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他為何臨陣倒戈?世藩:我是恩師!高翰文:不,你不是

高翰文為什麼妥協

在嘉靖四十年財政會議上,憑藉著皇帝的遷就,嚴黨還是如日中天,徐階一行人愣是沒有在此次大好機會中撕下嚴氏父子任何一塊肉來,也就在該僵局中,閣老開始奉旨領導閣臣開始了為期一年“改稻為桑”國策的推行。嚴嵩雖是領導,可閣中矛盾日益加劇,他和兒子明白,錯過了財政會議的抨擊,此次“改稻為桑”國策推進的順利與否,則又是他們攻擊自己的最好機會,為保證自己不被“倒掉”,嚴世藩開始思索起對策,而這一思索,便將目光盯到一個由翰林院編修提出的策略上——

“以改簡賑,兩難自解”。

大明王朝:他為何臨陣倒戈?世藩:我是恩師!高翰文:不,你不是

“改稻為桑”下蘊含的政治暗潮

嘉靖皇帝的思路

之所以施行“改稻為桑”,則是因前年開支無度,而在這用度的把握上,除嚴嵩緊張外,嘉靖皇帝心中也明白前年所花費用的龐大;嚴嵩和皇帝彷彿在不經意間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雖說在宮中修建宮殿是皇帝的事,可負責此事的人卻是嚴世藩,在有了這個“撈錢令牌”後,嚴世藩硬是把便宜的說貴、硬是以延長工期來體現他的不易,畢竟只有如此,皇帝才會緊張,才會加大此次工程銀兩的投入,這樣週而復始後,嚴世藩便開始正大光明的撈錢,畢竟他在為皇帝辦事,在為朝廷做事。嘉靖又何嘗不知,否則也不會將吏部如此重要的職位給予裕王勢力,可此刻他好像陷入了僵局,一個如何

“既要證明自己的決策正確,又要防止嚴黨過度腐敗、卻依舊忠心為自己做事”

的僵局。

“嘉靖:國庫沒銀子,得靠嚴世藩他們去弄,八分歸國庫兩份歸他們朕也認了,七分歸國庫三分歸他們朕也忍了。他們要是還想多撈,連個胡宗憲都不能容,逼反了東南,朕就不能再容他們!”

大明王朝:他為何臨陣倒戈?世藩:我是恩師!高翰文:不,你不是

嚴黨的思路

為了彌補過錯,防止皇帝震怒而影響到地位,嚴氏父子可謂絞盡腦汁的尋求辦法。畢竟皇帝允許他們“改稻為桑”的提議,至少向嚴嵩父子表達了三個意思:

一、我還要用你們,但你們整出這些么蛾子!還想不想幹了?!

二、這是彌補你們過失的機會,給我好好幹!

三、嚴嵩和嚴世藩是我嘉靖皇帝所用,不能隨意換將,況且嚴嵩也一直是幫助自己打壓群臣的中堅力量。沒了他,就等於沒了刀和盾。

故而嚴氏父子明白,這件事情是皇帝給予他們的一個機會,做好了就能穩定他們在朝中的地位,才有底氣去打擊違背自己意思的團體,才能繼續如日中天。

可要是做得不好,或是有半點差錯,不僅皇帝不會再給他們面子,徐階一行人就會藉著這個由頭將他們撕個粉碎。

除此之外,更為傳神的是嘉靖皇帝在會前、會中與會後的手段:

前年花費大都是皇宮所為,嚴世藩不過藉此事撈了一筆、還趁機把自己與皇帝綁在一起,所以嚴黨的貪腐嘉靖皇帝不好去追究什麼,但今年不同,將“改稻為桑”的事情交予嚴黨去做,等於將責任給了他們,完成了一種較好的分割,倘若在明年的財政會議上還是如此虧空,嘉靖皇帝也就沒有再袒護他們的理由、以及顧慮了。

大明王朝:他為何臨陣倒戈?世藩:我是恩師!高翰文:不,你不是

高翰文是嚴世藩派去的人,為何會臨陣倒戈?

