鳥並看不見,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