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之朱耷 庚午(1690年)作 《墨梅圖》賞析

墨梅是一首什麼詩?

八大山人之朱耷 庚午(1690年)作 《墨梅圖》賞析

朱耷 庚午(1690年)作 墨梅圖 立軸

鈐 印 畫渚、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朱耷》36、40、16印,268-269頁)

題 識 寄上博山方丈老人。庚(午)十一月畫於在芙山房。八大山人。

鑑藏印 食雞蹠廬

說 明

1。八大山人一生經歷波折,從明朝宗室後裔,到出家禮佛,再到還俗以書畫為生,人生經歷極富戲劇性。因此,他在各個人生階段所使用的字號等均具有較為明顯的時代性。在佛門時,法名傳綮,號刃庵,別號雪個、個山;1681年到1684年間,他有驢、人屋、驢屋等號;1684年後,“八大山人”成為他唯一的名號。這個號表達了四方四隅、唯我獨大的思想。“八大山人”的意思取自佛經《八大人覺經》,傳八大常常持此經而誦讀,故以此為號。然而,對這一名號的解讀,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觀點。不管爭論如何,這段八大山人的生活最關重要,是他名望最盛時期。他這二十二年,以詩畫為生,往來人士有高僧,有道士,有商賈,還有官吏。

《墨梅圖》為八大寄贈博山能仁寺住持的作品。廣豐博山能仁寺,原名博山寺,創建於唐肅宗時。明清之季,成為曹洞宗之名剎,無異元來禪師(1575-163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並發展博山法系,其道大行。傳綮是元來傳人,受其影響頗深。元來法嗣道奉禪師(1591-1670),字雪磵, 順治十三年(1656),入能仁寺住持,康熙九年(1670)圓寂,法嗣有弘(宏)瀚、弘(宏)裕等。此《墨梅圖》作於1690年,適值弘瀚(1630-1706)住持能仁寺。從而可推想,上款人“博山方丈老人”應是此人。弘瀚,一作宏瀚,字粟如,別號勺庵,江西永豐人。1669年,知府高夢說請主博山;1674年耿精忠部將汪文生要其還俗入伍,卻之。後再次住持博山能仁寺,晚年退隱本山獅子堂,命剖雲(1661-1723,名傳鵬,別號聖羽)繼席住持;1706年,圓寂。

2。是作為王方宇(1913-1997)先生舊藏,王先生為近世研究八大山人之權威,所收八大畫作極多且極精。藏印 “食雞蹠廬”為其室名。他193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1944年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後執教於耶魯和西東大學,並擔任西東大學亞洲系主任。20世紀50年代,他從張大千手中易得大批八大作品,遂積數十年精力,成為海內外擁有八大山人作品最多、題材最豐富的收藏家。其篋中所藏八大山人真跡一度達到七十餘件。在廣泛蒐購的同時,王先生潛心研究八大山人藝術,撰寫了多篇很有見地的文章,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八大生平作品的權威及重要藏家,享有極高聲望。

按 語 八大山人此幅自右至左畫梅一枝轉折直上,至枝梢才略向右倚側,頂端僅著三個待放的花苞,可謂奇極、簡極、險極。樹身全無苔點,而僅添了幾筆如刺的小枝,於是立去枝幹的光板而變得生動,有了變化,添了生意。因為其簡,枝端的花苞就凸現畫面,讓人入眼就領略到滿目孤寂淒冷的茫茫大千中蘊含的生意;領略到畫家心中的落寞與悽苦,以及對生命的期許;領略到畫家筆端的奇致及生於心而應於手的功力。八大的款書,總與畫筆相映襯,相生髮,難於割裂、移動,極見匠心。“八”字的三角形寫法,都在六十至七十歲之間,故所書“庚十一月”者,當是他六十五歲時之庚午,是為康熙二十九年。正是他藝事大成之時。

本幅舊為王方宇先生所藏,影印於《八大山人全集》。

乾坤請向樹頭看

—《墨梅圖》:一件反映晚年八大山人與佛門關係的重要作品

文/朱良志

此《墨梅圖》,孤岑簡逸,梅枝如劍,似有“截斷世間有為法”之意。上款人“博山方丈”,為博山能仁寺住持。八大早歲經歷家國鉅變,隱於浮屠三十餘年,依曹洞大師弘敏學法,飫餐博山法乳,而成“禪林拔萃之器”。此幀為八大離開佛門後,與博山法嗣依舊保持聯絡之明證。這對於理解八大晚年對佛門的態度,進而理解其晚年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啟發與意義。

右上題:“寄上博山方丈老人。”另行鈐“畫渚”(朱文小長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二印。下部靠左款:“庚十一月畫於在芙山房,八大山人”,鈐帶框的屐形小印。