高翰文字是一個小小的翰林編修,只因在嚴黨危難關頭提出“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思路,故被嚴世藩賞識。嚴世藩不愧是嘉靖年間第一鬼才,在高翰文冒出後便將其很好的納入府中,利用他似乎合理的法子為國策的推行提供理論依據。

嚴世藩在用高翰文時也算機關算盡:

第一、高翰文字是翰林編修,一下將其提到杭州知府的位置,會讓他永記此恩,盡心盡力的為自己辦事

第二、高翰文在此前並非嚴黨中人,無黨、無派更無人,所以嚴世藩起用他可為自己證明“我這是在朝廷辦事,並不是為了自己”

第三、高翰文擁有一腔熱血,想要幹出一番政績,這就更加迎合了嚴世藩用他的目的,更有利於國策推行。

為了能夠籠絡到這麼一個得力干將,小閣老是又送筆來又送墨、怎麼誇讚怎麼說,什麼老成謀國啊、什麼一浪更比一浪強啊,實屬讓這個年紀頗輕的官場新人迷失自我,陷在圈中看不清、出不來。可沒有讓小閣老想到的是,就是這麼一位自己不惜重金挖來的干將,居然在半路被人收了編、等到地方後還和嚴黨自己人博弈的不亦樂乎。

大明王朝:他為何臨陣倒戈?世藩:我是恩師!高翰文:不,你不是

本不是嚴世藩手下

之所以高翰文在後來倒戈,則是因他從剛開始便不是嚴黨之人。他若不是喊出“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口號,他也不會被嚴世藩發現,從而飛黃騰達、走向人生巔峰,故而他不認為自己是嚴黨中人,而是一個憑藉才華被朝廷所看重的能人。雖然嚴世藩如此看重自己,他也將其尊稱為“恩師”,但這也抵不過他心中的“儒式教育”,他是在為朝廷辦事、恩師也是為朝廷辦事,他儘管將嚴世藩叫成恩師,但在他心中自己和嚴世藩都一樣:都是在替朝廷做事,都是嘉靖皇帝的臣子,不過一個位置高、一個位置低罷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夠在半路聽取胡宗憲的建議,能夠和海瑞、王用汲守在一個陣營的關鍵原因。

大明王朝:他為何臨陣倒戈?世藩:我是恩師!高翰文:不,你不是

明白不可為而為之的後果

高翰文在提出“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口號後,便一直飄飄然,認為自己找到了實行國策的辦法,可現實卻給了他一記大耳瓜子;其實在當時,誰都能想到這個理:朝廷為改稻為桑,先給予好的政策鼓勵財主們去買田,然後朝廷再加以糧食安撫民眾,這便能實現兩全其美。可現實是什麼呢?商人財主會趁機壓低稻田價格,然後以最低成本將其收入囊中,如此這般便可一邊拿著朝廷的補貼、一邊將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低,因此百姓最後所得的活命錢簡直不能看,再加上糧食因多種利益而難以足額調配,這就讓朝廷給予百姓的承諾打水漂;所以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真正難的不是“改稻為桑”應該怎麼改、怎麼做,而是如何平衡因“改稻為桑”而攪進當中諸多勢力的利益。當中水之深是高翰文所理解不透的,在胡宗憲的一番點播後,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明白嚴世藩讓自己做此事,就是為他頂鍋。畢竟嚴世藩也明白“改稻為桑”施行的困難,但是面對今年財政會議的壓力,他管不了那麼多了,他現在所想的就是賺得銀兩,不管餓死多少人,只要在年底前見到白花花的銀子,一切問題便自然迎刃而解,到時若是激起民變,也算不到自己身上,嚴世藩可一口咬定是高翰文處理不利。畢竟他只是上層設計的佈局人,具體應該怎麼實施、出了問題誰來擔責,則是下面人的事,他現在只想快點賺取銀子,好以此安穩度過明年的財政會議。

所以,在知道了諸多厲害後,高翰文便不敢輕舉妄動。

古人、特別是古代官員,他們最重視的便是名譽和威望,高翰文作為傳統思想教育出來的人則更是如此,再加上他心中有所抱負,就更不可能去做這等沒有底線、做人利劍的事情。

受海瑞、王用汲影響

除了以上兩點外,我覺得高翰文還受到海瑞和王用汲的影響。這兩個下級都把拯救明朝的黎明蒼生視為使命,他一個杭州知府有什麼理由繼續去和那幫“爛蟲”們與塵同光?

嚴世藩:小爺讓你去杭州配合我那些馬仔建設國家,你怎麼和裕王的人勾搭起來了?

高翰文:以前沒得選、我想做個好人。(你當我傻?)

大明王朝:他為何臨陣倒戈?世藩:我是恩師!高翰文:不,你不是

小結

從中央到地方,從明朝皇廷到杭州知府,兩派人的鬥爭因“改稻為桑”還在持續發酵。一個想借著“改稻為桑”做出成績、賺夠銀兩,而另一個則想利用“改稻為桑”的種種難處去為難和搞掉對手,這場角逐血腥且文明,不論是嚴嵩和嚴世藩,還是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他們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博弈。

他們沒想明白的是,不論他們怎麼爭,這個天下還是姓朱。

而他們想明白的是,唯有如此去爭,才能得到無上權力。