此作書法與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的兩開丁香冊頁中“庚午春仿包山畫法,八大山人”款相似(參考圖一)。畫中所鈐三方印,與山人存世真跡相合。“八大山人”白文方印、屐形小印,晚歲作品多有,但“畫渚”朱文小長印則多見於1684到1695年間,1695年之後罕見。此作款書“八大山人”之“八”字,上部略向左右兩邊傾斜,與一般的書寫明顯不同,這正是1694年前落款中的寫法,而在此之後,方恢復一般的書寫體式,研究界以此為八大山人繪畫分期的重要根據之一。畫當為八大山人中期稍後的作品,“庚十一月”中的“庚”為“庚午”之簡稱(八大山人落款時有這樣的簡稱),時在1690年。

此畫地名款“在芙山房”,在南昌城西西埠門。山人詩有“行雲閣在芙”之句。芙者,芙蓉也,乃荷之別稱。山人居所前有荷塘。八大1680年離開佛門至南昌,曾在其侄子家寄居,1687年左右過起獨立生活。據羅牧《題八大山人》詩(作於1687年):“今日移居西埠門”。

上款“博山方丈老人”,是寄贈博山能仁寺住持的作品。八大山人與這座寺院有密切關係。饒宇樸《個山小像》跋說:“(八大)戊子現比丘身,癸巳遂得正法於吾師耕庵老人,諸方藉藉,又以為博山有後矣。”所指耕庵老人是曹洞宗傳人穎學弘敏,弘敏從師於雪關智誾,雪關是明代曹洞中興的關鍵人物——博山元來的弟子。

明代曹洞中興,壽昌慧經(1545-1618)弘法於新城之壽昌寺。無異元來(1575-1630)開法於博山能仁寺,其地在今江西上饒。元來又稱大蟻,字無異。世稱博山禪師,是洞宗在江西之巨哲。它從1602年始住信州博山能仁寺,在此寺大倡宗風,四方向佛之人云集於此,遂使此本已毀壞的寺院大興,成為洞宗有名的叢林。

八大山人是元來的第四代傳人,一生思想受其影響最深。饒宇樸說:“博山有後矣。”指的即是八大直承元來之禪法。《無異元來廣錄》卷二雲:“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境相似,意旨如何,只向他道。老僧見此一株花,切於肯綮”。八大山人法名“傳綮”,在這位曹洞大師看來,性空,是此宗的大義妙門,傳綮即為傳性空。而八大山人法號“刃庵”,可追溯至博山元來所謂“須頓棄言詮,握太阿峰”,“若向文殊握劍處會去”。

八大山人1683年前後離開佛門,此舉並不表明他對佛門的厭倦。《個山小像》題識中如“洞 曹、臨濟兩俱非 ,贏贏然若喪家之狗”,被視為厭惡禪門的思想自白,但正如臨濟義玄所說“一等是學,直須無學”。八大要說的就是“無門無派,無臨濟無曹洞,無所依歸,就是所歸”的透脫妙悟。八大晚年並沒有伴著出佛還俗而出現一個劃然中分的思想變化過程,還俗之後,禪宗思想仍然是主導其藝術活動的核心思想。晚年離開叢林的山人始終與佛門保持密切關係,這幀墨梅立軸就是明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八大生平多畫梅花,傳世作品中梅花佔了不小分量。此畫墨筆畫梅,畫面大部空白,梅枝如劍,與此前所作之《古梅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有類似之處。兩者皆可謂奇極、簡極、險極。樹身幾無苔點,枝槎如刺。而此作構圖更為簡逸,因為其簡,枝端的花苞就凸現畫面,讓人入眼就領略到滿目孤寂淒冷的茫茫大千中蘊含的生意;亦似為“截斷世間有為法”藝術表達。機鋒內藏,符合贈送佛門法師之特徵。

此作鈐鑑藏印“食雞蹠廬”,可知為王方宇先生舊藏。王方宇(1913-1997),旅美學者、著名書法家和收藏研究家,先後任耶魯大學中文教授、Seton Hall大學東方藝術系主任。王方宇與八大山人結緣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彼時他從張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作品。積數十年之力,成為海內外研究八大的權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本品於中國嘉德2018春季拍賣會以RMB34,500,000成交。

希望對藏友有所幫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興趣。少走彎路,關於民間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們都會有疑問和顧慮,但是還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觀事實,實事求是,以誠相待!你的一份認可才是重要的。歡迎大家下方微信諮詢交流。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求真務實》我們致力透過自身的資源整合優勢,平臺資源分享方式,文化藏家的藏品價值,並將宣傳,服務,共贏的態度貫徹到底,我們堅定不移地傳承和文化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為廣大收藏者提供一個行業資訊交流共享服務平臺。藏品送拍一線拍行中國嘉德、翰海、保利、中貿聖佳等以及全國國有文物商店交易會、友好合作,達成共利加微訊號:scpm85,線上圖片稽核交流。徵集專案: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當代書畫、油畫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藝術、銅爐佛像、瓷板畫、印章、玉器等;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鑑者傻,以藏學師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緣友者雅,以藏養藏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